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份协议草案11日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呈交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可能将成为未来一周各方讨论的基础。
草案文本之简,仅区区6页;草案蓝图之远,放眼至2050年;草案措辞之含糊,根本未涉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具体额度。
围绕这份草案的新一轮讨论与谈判势必将再次激烈。尽管草案有着所谓联合国背景,但草案毕竟还很“草”。
兼顾性
草案11日仅提供与会各国代表团参阅,没有交由媒体公开。
美联社报道,草案文本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主席扎米特·丘塔亚尔起草,是眼下大会正在讨论的180页文本的“蒸馏版本”。
草案在某些议题上兼顾了各方意见。
综合几家西方媒体经由不同渠道获得的草案文本内容可以发现,草案相比先前文本有一些措辞改变,但在关键分歧议题上确实有“模糊化”之嫌。
草案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很快”就将达到峰值;
草案建议在2050年时将气温上升幅度阈值控制在1.5至2摄氏度;
草案支持保留《京都议定书》成果,展望第一承诺期后进入为期7年的第二承诺期;
草案为全球2050年与1990年相比的总减排量比例设定3个选项,分别是50%、80%和90%;
草案支持自2010年起进入为期3年的“快速启动”援助方案,协助发展中国家面对气候变化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