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意义汇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1 07:1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哲学原理方法论指导意义汇总
1、运动与静止
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在实践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不能不考虑时间、空间问题,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时空无限性
    坚持世界物质性,批判唯心主义、破除宗教迷信,确立积极的革命人生观
4、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5、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世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在时空中永恒运动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从事任何工作,都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坚定不移地从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出发,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联系的客观性
要求人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7、普遍联系
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也是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一个必备观念,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基础。
8、发展的本质
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
9、发展的过程性
以过程性观点看待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依据之一,它要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把未来的发展作为当代发展的前提来对待,延伸了人们的发展眼光,把后代的权益和当代的权益融为一体去运作,从而造福无穷。
10、现象和本质
要求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
11、必然性和偶然性
要善于估计、应对和利用各种偶然性去推进工作。要重视“机遇”的作用,敏锐地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实现发展。
12、原因和结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是自觉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确认识因果联系,可以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13、可能性和现实性
我们要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从而获得实践的成功。
14、质、量、度
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认识度才能确切的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然,也不能把“度”绝对化。

15、质量互变规律
唯物辩证法关于量变和质变的原理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掌握这一原理对于革命和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其次,它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势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最后,它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 的重要思想原则。
16、辩证的否定观
第一,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第二,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  第三,要具体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合理地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
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的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的吸收,“洋为中用”,即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的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给予坚决的批判。
17、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统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它是党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要求我们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能够把统一的事物区别开来和把对立的事物联系起来,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矛盾的对立和同一的关系,从同一中发现和利用对立,从对立中发现和利用同一,对于我们做好一切工作,使事物向着有利于进步的方向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例子: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方针。

1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9、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它要求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首先抓主要矛盾,也就是抓住重点、抓主中心;同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在抓重点时要照顾一般,学会“弹钢琴”的工作方法。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时,要及时地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只能通过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才能加以解决,其他工作都要围绕并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我们分析问题时, 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总之,要注意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防止思想生的片面性。

20、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有力的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减实际生活

2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防止只强调感性认识否认理性认识得经验论,同时也要防止只强调理性认识而否认感性认识的唯理论。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2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承认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真理,既要反对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相对主义。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这样两种错误倾向。

24、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
马克思主义真理与价值原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真理和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上,也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一要发展生产力、二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上。
2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反对割裂二者关系,既反对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26、社会有机体
一是把社会看做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二是对社会进行总体研究,从总体中理解和说明各个部分。就是要求从对个别社会现象、领域或过程的研究上升到对社会总体的研究。只有从总体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部分,只有把个别社会现象、领域或过程放到社会总体中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说明。党的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的“四位一体”的新布局和协调发展的“五个统筹”的新思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平等”的新理念,是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27、文化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吸取外来文化精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导人和社会全面发展。
28、交往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进行广泛交往,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并对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9、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在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这两个方面关系的问题上,应将后者放在首位,因为个人的贡献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无论是个人需要的满足还是社会需要的满足,都要依赖于人的劳动创造和实践。
30、人的发展与杜会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0 14:1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