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人民民主(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7 20:5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关于社会发展学说,提出了最系统的逻辑推理,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共产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在逻辑上的必然结果,它集以往社会理想的大成。它的社会发展学说为人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先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他根据逻辑推理,描绘了人类美好的社会蓝图,这个理想社会正是人们向往的:人人劳动、人人贡献;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人的思想、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人的本性得到全面的真正的复归,这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欺诈和腐败,人人生活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幸福生活中。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推理的设想,是人类美好理想的一种,它鼓舞着一个世纪的人们为之奋斗,至今它的光辉并没有泯灭。共产主义理想并没有错误,它符合人民民主发展的要求,它是在实践中被像斯大林、毛**这样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扭曲,使这个美好的理想变得似乎使人难以接受。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认识历史的一些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很丰富的科学价值。恩格斯曾对马克思的贡献有过这样的评价,马克思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史唯物主义;二是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其基石是剩余价值学说,这的确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是:“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及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马、恩的这种观点导引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矛盾,必然发生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上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在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用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同时变革的时代就要来到了。用马克思主义这个观点观察现代资本主义,也是这个道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不断在发展,上层建筑也在不断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变革。
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规律,是对资本主义的透视而逻辑出来的。他的《资本论》是世界经济学的重要著作,说明他不仅是卓越的思想家,也是卓越的经济学家。他洞察了社会发展必然要产生的变革,当然如何变革,马克思的结论并不是全面的。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出来的阶级斗争的发展,必然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除俄罗斯外,欧洲、北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按照马克思预言的无产阶级革命模式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模式之所以未能成为世界社会发展进程中比较普遍的模式,特别是二十世纪取得辉煌的成功,而又遭到惨烈的失败主要是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集中到一点,又是马克思主义革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的目的。



A、第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理论中,从正确的历史发展分析中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作用,把阶级斗争作为唯一的社会变革的中心。阶级斗争应当是人民民主斗争的一部分,它不是和人民民主斗争对立的,而是要服从人民民主的斗争,民主既是手段,更是目的。实现人的自由、民主、平等,才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的,只有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人类幸福理想的社会才能到来。阶级斗争是历史的阶段现象,不可能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尖锐。阶级斗争不可能代替人民民主而成为革命一切事物的纲。阶级斗争是人民民主的斗争,其它方面的斗争,也是人民民主的斗争,把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变革的唯一中心,就淹没了其它的斗争,也使阶级斗争本身走向了偏颇。
从阶级斗争观点引伸出来的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同样的道理,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来说无产阶级专政也只能是历史的阶段现象。专政是对对立的阶段,是对少数的人,在革命成功以后消灭了对立的阶级。仍然把专政作为长期的任务,其实质说明这个革命不是属于全民的,不是为了全民的利益。在人类未来的历史中也不会没有人群中的败类,对他们是法律的约束而不是专政,他们仍然是人民中的一分子。专政的性质是镇压,至于还残存对立阶级的意识形态,那更不是专政和镇压的范围,所以无产阶级专政不符合人民民主的要求。
1842年2月的《共产党宣言》号召无产阶级和劳动者向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进行斗争,这是有进步意义的,是人民民主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章。它标志着无产阶级和劳动者有组织的、尊严的,为了自由、民主、平等和公理向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宣战,进行变革。但马克思同样把暴力革命绝对化了。在人民民主发展史上对不合理的制度不可能排除暴力革命,既或在现代它也不能排除在社会变革之外,但它不是唯一的途径,主要的应当是对人民利益损害最小的途径。
社会的变革存在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民主的发展不断的革命过程,革命就是变革,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这不是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的代名词。马克思在《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中说,革命的社会主义“就是不间断革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把这种专政作为必经的过渡阶段,以求达到根本消灭阶级差别,消灭一切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改变一切由这些生产关系产生出来的观念”。马克思在这里用了过渡阶段的表述,可是这个过渡阶段是要达到三个消灭一切,而这个三个消灭一切是很长的历史阶段。这个不断革命过程在因果关系的内容上是绝对偏颇的。
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偏颇,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的有权威的继承者越发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这些偏颇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路线的原则错误,不应认为是根本目的,根本理想的错误。马克思主义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的,根本思想是为了实现人的幸福理想社会——共产主义。
B、第二方面,是列宁、斯大林、毛**这样的共产党人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偏颇部分,使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走入歧途。
列宁(1870—1924)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洞察形势,发动了无产阶级和广大的农民及其它劳动者,从城市夺取了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的国家。它大大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革命热情,使他们看到了一条解放的道路。列宁是自觉地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推理,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是垂死的资本主义的结论,他坚持阶级斗争,坚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取得胜利的主要条件之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演说的最重要的思想。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发展了恩格斯提出的:国家是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的观点,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国家的主要部分是指拥有监狱等等的特殊武装队伍,常备军和警察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强力工具。这些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恩的一些偏颇理论。
列宁也是一个革命的思想家,他以暴力革命领导人民群众夺取了政权,但他并没有把暴力革命绝对化,他认为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它在每一个国家的实现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式,只能根据当时的条件和本国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去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的方法和道路。列宁把民主作为一种制度,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就可以保证劳动人民真正参加国家的管理,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他把“彻底发展民主,找出这种发展的形式,用实践来检验这些形式等等,都是为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斗争的任务之一”。这说明列宁是在探索,国家的建立是要使劳动人民享受广泛的民主权利。
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1924年就去世了,而且常常在卧病之中,对他无法作出简单的评价,他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偏颇部分,也在进行新的探索,把列宁主义概括为资本主义垂死阶段的帝国主义理论显然是不合适的。
斯大林(1879—1953)协助列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列宁逝世后,他领导了苏联的工业化运动,建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体系,他领导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使苏联成为经济的、军事的大国和强国,在一个工农业落后,文盲众多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使苏联居于世界第二工业强国,斯大林是有功勋的。斯大林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但并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偏颇部分,有了进一步的发挥,这与他品格的专横粗暴有关,更与他缺乏人民民主的意识有关。他的专制独*作风是和阶级斗争扩大化联系在一起的,是互为因果的,他在1937年的一次中央全会上《论党的工作缺点和消灭托洛茨基两面派及其它两面派的办法》的报告中说:“随着社会主义的深入进展,阶级斗争愈来愈尖锐”,他把矛头不仅指向敌对分子,而且指向党内外一切持不同政见者,凡反对他意见的人都成为被打击、流放、处死的对象,他发动的长达4年的肃反运动,众中央领导到人民群众,被整肃的难以数记,遍及全国各族人民,使成千万的被害者个人和家庭遭到极大的不幸,一人被认有罪,亲属、同事、朋友都会受到株连,株连的状况可以和封建社会的株连相比美,****的严刑逼供,手段残酷也是惊人的。斯大林执政29年,冤假错案至死前仍然不断。说斯大林是暴君并不为过。
斯大林1938年宣布了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建成,可是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属于阶级斗争、阶级专政的国家。匈牙利的米·比哈里教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结构及主要原则和特征作了这样的分析,他认为其特点表现在10个方面:①社会大一统的集中再分配制度。②整个政治体制围绕一个政党构造,以政党为核心。③权力的产生和行使完全出自于党,国家机构处于执行组织的地位,其它的社会政治组织紧紧依附其上。④决策方式及过程高度集中化。⑤强有力的组织集中化,政治的集中化又同经济的集中化不可分割,它们共同强化了管理的集中化。⑥行政机构的无限膨胀,这是集中化的一个结果。⑦随着管理机构的膨胀大量的特殊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和组织的规范被制订出来,社会受到过分管理。⑧组织的过分集中化造成了政党、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权力交叉化,一方面领导人兼职过多,另方面某些权力机构垄断了巨大的权力。⑨在这种政治体中,权力的垂直体系和等级依赖性得到了发展,它们建筑在个人的依存之上。⑩权力的再分配模式迫随着同样的模式。他归结性的认为:在所有制关系进行了根本改变以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完成了专制的集权式体制,它带来了全面的非民主化。
比哈里教授的分析的状况存在于原来的所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体制造就了斯大林、毛**;斯大林、毛**代表了封建性极强的专制集权体制。他没有分析到的是,这种全面的非民主化导致了政治高压思想禁锢,造成的经济普遍发展缓慢,人民仍然比较贫穷,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活力丧失了。
毛**时代的中国,在体制上与苏联并无区别。毛**领导中国***和中国人民1949年在中国的革命胜利,使中国得到了真正的独立,在计划经济的作用下,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指引下建成了以重工业、军事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得到了比革命前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和提高,国家得到了空前的统一,在国际上受屈辱的时代成为过去。中国人民和共产党人的英勇斗争,使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毛**对新中国的建立作出卓越的贡献。但毛**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的颇偏部份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他明确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不仅越来越尖锐,而且越来越深入,不断革命(指政治的,介乎暴力的)要三五年就进行一次。在斯大林死后,他为争夺社会主义阵营的霸主地位,要超过苏联,赶英超美,进行了空前的“共产主义”实验。他善于利用共产党的威信和人民无可奈何的对他的个人崇拜作用,并强制地去发动群众,组织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人民公社。他把共产主义社会降低到贫穷,食不果腹的地步,在所谓的树立“三面红旗”的过程中,饿死的达2千多万,严重地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平衡。他从1957年发动“反右派斗争”1959年在共产党内发动“反右倾机会主义斗争”一直到1966年发动10年“文化大革命”,使数百上千万的干部、群众、受到****。据说担任毛**时代的共产党中央副主席陈云对毛**有个评价:“建国有功,建设有过,**有罪”。这确是对毛**几十年领导的正确评价。毛具有浓厚的封建帝王思想:雄才大略,唯我独尊,听不得一点反面意见,而且残酷无情,既或多年共同奋斗的亲密战友,为了权力也可以置于惨死。他和斯大林一样,惯用小人为自己的权力服务。毛还是中国历史上继明、清之后最大的“文字狱”制造者。
在斯大林、毛**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对人民的民主控制是封建专制社会也没有这样的严密和全面:从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结社自由一直到人身自由,中国的户籍制度、务工制度,甚至旅馆住宿,都有严格的思想行为限制,在苏联和中国都有各种法律,但对人认为犯罪可以毫无法律依据和法律行为而任意搜查、逮捕、刑罚、流放和处死。这是苏联崩溃和中国“**”中发生对共产党信任危机的根本原因。苏联的解体,中国**的失败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是人民民主发展的一次巨大进步。
中国20世纪出了两个最伟大的人,一是孙中山。他的思想指引了中国人民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二是邓小平。他的思想指引了中国人民走上了振兴的道路。他们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思想。孙中山倡导“天下为公”,邓小平宣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这是他们和其它各式各样领导人的根本分界线。邓小平和他的继承者二十多年来一直稳定的使国民经济高速的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得到增强,人民民主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在江**、胡主席的领导下“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始确立。中国从1997、1998年起已签署了联合国的17个国际人权公约,承认了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俄罗斯普京总统正沿着民主的道路前进,普京说:“14年前,俄罗斯在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主动地选择了民主,这一选择是不可改变的,我们不会回头”。
但也无可否认的是,在这两个国家里旧的影响是存在的。俄罗斯是苏联的最大继承者,是在苏联瓦解后,走人民民主道路的。中国是在演变中向人民民主道路前进的。不存在不同政权的更迭,这就使得中国摆脱旧的思想、制度的影响有更大的难度,所以中国的“人权”问题仍然有所表现。但要看到俄罗斯和中国的“人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人民民主思想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在斯大林、毛**的时代可以说在认知上,践行上是对立的,在现代的俄罗斯、中国、越南是促进的问题,因为有许多共同的认知和践行。当然也有个别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有着“人民”、“民主”的标牌,仍然实行着典型的斯大林、毛**主义,它绝对是危害人民利益的,它已经处于比较孤立的地位。
人民民主思想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分歧的中心焦点是人民民主。它表现在这样一些原则问题上:
Ⅰ、建设国家和社会,究竟是为了人民,还是为了其它,是人、是物,还是权力?
Ⅱ、建设国家和社会是为了全民还是为了一部分人?
Ⅲ、人民民主到底是手段还是目的?
Ⅳ人民民主是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还是某种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这种歧见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在原来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国家,视人民的自由、民主、平等为禁区,把它称之为“西方自由世界”的专利,由于惧怕这种“和平演变”的影响,对国内人民民主进一步的进行限制,这和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驰。
西方有的政治家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法西斯主义,这是绝对错误的,法西斯主义是彻头彻尾的反人民民主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反动的思想和主义。
3、人民民主思想体系和封建主义思想体系存在的影响,斗争仍然是艰巨的。因为这种封建思想体系和人民民主思想体系是根本对立的,封建的社会制度虽已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思想已渗透到马克思主义体系之中,渗透到宗教,主要是政教合一政权的思想体系之中,特别和宗教中的封建思想斗争增加了很大的复杂性。在中国现代推进人民民主的过程中,反封建思想的任务仍然很重。中国北京大学有个副教授著文把民主视为西方的泊来品,认为要求民主是一种民主崇拜,认为“传统的中国曾拥有独特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中国的文官系统所实行的科举考试要比选举出来的利益集团或“公民社会”的代表要中立得多,说:“当世界陷入‘政治宗教’时代,中国人对政治的冷漠开启了一道新型政体的曙光,乃是人民对启蒙者的‘启蒙’”。他主张“咨询型法治”说;“执政党今天握有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实际最高权力,并能据以左右新闻出版、经济生活、高等教育和社会组织。凭什么预言执政党愿意变吏治为法治。”这是代表时代的进步,还是代表时代倒退的呼吁,这种咨询性的法治要有主体,要为谁服务。专制统治者、政党集团和人民都需要咨询性的法治,主体不同,性质就不一样。作为中国几千年的文官系统从来没有过中立,它是代表皇权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不代表人民的利益,咨询性法治也一样。这和中国现在提出的“以人为本”,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完全相悖。邓小平在**十三大会上讲: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江**在**十五大讲“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尽管21世纪了“民主”在有的人眼里仍然是一种破坏权威破坏稳定的“迷信”和“神话”,这是十分可恶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5 22:34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