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6|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两岸关系的本质、发展结果及发展阶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 14:30: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全球视野下两岸关系的本质、发展结果及发展阶段

作者:肖永国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中国大陆民众的国际视野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大陆民众不仅关心中国大陆的发展,而且更加关心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说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就不能不关注“中国统一”和“两岸关系”等问题。自1949年中国因内战导致两岸关系产生之日起,两岸关系已经存续了60年。但是,两岸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似乎能说清楚的两岸民众不多,即便是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马英九,也未必清楚。

    如果说马英九不懂两岸关系的本质,或许两岸许多民众会不认同这一论断。那么,我们可以从马英九2008年5月20日正式执政之日说起。

    马英九自执政之日起就认定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并在多次公开场合一再重申:“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各表”、“一中各表”就是“九二共识”。 事实上,“九二共识”是什么,做为前“台湾陆委会主委”的马英九不可能不知道。更何况,“九二共识”的政治内涵是见诸于两岸交流和交往的政治文献中的呢?如果我们再结合马英九极力否认“中国人”的政治身份认同,完全可以得出政治判断:马英九对“九二共识”的蓄意误读,就是向中国大陆的政治挑衅。马英九政治挑衅的目的就是逼迫中国大陆在“支持两岸***状态长期化”与“台湾政治独立”之间做政治选择。

    中国大陆面对马英九的“政治挑衅”和“政治规划”,之所以没有直接政治驳斥马英九是因为:

    1、  马英九毕竟是“见习”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需要“政治学习”和“政治沟通”。所以中国大陆给“台湾执政见习生”预留适当的“学习空间”是必要的;

    2、  马英九是支持两岸之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即便两岸有潜在的政治冲突,但是至少中国大陆要遵循“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创造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机会;

    3、  马英九做为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有这样或那样不切实际的“政治想法”是马英九的“政治自由”,但是,实践才是检验马英九“政治想法”正误的唯一标准;

    4、  台湾执政当局的政治转变是不以台湾执政党或台湾政治领导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历史必然。这就是“形势比人强”的道理;

    对于马英九执政当局为中国大陆出的“政治选择题”,中国大陆既不可能认同马英九“两岸***状态长期化”的政治企图,也不可能容忍“台湾政治独立”的政治图谋。所以中国的政治抉择就是,对马英九的所谓“政治选择题”遵循实事求是的政治原则,不做任何选择。中国大陆利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纪念日的政治机会,本着尊重两岸历史、尊重两岸现状的政治态度,以充分照顾台湾执政当局的政治善意,重申两岸坚持60年的“一个中国原则”,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

    换句话说,无论马英九怎样的“政治摇摆”,不管马英九执政团队如何利用“蓝绿串谋”、伙同拒统政治势力的“政治合谋”及配合国际政治势力的“政治同谋”等制造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障碍,中国大陆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马英九执政当局的唯一标准”的政治准则,始终贯彻执行“实事求是”的两岸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马英九有随“台湾在野党”的政治指挥棒“翩翩起舞”的政治恶习,然而中国大陆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政治原则做政治判断的政治习惯。这就是两岸政治之间的主要政治区别之一。

    由此可见,两岸关系的本质就是: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上的两岸政治对立。

    也可以说,两岸之间是“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与“两岸政治对立”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基于台湾民众不理解两岸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深入地做如下解释:

    一、把“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与“两岸的政治对立”割裂开来认知或评判两岸都是错误的“两岸观”;

    即:

    1、  忽视“两岸政治对立”的“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关系;

    忽视“两岸政治对立”的“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关系,只会导致中国大陆陷入国际困境和国内政治混乱。两岸客观认同“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上的两岸政治对立”,其目的是两岸以“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基础,以政治诚意、政治善意和政治实力为依据,共同“消除两岸的政治对立”。只有两岸科学的认识“两岸的政治对立”,才能明确两岸发展的政治差距,也才可能形成两岸共同的方向和目标。那种人为主观无视“两岸政治对立”的现状,只会导致“一厢情愿”的政治愿望和结果。

    坚持这一错误“两岸观”的中国大陆民众居多。他们往往把渴望中国统一的热情凌驾于“两岸政治对立”的现实之上,甚至主张中国大陆放弃基本的政治原则搞所谓的“两岸统一”。

    2、  不认同“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两岸政治对立”的关系;

    不认同“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两岸政治对立”的关系将导致两岸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冲突,迫使两岸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而兵戎相见,造成中国内部的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发生两岸人民都无法容忍的政治事件。不认同“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两岸政治对立”的关系的政治目的,就是妄图制造两岸永久政治***的事实,破坏两岸的政治统一。

    坚持该错误“两岸观”的中国台湾民众居多。他们以所谓的“台湾本土文化”为号召,试图通过“自宫”于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的方式持续开展“去中国化运动”,甚至主张延续两岸永久***的政策或“台湾独立”。

    二、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结果:

    基于两岸关系的本质是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上的两岸政治对立的政治认知,两岸关系发展会有以下几种政治结果:

    1、  在“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基础上,“两岸对立的政治体”出现此消彼长,最终形成两岸共同认可的统一的政治实体;

    2、  在“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基础上,“两岸对立的政治体”消除政治对立,在共同融合统一的政治实体下,两岸政治实体各自保持相对独立的政治存续;

    3、  在“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基础遭到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危机或两岸任何一方难以独自克服全球困境的条件下,“两岸对立的政治体”为了共同抵御“外族入侵”、“外族侵蚀”或者共同抵御“全球危机”,以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方式形成综合政治、经济实体实现“一致对外”和“各自对内”的政治目标;

三、两岸关系形成最终政治结果的不同发展阶段;

    中国两岸关系的发展是多种发展结果的综合。依据“墨菲定律”来分析:事物只要存在可能,就一定会依据可能的方向发展,最终结果必然是在可能方向上的各个主体意志和实力的综合结果。放到两岸关系问题上,两岸关系的发展结果必然是会通过以下发展阶段,形成最终的政治结局:

    1、两岸“量变”积累发展阶段(1979年至2008年);

    在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不受外部政治势力或外部政治环境“政治入侵”或“政治蚕食”的政治条件下,两岸以优先发展两岸之间的经贸文化为主,逐步消除两岸之间的政治对立。这一发展阶段的主要时间段是自1979年至2008年。

    这既是中国内部的政治矛盾通过两岸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政治融解的过程,也是两岸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政治累积的过程。

    2、两岸“质变”跨越发展阶段(2009年至2013年);

    在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遭到政治威胁和破坏或者“全球危机”导致两岸政治实体无法政治存续的条件下,中国处于政治对立状态的政治实体,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或维护其生存的政治空间,两岸形成政治综合体共同反对“外族入侵”、“外族侵蚀”或者共同抵御“全球危机”。 这一发展阶段的主要时间段是自2009年至2013年。

    这是中国外部环境引发“民族矛盾”或“全球矛盾”,造成中国的内部矛盾发生变化而改变两岸政治对立的状态。换句话说,这也是阶段性的“民族矛盾”或“全球矛盾”为中国的内部矛盾的解决创造了历史机遇,促使两岸之间的政治对立发生“质变”,从而促使两岸关系出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

    3、两岸“质变”后的“量变”发展阶段(2014年至2021年);

    在消除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民族矛盾”或危及两岸生存和发展的“全球矛盾”后,两岸在中国和中华民族政治认同的前提下,保持两岸政治实体的共存关系,重新回到两岸统一的“量变”累积过程。这一发展阶段的主要时间段是自2014年至2021年。

     这一阶段的“量变”是在发生了“两岸统一”的“质变”基础上的“量变”。进一步说,就是完成了“反独促统”的历史任务后的两岸“量变”的政治积累。这是形成适合于两岸的“一国两制”的过程,或者说是形成“一国两制”具体化的“一国两治”的过程。

    综上所述,中国自1949年因内战导致两岸政治对立的关系形成以来,两岸关系的本质历经60年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特别是1979年中国大陆推进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两岸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积累两岸统一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以中国外部环境造成的阶段性“民族矛盾”或“全球危机”为历史契机,不仅实现了台湾执政当局和政治领导人的政治转变,而且实现了两岸关系发展环境和条件的“质的飞跃”。这既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不幸历史”的政治延续,也是实现中国统一的政治转机,更是揭开了中国和中华民族开始全新历史征程的序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0-2-1 14:30:38 | 只看该作者
马英九的政治挑衅
马英九自执政之日起就认定发展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是“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并在多次公开场合一再重申:“九二共识”就是“一中各表”、“一中各表”就是“九二共识”。 事实上,“九二共识”是什么,做为前“台湾陆委会主委”的马英九不可能不知道。更何况,“九二共识”的政治内涵是见诸于两岸交流和交往的政治文献中的呢?如果我们再结合马英九极力否认“中国人”的政治身份认同,完全可以得出政治判断:马英九对“九二共识”的蓄意误读,就是向中国大陆的政治挑衅。马英九政治挑衅的目的就是逼迫中国大陆在“支持两岸***状态长期化”与“台湾政治独立”之间做政治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2-1 14:30:42 | 只看该作者
没有直接政治驳斥马英九
中国大陆面对马英九的“政治挑衅”和“政治规划”,之所以没有直接政治驳斥马英九是因为: 1、 马英九毕竟是“见习”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需要“政治学习”和“政治沟通”。所以中国大陆给“台湾执政见习生”预留适当的“学习空间”是必要的; 2、 马英九是支持两岸之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即便两岸有潜在的政治冲突,但是至少中国大陆要遵循“先经济后政治”的原则创造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机会; 3、 马英九做为台湾最高政治领导人,有这样或那样不切实际的“政治想法”是马英九的“政治自由”,但是,实践才是检验马英九“政治想法”正误的唯一标准; 4、 台湾执政当局的政治转变是不以台湾执政党或台湾政治领导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历史必然。这就是“形势比人强”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2-1 14:30:4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对台海问题分析得比较透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2-1 14:30:48 | 只看该作者
u=3448664930,4100084428&fm=0&gp=20.jpg (4.51 K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2-1 14:30:52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和中华民族开始全新历史征程的序幕
中国自1949年因内战导致两岸政治对立的关系形成以来,两岸关系的本质历经60年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特别是1979年中国大陆推进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两岸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积累两岸统一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以中国外部环境造成的阶段性“民族矛盾”或“全球危机”为历史契机,不仅实现了台湾执政当局和政治领导人的政治转变,而且实现了两岸关系发展环境和条件的“质的飞跃”。这既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不幸历史”的政治延续,也是实现中国统一的政治转机,更是揭开了中国和中华民族开始全新历史征程的序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2-1 14:30:56 | 只看该作者
空洞了点儿。一厢情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2-1 14:31:00 | 只看该作者
2、两岸“质变”跨越发展阶段(2009年至2013年);
在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遭到政治威胁和破坏或者“全球危机”导致两岸政治实体无法政治存续的条件下,中国处于政治对立状态的政治实体,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统一或维护其生存的政治空间,两岸形成政治综合体共同反对“外族入侵”、“外族侵蚀”或者共同抵御“全球危机”。 这一发展阶段的主要时间段是自2009年至2013年。
-------------------------------------------------
这个阶段目前仅仅存在于楼主的空想状态!钓鱼岛的危机并没有促使台湾方面对日态度有任何变化,以前洋洋得意地把我方潜艇情况通报日本楼主不会忘记了吧?后来又爆出对岸间*窃取我方战略导弹情报通报美日楼主更不应该忘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2-1 14:31:04 | 只看该作者
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是,不要着急,好汤需要慢火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1 14:31:08 | 只看该作者
暂时放弃争议,一致对外,解决岛屿争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9 14:43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