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03-04 14:20:34
作者:刘俊霖 法国 学生
去年底的纲领性文件“胡六点”,在首先铺陈“一中原则”的基础上,提到可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而何谓“两岸特色”呢?
胡六点对此做了详尽的解释:首先,“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尚未统一”,但目前的现状仅仅是“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而两岸今后的关系,包括未来的统一,决不能是“主权和领土的再造”,而只能是“结束政治对立”。
但迄今为止,大陆非常遗憾的看到,在涉及经济议题的CECA上,台湾当局不断抛出令人难以接受的观点,直接冲击“一中原则”,撞击目前依然脆弱的互信。
例如,高孔廉放狠话说,经济协议若是谈“一中”,“谈不成就算了”;而根据自由时报报道,刘兆玄更是在“立法院”答覆民进党“立委”质询时,矢言“绝不在中国政治框架下谈ECFA”。
请问,不在“一中原则”下谈经济,那要在什么关系下谈?难道是“国与国”的关系?
不要忘记,自08年四季度以来,台湾经济一路如雪崩般溃倒,各项数据用“一泻千里”,“腰斩”等字眼形容恐怕是再合适不过:无论进出口成长率,工业产值,订单数量,财政收入,均暴跌近50%,从GDP单季狂泻-8.36%的半世纪最差记录,到里昂政权预期-11%的09年整体经济表现,台湾当下最紧迫的任务,恐怕就是全面对大陆市场开放,尽速签订经济协议以求自保了!
不过令人错愕的是,当前并非大陆有求台湾,而是台湾极度依赖大陆的金融海啸时刻,台湾当局居然还在“一中原则”上虚与委蛇,甚或是干脆“一口回绝”,如此态度,岂不是自己把经济复苏的机会,人为拖入了政治泥淖?试想:大陆会允许签订的经济协议,脱离“一中原则”吗?大陆会笨到签订一个旨在暗示、或凸显台湾为一个“国家”的所谓“国与国”的双边贸易协定吗?
不仅如此,台当局整天挂在嘴边所谓的“对等”这类标志词不见了,谈到经济协议时,这“对等”两字早就被甩到九霄云外,不复踪影。台湾“国贸局长”黄志鹏说的很露骨:“将来只谈对台湾出口有利的项目”,而谈的原则是“要的多、给的少”;马英九更补充:“对台湾不利的不会开放”,尤其是在农产品开放,劳工政策执行上,还是要采取所谓“歧视性阻碍政策”。
多好的算盘!决不在“一中原则”下签订经济协议,只谈对台湾有利的议题,还步步紧逼要大陆让步,甚至“损己利人”为台湾输血;而自己却一毛不拔,扬言在产业政策,市场开放程度上,对大陆“该歧视的还是会歧视”!
所有这些,不就是熟悉的“不统”吗?不就是实现“不统”最厉害的杀手锏,“政经分离”吗?
在脱离“一中”的框架下,想尽办法要好处捞足,便宜占尽,企图长久维持贸易的高额顺差,却对“一中原则”的架构能回避就回避,能拒绝就拒绝,处处维持政治上“***分治”的局面!
这种情况,还是台湾资深评论家南方朔洞若观火:“以为凭一厢情愿开支票,别人就要帮忙兑现;以为一纸双边协议,不付出任何东西就可以得到一切好处,这种支票已经越来越不可能,不是欺人就是自欺”。
诚哉斯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