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日来,关于“迪拜危机”的报道连篇累牍,“迪拜模式”已告破产的预言见诸世界多家媒体。然而,热议之中,对于“迪拜模式”,还需多些冷静,切勿全盘否定。
纵观阿拉伯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在相对封闭的阿拉伯世界,迪拜的现代化探索之路可谓独辟蹊径。迪拜打破了阿拉伯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汇聚全球物流、信息流和资本流,其开放性和自由程度在中东地区可谓首屈一指。更重要的是,迪拜走出了一条非资源能耗型的发展道路,这在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可谓“另类”。众所周知,阿联酋是富油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和伊拉克,但油气资源在7个酋长国间分布不均,阿布扎比酋长国石油储量占全国的94%,迪拜酋长国仅占4%。显然,对于迪拜而言,经济多元化是必然选择。迪拜凭借其地理位置和转口贸易优势,向商业、贸易、旅游、金融等领域发展,逐步确立其阿联酋经济首都和中东转口贸易、交通运输、旅游购物以及金融中心的地位。
但是,“迪拜模式”初现成功之际,迪拜人便开始异想天开,盲目求大、求快、求新、求奇、炫富:打造超一流的七星级帆船酒店、最豪华的室内滑雪场、最高建筑迪拜塔、超大型人工度假胜地“棕榈岛”和“世界岛”,等等。似乎在一夜之间,迪拜从沙漠小邦变身为豪华之都;但又在转瞬之间,这个“世界奇迹”跌入重重危机之中。此次迪拜世界公司的债务危机,暴露了“迪拜模式”的根本缺陷,即经济发展基础的脆弱性。历史经验表明,现代化应当构筑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国际金融中心通常依托于发达的实体经济。迪拜经济体以服务业为主,绝大多数人力资源、技术、资金都是外来的,这本身就潜伏着很大风险。近年来,迪拜经济又以房地产和金融业为主导,靠大规模举债和融资,大兴土木,拉动经济增长,从而积累了更大的风险和泡沫。其结果如沙上建塔,恶果凸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