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原创】北大国际政治考研历程总结 之一
终于写完了论文,考研的最后总成绩也终于出来了,所以,有时间,也有心情总结一下自己将近一年的考研历程了。
在正式开始写之前本人声明,我只是做考研的大概总结,可能写不出《复旦国关考研经验谈》那样详细、对大家有帮助的东西,同时,我也没有《人大国关考研经验随笔》那样的文笔,只是希望把自己考研准备和考试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写出来,但愿能对明年考的同学有点用。
先介绍下我自己的情况,本科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事务专业,也就是国际关系了,可能是接着考本专业的缘故,所以我在专业课复习上可能没有太具体的经验,对于跨专业考国关国政的同学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简单了。
我今年考研的成绩,政治79,英语63,政治学概论107,战后国际关系与新中国外交 111,总分360(有些巧合,准考证最后两位也是36,呵呵)。说实话,这个成绩有点出乎意料,首先是没有想到排名会那么靠前,因为考完之后自己觉得考得并不好;另外一个出乎意料是觉得专业课分数比自己预想的低,即使自己觉得考的不好,也觉得分数应该比这个实际分数高一点的,可能是今年改卷比较严格吧。
政治和英语考研的经验网上到处都有,而且自己今年公共课的成绩也不怎么样,所以关于公共课似乎没有什么值得说的,相信大家都会有比我更好的复习方法,也会取得比我好的成绩的。唯一要提醒大家的是,政治和英语这两门公共课对于国政考研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提升自己总分的科目,特别是对于跨专业考研的同学来说,公共课拿分应该比专业课更容易。拿我自己事例来说,个人觉得我79的政治算不错的了,但是在进北大国政复试的10个人里,79分的政治是倒数第二低分(最低的78)!而且对于国关国政来说,英语成绩也是很重要的,我成绩出来之后联系北大老师时,那老师直接说我63分的英语明显还需要加强学习……,当然这个我自己也清楚要加强英语。总之一句话,公共课是很重要的,大家一定要争取拿高分。
关于公共课再澄清一点,我曾经在有些考研论坛上看到有人说北大国关院排成绩有时候会采用英语和专业课优先的方法,据我了解和亲身经历,这属于虚假信息。不论是初试排名进复试还是最终决定录取名单,都是以总成绩为标准的。
下面进入正题,主要说专业课的复习体会。
我决定考研,而且确定是北大国际政治专业,大概是在去年的三月中旬。在此之前,我了解过一些国际关系专业和国际政治专业的情况,最后决定选择国际政治专业,首先国政有我喜欢的研究方向,其次国政的竞争压力比国关要小一些。以今年为例,国关专业招生5人,今年考的人数大于170人;国际政治专业招7人,今年考生在100人左右。(这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每年大概9月份时北大研招网上发布的国关院招生人数,是包括保送生的,而且保送生占德比例一般在50%以上,比如今年,招生网上公布的招生总数是54人,其中包括保送生30人。国际政治专业招15人,除去保研占去的8个名额,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渠道只招7人)
在确定了考研的专业以后,就开始进入前期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往年考题、收集考试参考书并开始大概的看,有时间的话建议去旁听一下相关的专业课。听课不一定非要听北大的课,其他学校的也可以,特别是像国关史之类的课程,老师的观点之类的不会有太大差别。就我自己而言,从大三开始有时间就会去北大、清华听课(我学国关属于“半路出家”型,是大二才转专业学国际关系的,所以大二那一年还得补大一的国关专业课,因此没时间出去旁听,我有个同班同学大二起就出去听课,从此迷上了阎学通,最后如愿保送到清华了……)。当然刚开始出去旁听时也没有很强的目的性说就是为了考研才去的,所以我听的课程也比较杂,北大的有袁明老师的《近代国关史》、潘维老师的《比较政治学》、张锡镇老师的《东南亚地区研究》等,清华的有阎学通老师的《国际关系研究方法》、《国际政治分析》、《国际关系经典著作选读》、孙雪峰老师的《新中国外交》等。其实到最后才发现,对我考研有点用的只有一门《新中国外交》,还不是北大老师讲的。但是到其他学校旁听一些优秀课程,以及多听一些国关时政类的讲座,却可以起到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的作用,长久积累之后,我觉得对自己整个专业素质的提高还是很有用的。
当然从对考研实用的角度来说,北大的有些课是非常值得一听的,比如许振洲老师的《政治学原理》,还有《国际政治学概论》。以08年考题为例,《政治学概论》里时代论那道题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明确讲过的题(我也是后来和一位听过那个课并且考上研的同学聊天才知道的)。而且对于《政治学概论》里的一些题来说,许老师的课比那几本书更有用。今年由于北大国关课程改革,许老师的课放到了下半年,我没有时间过去听课,只能请同学帮忙弄到了一份讲义,事实证明这份讲义的作用也是巨大了。
由于大三下学期学校里还有课以及外出听课之类的原因,我整个学期的考研复习进展是极其缓慢的。当然那时候也是有点盲目乐观了,以为自己本科就是学本专业的而且成绩也还不错,所以不用太急。到后来复习到11、12月的时候以及初试结束以后,我都对自己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极其后悔,所以还是提醒大家,一旦确定了要考研,就一定要全力以赴,别盲目乐观,更别存有侥幸心理,考北大国关国政的人一般而言都是实力派,所以千万别“轻敌”,当然自信也很重要,否则很容易放弃。
我真正开始复习考研是大三暑假,当时报了一个新东方的英语强化班,正式开始了自己的考研征途,新东方老师的煽动能力确实能让自己增添很多自信,他们的那些煽动性话语也是我能坚持的动力之一吧。(当时可能是真的感觉到了考研的紧迫性,以及后悔自己之前浪费了很多时间的原因吧,我在那段时间因为要上辅导班所以放弃了去商务部欧洲司进行专业实习的机会,初试成绩出来之前跑招聘会的时候又开始为当时的这个决定而后悔了,幸好成绩出来之后得到了一些安慰,当然,这是后话。)
我在大三暑假上完了英语的辅导班以后就开始重点复习专业课了。而在去年暑假,大概是8月15号左右,北大改了政治学概论的参考书,新的考试科目包括了政治学原理、国际政治学概论和国际关系理论,这也就意味着专业课复习的难度和任务都加大了。(要改参考书的消息我较早前就知道了,只是不知道具体怎么改,这也是我之前没有认真复习专业课的原因之一。)
我复习专业课首先做的工作是把之前收集的历年真题认真分析了一遍,由于北大国关院不提供考题,所以我只能通过网络和请同学帮忙的渠道去收集这些题,但是直到最后都没有收集完整《战后国关史与新中国外交》的真题。在分析真题的过程中,大概领会到了一点北大出题的风格和常考知识点以及对知识点的考查方法、角度等“精神”,我认为这对之后的复习是很重要的,毕竟那么多的参考书是不可能全部认真看完的,所以之前有了这样的感觉之后,复习时就比较容易抓住要点和重点,而直接跳过一些完全不会考的东西。事实上,总的13本参考书我完整看完的就只有三本,说这个并不是要表现我有多“牛”,只是想告诉大家,考研专业课的复习过程中效率的重要性,有些对考研而言没用的章节完全可以以后再看而不必占用考研复习的宝贵时间,有点太实用主义了,但对于考研而言,这就是真理。
分析完真题之后就开始分科目复习。这个阶段我的感觉是不仅要学会抓重点要点,而且对于一个科目来说最好的方法是集中复习,比如说给自己定一个期限,多少天之内复习完政治学原理,这样的话有助于相关知识的集中学习和记忆。个人不太推荐早上看国关史、下午看国际政治学之类的复习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那样会觉得要复习的东西永远都很多,不利于考研的持久战。
第一遍复习主要是掌握该科目的大概知识点,找出重点要点,由于我本科就是这个专业的,所以这个阶段复习起来可能快一些。对于跨专业得同学来说,只要现在开始准备,时间也是完全足够的。
第二遍复习专业课时主要是就第一遍找出的重点做笔记。做笔记并非照抄书本或者资料上的要点,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分析,总结出该问题的相关内容。这个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比如我在复习国关史时,将军控和裁军领域的一系列会议、条约等集中整理在一起,对美国战后不同时期所采取的不同战略也都一起进行总结,这样既方便记忆,也方便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这个过程用的时间会比较多,做起来也会很累,但我相信这是整个专业课复习中最重要的阶段,首先通过一遍系统的整理,对相关知识点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和掌握,其次,这样整理过之后,在最后冲刺进行背诵强化记忆时会轻松很多,毕竟是自己亲手弄的资料,容易记忆。当然也得防止相近似的知识点间互相混淆。
第三遍也就是强化记忆了,可以大声背诵,也可以通过多次重复的翻看资料的方法来记忆(这个方法类似于新东方老师推荐的单词记忆方法)。
接下来我会再说一说专业课备战复习时的其它应该注意的问题。担心一个帖子太长了大家看得累,也因为自己有点事,所以先把上面的发上去,后面的部分争取晚上补一点。
[ 本帖最后由 飞鹰 于 2008-4-15 16:0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