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处运河与铁路的交汇之处、南北通衢之地,匹兹堡是连接美国中西部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这个在17世纪以皮毛贸易起家的城市,因为邻近丰富的煤矿资源,兼具内河港口的运输便利,在19世纪80年代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基地。
和所有老牌工业城市相似,匹兹堡和辉煌的工业革命史拥有一部分交集:著名的西屋电气公司诞生在这里;钢铁业托拉斯——美国钢铁公司诞生在这里;安德鲁·梅隆在这里建立了梅隆财团,成为上世纪前期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后又成为美国财政部长。
两次世界大战带给美国飞速发展的机会,战争催生的钢铁需求将匹兹堡带进了黄金时代。《财富》杂志当时评出的美国企业500强中,一度有21家公司的总部设在匹兹堡,如美国钢铁公司、西屋电气、美国铝业公司等。但作为工业城市,其逐渐面临的尴尬是产业过度集中、就业渠道单一、环境污染严重。1948年,发生在匹兹堡市南部的“多诺拉工业烟雾事件”造成近6000人二氧化硫中毒。
于是,从环境开始,匹兹堡市政府推行“钢都”转型。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胀导致钢铁工业普遍不景气,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失业潮使当地政府意识到,仅仅改善环境不足以使城市获得新生。政府开始制定和实施地区经济多元化战略,将改造重点转移到促进新产业发展上来。匹兹堡在保留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传统企业的同时,发展了一批从事计算机软件、机器人、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位于该市的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不仅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地,还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匹兹堡新国际机场的建立,当地还兴建了大量高品质社区和商业中心,引来大量外国投资。如今的匹兹堡是300多家美国和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现任的匹兹堡市市长卢克年仅29岁,却已进入了他的第二个任期,与此呼应的是,匹兹堡也是美国“最受年轻人欢迎城市” 之一。
去年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遭到重创,匹兹堡也受到一定影响。但由于之前实现了经济转型,构建了良好的经济增长模式,该市没有受到重创,其失业率低于美国平均水平,房地产市场也相对稳定,是全美少有的几个在全球经济衰退时仍能保持财政盈余的城市,被《纽约时报》誉为“美国经济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再过几天,二十国集团第三次金融峰会就将在匹兹堡举行。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尚且不明的当下,奥巴马选址于匹兹堡举行峰会,或许是希望这个成功转型的昔日钢都能成为“后危机时代”世界发展的某种参照。
足以成为焦点的是,以匹兹堡为总部的美国钢铁联合会发起了针对中国的轮胎特保案,并得到美国政府的支持。由轮胎(Tyre)引发的中美贸易保护议题是否如《纽约时报》所说让人感觉疲倦(Tire)?或许,成功转型的匹兹堡刚好能够投射一个美国制造业没落的背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