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完博以后计划要看的书很多,但整个五月都在忙杂七杂八的事情,很多是考博时候的欠债(这还不包括最大的一个达摩克利斯之剑呢——那个好像又缓刑半年了)。
写那些稿子写得恶心,不是难,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纯粹属于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事情,非得用八句话说的玩意儿。想想就痛苦。
端午节加了整整两天班,所谓整整,是指从早晨8:30一直到夜里12:00.他加班忙的事情,我和整个五月里忙的那个稿子差不多,一样让人恶心却不得不弄。
大象小朋友果然生病了,咳嗽。端午节前一天露了苗头,端午节那天还好,但第二天(5月26日)就挺严重,咳嗽不断。
尽管如此,我还是在当天去听了博士答辩。
博士答辩最大感受是很严格——虽然最后的结果是走过场。
1、有一些话在我这个学中文的看来,也就属于垫场的套话,但老师还是会逼问为什么。诸如:“开端”和“奠基”怎能混用?!
“使蒋放松了警惕”——你有何证据?
“……使民主与自由畅行于近代史”——畅行?!
“拥有军队才是王道”——什么是王道,什么是霸道?!
“用西学解中体”——怎么“解”?“解”是什么意思?!
“此为标志性事件”——什么是事件?这是思潮还是事件?!
“知识界……”——知识界有多种观点有多种利益,能如此概而言之吗?!
“孙科固然是……但终究还是以利益为指挥。”——孙科的利益在哪里?证据呢?!
“××问题在一定时期……,在一定时期又……”——这种话似是而非,有意义吗?!
“如果做一个排序的话,铁路当列首位……”——如何排序?标准?谁第二?第三?!有数据吗?
2、老师的话有的听起来很不客气:
“你犯这样的硬伤,说明你对近代史整体把握不够”
“我看这个题目超出了你的把握能力和知识积累”
“这一部分本来不是你论文的重点,且以介绍居多,但你的表达却存在很多问题。”
“这类错误不说每页都有,也算得上比比皆是了”。
“你这属于结构上的失误”
这样的批评在我看了已经很让当事人如坐针毡了,甚至我觉得连累的导师也会如芒在背了吧,但旁边听答辩的师兄还说这已经算是不错的,挺客气了的。晕……
3、历史系的整体感觉和我们学中文的气质不同。我看我们系的答辩总是鲜花满堂,答辩结束后有师弟师妹给将要毕业的师兄师姐送花,也有毕业的师兄师姐一起给导师鲜花……可历史系没有这些。同门的师弟师妹听完答辩之后也都走掉了,而那些答辩者似乎也没有给导师送花的意思。木讷严谨的气场啊。
听完答辩之后一直在想自己怎么办。
已经不止有一个人建议我做和档案有关的东西了,就是那种档案很全的,和意识形态、政治、法律离得较远的东西。据说只要认真就能搞定。可是我对这些不感兴趣。对我来说,我已经换了一次专业了,就是因为以前的不喜欢,觉得没有搞头,现在还要为了学位再重复一次类似的错误吗?
但我感兴趣的那些是否真的无法逾越资料关呢?据说之前几届做这种题目的学长都延期了……不过还是倾向于坚持从兴趣出发,毕竟博士论文不止是一篇论文呢而已,它意味着以后相当长时期的研究领域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