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两岸关系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正处在十年难见的机遇期。这是什么样的机遇期呢?对北京而言,所谓机遇就是台独势力遭到重大挫折,两岸进入和平发展的阶段;对台北而言,则是能够休养生息,伺机重返国际社会,亦即全面三通与外交休兵。
政策热不算真的热
在这样两岸大通的潮流中,似乎出现了些不对衬。在台湾,台独势力批评国民党对两岸交流的态度是一头热,但仔细想想,恐怕一头热的是北京,不是台北。台独所看到的热,是台北频繁推动各项开放机制的政策热。他们于是指责国民党一厢情愿地在诸多政策领域松绑。结果却是,飞机往返之余,未见大陆客人蜂拥而至,大亨考察之际,亦未见房市得到舒缓。
但这样的政策热,只是一种概念上的热,背后其实是冷冰冰的计算,不但其间政治经济计算是冷冰冰的,参加交流的观光客与投资商也无不带着冷冰冰的精打细算。可见,台北表现在政策开放与接待安排上的热,缺乏的正是热情。或即使有点热情,充其量是一种物质导向的热情,即由好处或机会诱发的热情,因此很容易起伏或消散。
相对于物质的热,大陆对台湾的热是充满情感的热,是一种欢迎回归的热。这样的情感热在遭遇到国民党的物质热时,一开始也许不能察觉有异,久而久之,就会发现似乎是大陆一头热。
其实是大陆一头热
症结在于国民党并没有回归的政策,甚至有不回归的政策。当然,这些政策可能言不由衷,但就算有部分想要回归的国民党人,他们为了赢取选票,也不会流露出任何对回归的热情。无论如何,用物质热(或冷)来支持两岸交流,是国民党的政策,而回归则是政策禁忌。
国民党用这种冷冰冰的物质热,来掩护交流政策,好像国民党只问物质欲望,如此让台独不要过度敏感而阻挠交流。这有点像二十年前李登辉借用一个中国原则来掩护台独修宪,等修宪结束才告诉大家,一个中国只是掩护用的。
北京既同情且谅解,于是连续推出各项政纲政策,不但在三通方面大力配合,也在外交上自我克制,深怕给台独藉口,制造国民党的困扰,从而阻挠统一大业。
.
然而,北京要这样挺下去,能挺多久呢?会不会给外界一种印象,连统一都可以搁置,只要和平就好?而国民党的交流政策,不正好就需要外界对北京这种为了和平发展,而愿意搁置统一的印象,如此才能免于台湾群众对交流将导致统一的疑惧吗?
从2009年初胡六点的出台,到大陆各界纷纷探讨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两岸统一进程、两岸全面的经济合作等等试探性提议来看,北京不再愿意凭空支持国民党、凑合外交休兵、鼓励陆客赴台观光就好了。毕竟,总要看到有一点对统一的助益,各种让步与配合才有意义。
婴儿与洗澡水一起倒掉
国民党碰到这种探测,就一味拿自己与台独做比较,提醒北京自己多么温和,形同间接要胁北京,必须支持国民党。比如,摆出一副要是北京胆敢多建一个邦交国,就翻脸的姿态。俨然反映出国民党有某种自以为可以近乎予取予求的心态。
这样的心态正在被查觉,也就益发让人看出,国民党的大陆热,只有冷冰冰的算计,而没有热情。他们之中到底有多少人对大陆怀有多少情感难以掌握,但是他们利用大陆的让步遂行岛内政治扩张的图谋,则很清楚。正是国民党大陆政策热背后或真或假的冷冰冰,透露了当前和解开放与统一毫不相干,不但与某些个人心中的中国情怀毫不相干,更与大陆所盼望的回归祖国毫不相干。国民党政策机器所酝酿的,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拜物教信仰。
由于不肯于检讨两岸交流对台湾文化及政治归属方向的可能影响,迫使国民党自暴自弃在物欲横流的两岸政策中,虽然得以逃避了台独的诘问,也同时扼杀了统一的设想,可说是把婴儿与洗澡水一起倒掉。
台独碰到这样自暴自弃的大陆热也失去准则,一会儿说台湾会因为经济利益而失去主体性,一会儿又说台湾从大陆根本得不到任何经济利益,反反覆覆,自相矛盾。但千篇一律的,是从如何看待物欲说起。台独碰到物欲,又爱又恨。
大陆已然开始反思两岸交流热的文化涵义,在台独摇摆无依之际,伺机对台独伸出橄榄枝,甚至酝酿对吕秀莲之类铁杆台独的邀访,企图动摇台独的底线。国民党对此丝毫不能有所协助,但如果袖手旁观,是否坐实了两岸和解意味着纵容统一的指控?
两岸关系尚未积极变化
总的来说,两岸关系在2008年出现的,与其说是积极变化,不如说是消极变化。台湾变得在气质上更冷冰冰,情感上更疏离脆弱,政治上更不能掌握。
至于国民党的执政方向,就是摧毁方向,君不见,马英九答话时最常用的起头语是:“没有啊!”或“不会啊!”亦即总是忙于否认有外界揣摩的任何政策方向。而摧毁方向所靠的,当然就是道德理想的堕落;促成堕落的手段,就是解放物欲。
北京对统一进程或军事安全互信的探讨,若集中在物质好处层面,国民党便有理由回应,若集中在一个中国原则的确认,恐得不到回应。想要北京持久接纳国民党这种冰冰的大陆热,非靠一头热不可了。
(作者/石之瑜 台湾中山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