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6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前国际局势与安全问题"研讨会日程安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5 08:5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前国际局势与安全问题"研讨会日程安排

2008年1月15日

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安全战略研究中心


报到  8:30--8:50
开会 9:00
主持人:郭惠民  副院长
领导致词:   刘慧院长  9:00-9:10
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更名 揭牌仪式   9:10-9:20  改为  国际战略与信息研究中心
成立   中国国情调查研究所 揭牌仪式   9:20---9:30  
嘉宾 致词:  张序三  中将   9:30-9:40
合影
9:40-10:00
茶休 :10:00--10:15

主题研讨:
一、当前局势特点  10:15---12:00
主持人:张敏谦
主讲人:俞邃:国际局势总体特点
李长久: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彭光谦:国际安全形势
金灿荣:中国因素的影响
林利民:世界地缘政治分析

自由讨论和提问

午餐  :12:00--13:30

二:东亚安全形势  13:30--14:40
主持人:章百家  
主讲人:
秦亚青:东亚安全形势总体评估
朱锋: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形势
李永辉:东亚合作与挑战
赵晓春:中日关系

自由讨论和提问

茶休:14:40--14:50
三、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与政策建议

14:50-16:00
主持人:王晋丰
主讲人:章百家:
蔡拓:国家风险防范
唐永胜:顺势而为,筹划国家安全
张胜军:非传统安全的跨国性特点及其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挑战

自由讨论和提问

四  总结

郭惠民 副院长  16:00--16:10

会议结束  16:10
   各位正式代表领取由中国国情调查研究所所提供的礼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08:57:54 | 只看该作者
1月15日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举办的“当前国际局势与安全问题”研讨会将于9点在一放召开,郭慧民院长主持会议,张序三中将致词。
第一场研讨会在10点15分开始,主题为当代国际局势特点,张敏谦主持,届时俞邃、李长久、彭光谦、金灿荣、林利民将发表学术讲演,第一场研讨会将于12点结束。
第二场研讨会在13点30分开始,主题为东亚安全形势,章百家主持,届时秦亚青、朱锋、李永辉、赵晓春将发表学术讲演,第二场研讨会将于14点40分结束。
第三场研讨会在14点50分开始,主题为中国面临的安全挑战与政策建议,王晋丰主持,届时章百家、蔡拓、唐永胜、张胜军将发表学术讲演,第三场研讨会将于16点结束。
此次学术盛会规模空前,到场主讲皆为中国国际关系方面的一流专家,机会难得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08:58:06 | 只看该作者
部分专家介绍
俞邃,北京理工大学1953届毕业,**中央对外联络部调研咨询小组成员,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国际战略协会高级顾问,北京大学,国防大学等十所著名高校兼职教授。很早就从事苏联问题研究后又扩展到国际问题以及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央级报刊上发表了有关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论文200多篇,出版了专著二十多部,1999年9月当选为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同时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08:58:16 | 只看该作者
李长久,男,1931年8月1日出生,辽宁省法库县人。新华社高级编辑,现为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长久从小务农,直到1948年家乡解放,参加了土地改革并得到上学的机会。新中国诞生后,相继就读于长春会计统计专科学校、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经济、历史和英语。先后在中国重工业部、南开大学和新华社从事经济管理、教育和新闻工作。

  自1965年起,开始了新闻工作的生涯。从1975年起潜心研究世界经济。30多年来,日常报道的文章已难以统计,现将主要著作和论文介绍如下:

  一、专著

  从1980—2002年,李长久共出版著作28部(个人专著、与他人合著),主要著作有《21世纪的主战场》、《世界经济十大趋势》、《中美关系二百年》、《科学技术与亚洲新兴工业国》、《今日台湾》、《海峡》、《富饶的祖国海岛》等,其中两部专著获奖。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同志为《21世纪的主战场》一书撰写的“序”中指出:“着力观察和描绘世界经济风云变幻,力求从这种‘经济云图’中分析出世界各大国的经济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揭示促成这些变化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制约因素,在层层剖析的基础上,尖锐地提出21世纪大国较量中‘谁主沉浮’的严肃课题。这种观察和研究世界经济形势的方法值得借鉴。”南振中同志在“序”中还总结指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新华社已经拥有一批专门研究世界经济和世界科学技术的编辑记者,李长久同志就是这支专家队伍中的一员。”

  二、专辑

    20多年来,李长久同志共有39篇文章被采入不同专辑中,其中主要有《新的技术革命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太平洋地区经济前景与中国现代化》、《世界宏观经济管理》、《美国研究》、《四小龙腾飞之谜》、《转变中的世界经济》、《国际形势年鉴》、《世界经济年鉴》、《走向21世纪的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跨国公司与民族工业》、《知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亚欧经济合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新华社好稿选》等。

    上述被采入的文章中,《综合国力的比较和竞争》、《迎接90年代的经济挑战》、《日本的经济外交和经济发展战略》、《世界科技发展和影响》等获新华社一等好稿奖,《世界科技发展和影响》被列为全国科技大会文件。

    三、专题报告

    20多年来,李长久共写专题报告一百多篇,主要有:《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世界经济大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世界经济处在第三次长增长期》、《“一超多强”与多极化》、《中国丧失三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沉痛教训》、《关于东亚区域合作的几点建议》、《美国经济衰退与新经济》、《美国经济形势与中美经贸关系》、《日本“回归亚洲”与中日经贸关系》、《中国“入世”:定位·机遇·挑战》、《世界石油形势与我国对策建议》、《亚洲油气储量、产销与运输问题》、《国际垄断资本的扩张与南北差距的扩大》、《扩大两岸经贸交往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影响》等。中央一位领导看过《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篇报告后批示,有关主管部门继续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每年要提出相关研究报告。另一位主管社会科学研究的负责同志就《世界经济处在第三次长增长期》问题,提出要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这篇文章被《太平洋学报》等几家重要刊物采用,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发了专版。

    四、专论

    20多年来,李长久同志为中央一级刊物提供专稿509篇,其中包括《世界经济》49篇;《世界经济与政治》15篇;《了望》55篇;《半月谈》69篇;《世界知识》33篇;《时事报告》12篇;《国际贸易》6篇;《现代国际关系》5篇;《国际问题研究》3篇;《红旗》1篇;《求是》2篇。

    1997年3月一期《经济学家》杂志援引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副教授范开思和图书馆员胡小箐的统计,从1978—1995年,中国共有177329人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经济学文献,其中发文量超过100篇的经济学家共56人,他们是中国经济学界的高产作者。高产经济学家的排名榜上,李长久以发表162篇经济学文献而名列第17位。江苏省委党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陈小西将1988—1997年5月《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专辑转载文献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显示,在近十年期间,《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经济》专辑转载文献共2152篇,其中报纸56篇,期刊2096篇。这些文献散见于494种报刊之中,其中报纸22种,期刊472种。根据转载文献的多寡对该类报刊进行排列的结果是:1782位作者共发表论文2152篇,其中被转载一次的1589人,占89.16%,被转载5次以上的17人中,李长久以被转载17篇而名列第一。

    2000年第12期《世界经济》刊登浙江大学农学院讲师林良夫和硕士生陶小荣关于《世界经济》研究论文统计分析,从1995—1999年期间《世界经济》刊发论文890篇(不含发言选登、书刊评介、人物介绍等),除4篇为团体署名外805篇是个人论文,共有署名作者667人,其中发表过1篇论文的作者为507人,占作者总数的76.01%;在《世界经济》核心作者中发表论文最多的是裘元伦和李长久,各发表论文8篇。

    五、专稿

    截止2002年底,据不完全统计,李长久同志共发专稿957篇,其中包括:《人民日报》61篇、《光明日报》5篇、《中国日报》16篇、《解放军报》13篇、《经济参考报》491篇、《羊城晚报》23篇、《中国证券报》8篇、《中国教育报》5篇、《粤港信息报》157篇。专稿中获奖作品较多,其中《诺贝尔奖殿堂里的女科学家》一文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导读》(七年级上册)一书。

    李长久同志现仍担任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贸易学会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委员会委员、天津亚太研究中心顾问等,继续从事世界经济的研究工作。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08:58:26 | 只看该作者
彭光谦少将,研究方向:

  国际战略,军事战略

讲授课程:

  1.国家利益的拓展与国家安全战略
  2.中国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3.美国的军事战略调整

教育经历:

  20世纪60年代就读于北京大学。

工作经历:

  毕业后携笔从戎,历任坦克排排长,坦克团、师、军区装甲兵政治机关干事、秘书、副处长,军区坦克乘员训练团副政委,军区工程科研设计所政委。
  
  80年代中期调军事科学院,从事国际战略与军事战略问题研究。90年代中期应邀访美,以高级研究员身份在美国战略思想库大西洋理事会从事客座研究。
  
  90年代以来多次参加中美、中日、中德军事磋商和安全对话。

任职:

  军事科学院战略学博士生导师
  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学术委员会原主任
  军事科学院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原副主任
  **中央外宣办专家组军事专家、知名战略问题专家
  军队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组专家
  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

著作或科研成果:

  先后主编出版《中国国防》、《军事战略基本理论问题》、《军事战略简论》、《邓小平战略思想论》、《战略学》(2001年版)等战略问题论著10余部。

  其中《战略学》(2001年版)建立与完善了我军战略理论体系,系统探讨了高技术条件下战争与战略指导规律,被学术界认为是“新时期我军战略理论创新的标志性著作”。

获奖荣誉:

  先后承担多项重大战略课题研究,为高层决策提供理论咨询,多次获全军和军事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

  由于在战略理论上的造诣与理论贡献,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荣立二等功,少将军衔。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08:58:32 | 只看该作者
金灿荣,1962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和平与发展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上海未来亚洲学会常务理事、研究员。主要学术研究领域:美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及大国关系、中国对外政策。主要讲授课程:外交决策研究、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中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等。主要著作:《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中国学者看大国战略》等;已发表论文和评论数百篇。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08:58:41 | 只看该作者
秦亚青,外交学院常务副院长兼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3年10月出生于山东淄博市,汉族。1982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外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译员培训部。后去美国密苏里大学政治学系学习,主修国际关系专业,于1987年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美国研究、国际政治理论和方法论,开设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文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等课程。秦亚青可以说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学术著作有《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专著)、《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译著)、《权利、制度、文化》(论文集)等,另外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要论文有:《霸权体系与区域冲突》,《美国研究》,1995年第4期;《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国际政治研究中的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外交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层次分析方法与国际政治研究》,《欧洲》,1998年第3期;《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国际体系结构与进程》,《中国书评》,1998年8月号;《国际政治的社会结构》,《欧洲》,2000年第3期;《多边主义研究:理论与方法》,《世界政治与经济》,2001年第10期;《实证主义与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春夏季号;《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等等。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08:58:55 | 只看该作者
朱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安全研究项目主任。国际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安全研究项目主任,中国日报网站特约评论员。长期从事国际关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术专长:国际安全、东亚事务、人权与国际关系。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08:59:05 | 只看该作者
姓名:李永辉 性别:男 学位:博士 职称:教授
职位:英语学院副院长,外交系主任

研究方向:
国际关系、美国政治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merican Politics
主要出版物:
联合国的历程(合著),副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10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第一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8月。

论荒诞派(译著),昆仑出版社,1992年2月。

狱中书简——致亲爱的奥尔嘉(译著),第一译者,[台湾]探索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3月。

传记(译著),第一译者,昆仑出版社,1993年4月。


罗素与中国固有文明,中国青年研究,1994年第4期。

这地方,怎一个亚洲了得?,东方,1995年第5期。

对<说不>说不,载中国如何面对西方,[香港] 明镜出版社,1997年2月。

香港回归:世纪末的狂欢与思考,华人文化世界,1997年第7期。

从五个问题判断布什,世界知识,2001年第12期。

21世纪中国国际战略小议,载迈进21世纪的中国外交:回顾与前瞻,[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1年。

崛起的中亚:“9.11”之后的地缘战略思考,北京教育,2002年第2期。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08:59:13 | 只看该作者
赵晓春老师,吉林人,现任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国际政治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国际关系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讲授课程为:战后国际关系史、国际政治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日本问题。著有:《发达国家外交决策制度》、《国际关系学概论》(参著)、《当代国际政治概论》(参著)、《日本皇室》、《十字路口的日本》(合著)等。发表有影响力学术论文百余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20 01:0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