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贝·布托——那一粒悲惨的棋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0 15:12: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贝·布托的遇刺给刚刚恢复平静的巴基斯坦局势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个南亚国家形势的发展不仅仅对南亚地区产生消极影响,而且还将牵制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前途。而且整个事件发生的很突然,而且疑点重重……



  遇刺的时机耐人寻味:



  首先围绕贝·布托的回国发生了很多戏剧性的变化,这也许早就注定了她作为某种势力的牺牲品的本质。经过几轮激烈较量之后,贝布托最终没有达到西方支持者的愿望,巴基斯坦政局出现稳定局面,穆沙拉夫掌握了全局的主动。这个时候这个热衷权力的女人的利用价值其实已经不富存在,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她的血来作为引暴政治暴动的导火索。于是这个两次担任巴总理的女人轻易的被人刺杀了。这时作为西方支持的二号人物谢里夫再次走向台前,号召人们DIZHI大选,呼吁穆沙拉夫下台。这一切都像是极其默契的表演,具有典型的好莱坞色彩。



  美国的表态另人寻味:



  在事件发生之后,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安东尼。科德斯曼"警告"说:任何认为穆沙拉夫参与了这次事件或者预先知道却不予阻止的猜测都有可能将巴基斯坦推向"内战冲突的边缘"。随后又说"国内的动荡不太可能影响巴基斯坦核武库的安全"。对于上述美国人"善意"的警告我们是不是觉得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呢?在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里我们也曾看到过如此言论,标准的美国政客说辞。而这些警告往往都有出奇的准确性,在小说里当天晚上那位竞选者家里就被人袭击了。



  谁是幕后的黄雀:



  这个时候又是"基地"出面了,这个重要的角色一直贯穿了美国整个的亚洲计划。正是在"基地"的一次次策划下,美国人迅速的占领阿富汗,深入阿富汗,挺进中亚,现在就连一向被认为是最稳定的南亚也已经可以让美国轻易的插足了。我们很奇怪,这个基地组织到底是何方神圣,为什么面对美国如此倾力围剿却总是能死里逃生?而且在关键的时候都能帮美国人一把?就连时机和角度都把握的如此准确?



  那么我们在来分析一下现在贝·布托的死对谁最有利吧。其实美国对南亚从来没有放弃过,当初也曾经支持过巴基斯坦,但是面对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却选择了印度。因为在美国人看来巴基斯坦的利用价值远远不如印度,可是正是如此的选择,让后来的美国人大伤脑筋。因为在对中国的包围当中,巴基斯坦处于对抗印度和自身的发展考虑,彻底投靠了中国,这样为中国突破美国的包围保留了一条黄金通道。现在回头看一下,从东欧反导系统到日本,就只有这么一个缺口了。美国人现在对伊朗问题一直骑虎难下,如果能拿下巴基斯坦对伊朗问题也是一种迂回战术,这样就可以完成对伊朗的全面包围。而同时又可以切断中国最后一个突围通道。



现在巴局势本已经稳定,刺杀贝布托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穆沙拉夫,因为所有的矛头都将指向他,这个道理其实谁都知道。而西方势力则可以趁机激起民愤,从而扶植自己的代理人,其实这个是他们的惯用伎俩,中国何尝没有尝试过呢?从一开始本人就对巴局势保留着意见,前段时间当所有人都在为老穆高兴的时候我就一直存在一种忧虑。政治是阴谋的代名词,我反复强调过这个问题,中国要巩固周边环境仅仅依靠外交和经济等手段是靠不住的,道理很简单,因为中国不够强大,必须辅以其他非正当手段。一个国家最终目的是保护人民的利益,而不是靠一些虚名赢得"友邦"的"赏识",这样的国家永远也不可能强大起来。



  现在巴局势还将会出现长期的混乱,因为有外部势力的参与。中国要想获得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必须要走出去,建立一个庞大的周边缓冲系统。现在中国的不结盟运动已经不再适用,而内部问题的严重性也不容我们有太多的顾虑。向东突破台湾岛链,向西稳定中亚后院,挺进伊朗,开发巴基斯坦势在必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8-1-16 15:45:28 | 只看该作者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怎么样才能看呢:lo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5 15:25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