|
台湾的“一意孤行”与中国和平统一发展战略规划
作者:肖永国
2009年4月9日海基会前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进益先生就九十年代两岸关系发展由1993年的高潮转为1996年的低潮做出回顾和分析后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 在1993年两岸关系进入高潮后,基于两岸相互缺乏了解和沟通,两岸对发展两岸政治关系都存在“政治盲点”,最终引发政治误判,导致两岸关系在1996年进入低潮;
2、 中国大陆在九十年代无法明白“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
3、 李登辉所提的“两岸是特殊国与国关系”,其实是“一中两国”架构,两岸最终发展的结局一定也是“一中两国”;
4、 大陆方面只有承认+++国在台湾的事实存在才能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
5、 如果仅仅让台湾以某种名义参与WHA,台湾最终是不会满足的;
邱进益先生做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当事人,见证了两岸关系曾今的高潮和低谷,姑且不论邱进益先生对九十年代两岸关系分析的对与错,仅凭邱进益先生始终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关切和热忱,都是值得两岸民众尊敬的。
对于邱进益先生的部分观点,站在今天的角度上看,也是值得两岸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认真反思的。如,两岸只有通过深入的沟通、交流和交往的方式建立两岸政治互信,才能避免两岸政治误判等。在这一点上,中国大陆确实汲取了经验和教训。
现在中国大陆不仅注重通过两岸“政党平台”、“两会管道”等既定制度化的沟通、交流和交往,而且还积极与台湾方面协商新的两岸政治、军事等沟通渠道。除此以外,还采取“走进去”、“引进来”的方式,不仅积极推动大陆赴台观光旅游,而且每年5月还组织两岸民间论坛,进一步加强两岸民间往来,把两岸关系由遥不可及的“历史关系”变为亲密无间的“生活关系”。 而且,两岸不断加强沟通与往来,在“增进政治互信”、“密切两岸关系”、“消除两岸误解”及“快速解决问题”等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邱进益先生对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若干政治分析和判断,着实不敢苟同。因为中国大陆始终是尊重历史、注重现实,并勇于开拓未来的。在中国大陆的政治思维中,这就是立党立国所坚持的实事求是政治原则的基本体现。所以,本着实事求是的理念,对邱进益先生的部分观点做出如下评析:
一、两岸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自1949年形成两岸关系以来,虽然两岸政治上历经“仇视”、“对立”、“隔绝”与“交流”、“交往”及“协商”、“谈判”,但是两岸都始终坚持“同一个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关系,这也是两岸关系存续中“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所在。因此,两岸关系的本质是“同一个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对立”。换句话说,“两岸政治对立”的是两岸政治实体的相互否认;“两岸政治一致”的是均坚持“同一个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关系。
所以,对于邱进益先生始终为李登辉当年坚持的“两岸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所做的政治辩解,我想,中国大陆至今都会相当不以为然。至于邱进益先生认为李登辉的“两国论”其实是“一中两国”的观点,中国大陆同样会不以为然。
原因很简单:
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宣布了对“+++国”的政治取代,并且两岸长达60年都是相互否认的政治状态。中国大陆始终坚持的这一政治观点在1971年10月25日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那么,两岸何来的“一个中国”下的“两个国家”呢?
至于邱进益先生坚持认为两岸的未来就是“一中两国”的政治关系,中国大陆同样不会无条件认可。
原因也很简单:
依据《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就意味着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起“+++国”仍然在国际上唯一代表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受到了国际社会普遍的政治否认。国际社会都普遍不认同的“+++国”,让中国大陆无条件的政治承认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也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达成的建交政治公报的基本政治准则。至于两岸未来会选择怎样的一种政治方式在一定条件下保留台湾的“宪政制度”和“生活制度”,那是两岸未来发展的事情。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不会只有“一中两国”这样的一条道路可走,因为毕竟时间会改变一切。
二、何谓“一中两国”的两岸统一模式?
邱进益先生提出的“一中两国”的两岸统一模式的政治想法,实际上并非只有李登辉才有,马英九执政当局同样也是这样认为的。马英九在台湾核心幕僚会议中就说过“因为大陆不同意‘两岸是特殊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所以两岸只能是‘一中各表’的关系”。由此可见,通过所谓的“两德模式”实现两岸统一是李登辉和马英九共同做梦的想法。
何谓“两德模式”?就是让台湾“先独立再统一”或者“宣布独立的同时实现统一”。这就犹如让一位本来是“良家女子”的台湾走“从良”的“自我实现”的发展道路。即:台湾执政当局认为,让两岸统一的唯一途径,就是先让从属于“良家女子”的台湾,经历“妓女生涯”后,再与中国大陆实现统一。如此的统一模式,也只有欣赏“日妓艺术”的李登辉之流能想得出来。只要承认中国和中国人的两岸民众,都不会认同这种“辱没先祖”的“从良模式”的两岸统一想法。
从两岸的发展历史来看,邱进益先生所谓的“机关算尽”的一方绝对不是中国大陆,只可能是另有所指了。
三、九十年代两岸政治谈判的政治启示;
翻阅九十年代两岸政治谈判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两岸在九十年代的政治谈判之所以会出现重大政治波折,确实有若干值得中国大陆反思的地方:
1、 中国大陆对台湾政治和社会现状缺乏调查研究;
2、 中国大陆对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缺乏深入了解;
3、 中国大陆对两岸统一急于求成而缺乏长远的综合准备;
4、 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政治走向缺乏准确的政治判断;
5、 中国大陆对台湾缺乏两岸共同的经济基础;
6、 中国大陆对台湾缺乏两岸共同的政治利益;
7、 中国大陆对台湾缺乏两岸民众的政治支持;
由此可见,除了两岸政治互信和政治认识极度缺乏外,最根本的一点是:两岸政治谈判是建立在无共同经济基础、无共同政治利益、无两岸民众支持的条件下。在如此政治条件下开展政治谈判,即便是有政治成果,也仅仅是通过达成两岸共识的方式建立两岸的“政治止损点”,而不可能实现两岸政治统一。
九十年代两岸政治谈判也不能说没有任何的政治成就,最起码留下了“九二共识”做为今天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更何况,两岸的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成”与“败”已经无需过度探讨。但是,九十年代的两岸政治谈判,还是为今天发展两岸关系留下了若干的政治启示,值得两岸汲取经验和教训。
1、 中国大陆对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马英九既要定性认识,更要定量分析;
对于马英九而言,制定“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有台湾民意的成分,但是从马英九几次三番以政治议题干扰和影响两岸正常关系发展的事实来看,更要认识到马英九并未走出李登辉政治思维的“窠臼”。不仅如此,马英九以发展两岸经贸文化关系为条件希望在“不统”的政治前提下获取所谓“台湾国际空间”和“两岸和平协议”的政治行径,仅仅是制造两岸永久***的政治事实而已。所以,在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都很薄弱的现实条件下,这就需要中国大陆坚定地执行“先经济后政治”的基本准则。
“尊重两岸历史”、“注重两岸现实”就是最好的贯彻实事求是的政治原则创造两岸未来的政治途径。中国大陆即便要“转变马英九”,也一定要遵循马英九的“转变规律”。这就要求中国大陆在认识、分析、研究马英九及与之沟通、交流、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既要注重对马英九的定性分析,也要关注对马英九的定量分析,更要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对马英九做出动态的、准确的政治判断,并使之能接受两岸实践的政治检验。
中国大陆不能通过“自以为是”或“与之共舞”的方式“培养”马英九错误的两岸观念。这就是中国大陆典型的“一厢情愿”的政治思维。这种政治思维除了制造两岸渐行渐远的政治距离外,对发展两岸政治关系或实现两岸和平统一都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2、 中国大陆对马英九执政当局既要注重“所说的”,更要关注“所做的”;
对于马英九执政当局 的“所说的”与“所做的”,在两岸不具备政治谈判条件的情况下,中国大陆要遵循“先经济后政治”的政治准则,通过马英九执政当局的两岸实践来检验马英九执政的“是非”与“成败”。在两岸“先经济后政治”的政治准则下,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中国大陆都要尽最大努力做好;反之,凡是违背两岸关系发展准则的事情,凡是不利于台湾民众发展民生的事情,凡是在两岸民众之间制造政治障碍的事情,中国大陆都要予以反对。
中国大陆只有以“坚持客观标准”、“尊重两岸实践”的方式认知和评断马英九执政当局,才能做到更好的“政治支持”和“政治反对”。
所谓“坚持客观标准”就是对马英九执政当局的执政行为依据两岸实际变化划出两岸应当遵守的“政治红线”、“政治黄线”和“政治绿线”。而不能只有“政治红线”而没有“政治黄线”或“政治绿线”,否则就是娇惯马英九执政当局错误的执政行为,反而“促使”马英九执政当局总是在“政治红线”的边缘行走。如果没有“政治黄线”,一旦马英九有意或无意的“误踩”了“政治红线”,中国大陆是处理还是不处理呢?这就是中国大陆对马英九执政当局的骄纵为发展两岸关系中国大陆自己制造的政治问题。所以,如果没有对马英九执政当局划出的“政治红线”、“政治黄线”和“政治绿线”做为两岸关系实践的政治标准,那么中国大陆就没有对马英九执政当局所谓的“政治支持”或“政治反对”。另外,对马英九执政当局的政治实践不能只“政治支持”而不“政治反对”,也不能只“政治反对”而不“政治支持”。
所以,“坚持客观标准”和“尊重两岸实践”两者之间必须是相互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这就是中国大陆在两岸关系中必须坚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具体体现。
3、 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政治和社会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
台湾历经近20年的混乱执政,“最要命”的就是台湾已经成为“社会族群对立”、“政党政治混乱”、“执政能力有限”的基本形态。所以,台湾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格局。这也是台湾最基本的实际情况。自马英九2008年5月20日代表中国国民党行使中国在台湾的主权以来,马英九执政当局面临的诸多问题,有的是“有心无力”,有的是“有力无心”,有的是“无心无力”,其真正“有心有力”的事情又违背台湾民众的政治和社会需求。马英九做了许多有利于台湾民众和两岸关系的事情,但是也贻误了满足台湾需求和最佳定义两岸现状与未来的“黄金执政期”。
马英九执政当局之所以民意出现下滑或台湾民众的政治支持度下降,最重要的是马英九执政当局背离了台湾民众亟需的“恢复宪政秩序”、“稳定台湾社会”、“优化政治生态”和“提高民生水平”的基本政治需求,造成马英九执政当局最终给台湾民众留下“除弊无力”和“兴利无能”的执政观感。从这一点上来说,马英九执政当局受到了台湾政治和社会现状的影响,但是更多的是马英九执政当局的政治资源、政治基础、政治关系及执政能力所致。
所以,中国大陆要帮助台湾泛蓝阵营持续执政,就必须在培植两岸共同政治利益和政治危害的基础上稳定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前提,通过两岸公共平台,充分发展和壮大两岸民间力量的推动作用,利用台湾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及政策,最大限度的掌握“控制和影响台湾发展”的综合实力,积极促进两岸和平统一。
三、中国大陆务必在遵循实事求是政治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和落实两岸和平统一的发展战略;
综上所述,中国和平统一发展战略是:
在“台湾社会族群对立”、“政党政治冲突”及“执政能力有限”的环境下,中国大陆在维护“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的政治前提下,本着“先经济后政治”的政治准则,充分发挥台湾民间力量强大的特点,从培植两岸在国际范围及两岸之间的共同利益入手,在“扎根台湾”、“全心全意服务台湾民众”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控制和影响台湾发展”的综合实力,创造马英九及台湾执政当局政治转变的历史机遇,利用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维护统一的政治和社会力量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
中国大陆如果要加快两岸和平统一,除了发展和落实两岸和平统一发展战略规划外,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中国和平统一的战略转机,实现两岸综合实力对比及台湾政治生态发生有利于两岸政治统一的根本转变。这就是中国大陆创造的马英九及台湾执政当局政治转变的历史机遇。具体地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积极促进“反独促统”的统一战线的深度发展;
两岸继续加强和完善“反独促统”的统一战线,至少要构建三道“反独促统”的政治防线,即:国际“反独促统”的统一战线、台湾岛内“反独促统”的统一战线及台湾执政当局内部“反独促统”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支持两岸发展关系和两岸统一的各种台湾政治力量,立足于台湾实际,服从和服务于台湾人民利益最大化的发展方向,全心全意为台湾民众服务。
两岸构建三道“反独促统”的政治防线的根本目的并不是针对台湾执政当局,而是针对台独政治势力及国际范围内任何支持或参与***中国的政治势力。进一步地说就是改变台湾执政当局错误的政治基础和政治关系,最大程度的削弱主张“台湾独立”的政治势力的发展基础,全面压缩主张“台湾独立”的政治势力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最大限度的弥补台湾执政党脱离台湾民众制定和执行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造成的政治不足。
2、全面应对“两岸周边”的主权和领土冲突;
两岸与“两岸周边”政治势力在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和军事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事件。该事件对两岸和平统一的重大贡献就是实现两岸在维护“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和统一的过程中,不仅能实现台湾执政当局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政治认同,同时能有效切断台独政治势力与国际政治势力的政治勾结,而且还能瓦解台独政治势力在台湾发展的政治基础。
所以,中国大陆或两岸通过武装力量积极促进两岸实现统一的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针对谁”、“什么时候”、“多长时间”、“什么地方”以及“如何使用武力”的问题。在本质上,只有有利于两岸实现和平统一、有利于台湾民众增强中国及中国人的政治认同、有利于两岸深入政治团结与合作,两岸通过非和平方式实现“同一个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的本身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3、加快落实中国大陆的全球战略布局;
中国大陆的全球战略布局就是:
中国大陆通过创建一直专业能力强、机动能力高的现代化国际保障队伍为基础,以保障中国经济资源及运输通道安全为突破口,在中国国际经济区和人口往来密集区加强安全保护和权益维护,形成有效的“全球信息互通”、“军事实力威慑”、“国际政治压力”及“适度外交空间”的方式实现中国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维护。
两岸地理位置和经济结构的趋同决定了:“台湾问题”在两岸之间是“一个中国原则”下的“综合体”,在“两岸周边”是一条“反独促统”的“统一线”,但是在国际范围仅仅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政治点”。所以,中国大陆的全球战略布局,无论台湾执政当局是否愿意,都必然成为国际范围内一个中国的“政治点”。基于台湾的国际政治现状,在中国大陆实现全球战略布局的过程中,台湾执政当局是没有“阻挡能力”和“还手能力”的。由此,中国大陆就把国际范围的中国政治和经济的绝对优势转变为两岸不得不统一的政治主导优势。
所以,在中国大陆没有完成全球战略布局及形成两岸广泛共同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之前,中国大陆帮助台湾执政当局拓展国际空间就是在制造毁灭两岸和平统一的机会、基础与条件的“国际黑洞”。
以上三点是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的控制两岸和平统一发展进程的“政治绳索”。制服“国际***中国的政治势力”和“台独政治势力”的政治怪兽,放弃“政治绳索 ”而主张与之“单打独斗”或“与之共舞”,不仅是逞“匹夫之勇”,更是政治愚蠢的表现。有这种“政治表现”的人,在中国党和政府中还有不少,必须引起高度政治警惕。
总结九十年代两岸政治谈判,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台湾执政当局的“一意孤行”的同时,另一方面要积极防范中国大陆的“一厢情愿”。两岸关系要获得发展、中国和平统一大业要取得成功,中国大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从始至终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政治原则制定和落实好各项两岸政策,力求把两岸统一的主动权“操之在我”,摒弃两岸任何一方的主观臆断制造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障碍的侥幸心理和鲁莽行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时代的贡献。
++++++++++++++++++++++++++++++++++++++++++++++++++++++++++++++++++++++++++++++++++++++++++++++++++++++++++++++++++++++++++++++++++++++++++++++++++++++++++++++++++++++++++++++++++++++++++++++++++++++++++++++++++
邱进益:避免误解 莫机关算尽
http://www.cdnews.com.tw 2009-04-09
海基会前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进益表示,1993年首次辜汪会谈是两岸关系的高潮,但双方都存在盲点,以致于后来发生1995、1996年的低潮,今后两岸发展关系要记取教训,切莫「机关算尽」。
中央社9日报导,邱进益日前获得中国大陆南京大学+++国史博士学位,今晚他接受中央社记者专访,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及展望,表示了深入的卓见。
邱进益表示,他的博士论文主要写的是从1988年到1994年两岸关系「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首次辜汪会谈的准备情形、辜汪会谈为何在新加坡举行、议题的设定、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等。
其中关于选在新加坡举行辜汪会谈,邱进益透露,这是台湾所坚持的,当时的主要考虑有3点:1是有利于台湾问题国际化,2是新加坡是华人国家,3是李光耀在两岸的穿梭。大陆方面对第1点不是不清楚,但因为第2点以及国际大形势的考虑而同意。
至于辜汪会谈对两岸关系的影响,邱进益表示,首先,这确实是两岸关系发展的1个高潮,其次,当时双方仍存在盲点,主要是双方初次交手,彼此瞭解不够深,存在若干误判。
邱进益又表示,具体的情况由于事涉两岸如今都还健在的当事人,因此不便公开。但他举例说,大陆方面对人、对事喜欢「定性」,而所根据的往往又不是第一手资料,因此容易造成误解,同时决策僵化很难转圜。
就像李登辉前总统所提的「两岸是特殊国与国关系」,其实是「一中两国」架构,与后来民进党政府所提「一边一国」并不相同,可是大陆方面当时却无法瞭解。其他如「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这也是当时大陆方面所无法明白的。
由于双方都存在盲点,以致于在辜汪会谈之后,两岸关系未能进一步拓展,反而还在1995、1996年陷入低潮。
基于此,邱进益指出,今后发展两岸关系,双方都必需避免过去所犯的错误,都不要「机关算尽」,因为发展两岸关系的目的是改善两岸关系而不是进一步造成敌对。
同时,对于台湾而言,则要体认两岸综合实力对比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弄清利害关系,采取适当战略。
邱进益表示,当前两岸关系是健康的,但台湾发展两岸关系不要错失时机,例如两岸要商签的ECFA,可以简单明瞭的用「两岸经济合作架构」来表述,这样有助于向台湾民众说明,不要被英文名词搞得大家满头雾水,反而难以推动。
至于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 (WHA)的问题,邱进益表示,大陆方面一定要认清,+++国在台湾的存在是事实,而承认现状才能进一步发展关系,否则仅仅让台湾以某种名义参与WHA,台湾最终是不会满足的。
因此,邱进益认为,两岸必须彻底谈政治问题,并且迟早要走「一中两国」的路,他相信双方会慢慢找到最大公约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