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实主义理论范式述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2 09:10: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范式上,现实主义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因为其以最简约、明确的表述抓住了国际政治的本质而备受政治家和外交政策者们的青睐。虽然当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世界呈现出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足鼎立之局面,但毫无疑问现实主义的影响最为深远川。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的演变及内核
    现实主义不是单一的理论,而是一个理论“家族”,在该理论“家族”的演进中,先后出现了人性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防御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和新古典现实主义等众多理论分支。这些理论分支的不断涌现,虽然它们侧重点和对国际关系现实的解释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却是从不同层面来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使它一直保持着盎然的生机。
    人性现实主义又称古典现实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爱德华?H?卡尔、尼布尔、摩根索等。其中摩根索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可以说现实主义发展为一种成熟的学说是从摩根索系统、经典的论述开始的。从20世纪40年代末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发表到70年代早期,人性现实主义一直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人性现实主义有两个基本命题:其一,人性恶。由于人生来具有权力欲望,因此国家受人性支配,必然“对权力贪得无厌”。这一点决定国际政治同一切政治一样,是为权力而斗争。其二,国际无政府状态。由于国家之上不存在统治权威,因此国家只能以自助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安全,而出发点则是权力和利益。人性现实主义认为,利益冲突是国家间关系的永恒特征。此外,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提出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在其基础上将他的研究集中在权力和国家利益及其与道德原则的关系上,并进一步结合国际关系的实践阐述与国际和平相关的各种重大理论问题。摩根索的权力政治学说一直成为现实主义的代名词。
    显然,摩根索的权力学说理论存在着重大的理论缺陷,就是它过于强调国家间的斗争与冲突的关系,而忽视了在现实生活中,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合作的一面。摩根索的权力政治理论根本无法解释这种合作现象。这一缺陷正好为沃尔兹的新现实主义留下修正的空间。
    1979年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生。新现实主义在分析国家行为的原因上抛弃了“人性”的假说,认为国家的目标是生存,而追求安全是国家最优先的考虑。与摩根索强调人性是安全竞争的深层原因不同,在沃尔兹的理论中,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才是真正的诱因。新现实主义把权力看作是一种有可能使用的手段。与人性现实主义相比,新现实主义对国家安全竞争的看法要相对乐观一些,认为国际体系并不鼓励国家无节制地进行安全竞争。沃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又称结构现实主义。沃尔兹提出的结构分析理论强调“国家构成结构,结构造就国家”,约瑟夫?奈认为沃尔兹并不是重点在“简述一个新的理论,而是使现实主义理论系统化”,沃尔兹“为现实主义提供了一个更有力的理论基础”。与传统现实主义相比,新现实主义更强调通过加强合作和结盟的途径来实现国家利益,在对外政策上主张以理性和实用为准则,反对意识形态决定论。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两极对峙消失,国际格局呈现多元化态势,国际关系理论领域也涌现出许多新生代理论。在这场冷战后的理论交锋中,现实主义者也在思考和尝试范式的创新。防御现实主义和进攻现实主义是新现实主义理论中新出现的对应两支。防御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斯奈德、沃尔特、鲍威尔等。进攻性现实主义与防御现实主义的发展基本同步,其中米尔斯海默以其《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的出版而成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作为新现实主义理论的分支,进攻现实主义和防御现实主义既有区别,也有共同特点。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结构现实主义,与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一脉相承,但同时又继承了人性现实主义的假定。防御现实主义认为,国际无政府状态通常是比较仁慈的,追求安全的理性国家常常是可以放松的,国际体系基本上不为国家寻求任何权力增生诱因,守住权力而不是增加它才是国家的主要目标。进攻现实主义则认为,国际体系是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国际政治中基本看不到维持现状的国家,追求权力最大化是国家生存的最佳选择,最大的力量确保最大程度的安全,一国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体系中的霸权。其实从本质说,两者的最大区别是防御现实主义是根据所受到的威胁发展自己的权力,而进攻现实主义则是基于对手的权力发展自己的权力。
    90年代后期,在现实主义范式中又出现了一种名为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理论分支。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斯、斯韦勒等。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防御现实主义国内政治理论过于强调国家对外部威胁的感知,忽视了国家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对物质力量决定的事实。而进攻现实主义的问题在于,单纯的体系压力无法精确地阐释国家对外行为的细节,因此必须分析体系的影响如何通过某种媒介呈现出来。具体说,与防御现实主义和进攻现实主义相比,新古典现实主义引进了两个干预性变量:第一,国家决策者对权力的感知。新古典现实主义者认为决策者对权力的感知是重要的干预力量。第二个变量是,国家能力及其与周围社会的关系。新古典现实主义认为,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局限在于它只简单地评估国家实力对国家外交行为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到国家能力的制约性。
    虽然现实主义范式的各分支理论存在分歧,但在与其他范式交锋时却常常以一个整体面目出现,并坚持一些共同的理论内核。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核心观念包括:第一,主权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支配性的政治行为体;第二,国家间关系的特征是竞争和冲突,战争则是解决冲突的一种选择,在战争中取胜被视为衡量政策和领导适当与否的标准;第三,相信国家都是理性的行为者,各自追求它们的利益;第四,忽视国内社会和政治情形对国际关系中的冲突和安全性质的影响,认为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客观情势作为国际关系史的驱动力优先于意识形态、信念和领导力量;第五,对有关国际关系中的暴力冲突持悲观的态度。

    二、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的贡献及其缺失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来的是不少人存在一种错觉,以为现实主义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讲原则,阁顾道德。这一错觉大概源自对马基雅维利的误读。不错,马基雅维利的确说过,君主(国家)在必要时可以不避恶行,但这正是现代国际关系准则中普遍接受的“国家理性”,即国家与个人的道德准则不同,国家的生存是最高价值,可以压倒其他价值,这是其伦理学基础;而且这句话的前半句说的是君主“在可能时要行善”,表明马氏并非全无道德观念。摩根索也一样,他的现实主义六大原则中就有两条是有关道德问题的。现实主义的确强调国家利益和权力,但它强调的是明智的利益和慎用的权力,就是说,它既承认自己的利益也承认别国的利益,因此在运用权力上就有一个适当的度。现实主义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种主流理论范式,多年来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占据着主导地位,说明它对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解释力,也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同时,现实主义理论范式也仍在继续发展之中,其活力表现为现实主义流派内部论争的继续以及对有关问题的研究进一步精细化。
    约瑟夫?格里科曾概括了当代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学的三个贡献:(1)当代现实主义帮助我们认识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结构对各国的偏好、战略、互动和国内制度的影响。(2)当代现实主义帮助我们理解各种力量不平等性对国际事务的影响。(3)当代现实主义帮助我们理解国际事务中的延续性及其重要意义,但它同时也提醒了我们变迁的普遍性。
    任何理论都有解释不了的现象,现实主义范式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理论上的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现实主义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静态研究,难以看到国际事务中的变化,也无法解释国际体系的变化。其次,现实主义低估了国家间合作的可能性,尤其是大国间合作的可能性。不难看到,现实主义更多的是一种关于冲突和战争的理论,进攻现实主义(尤其是米尔斯海默)将其推向极至,推论出关于大国必定冲突的结论,可谓登峰造极。这同一枚硬币的另一面,是对大国合作持悲观主义的观点。然而,国际关系的现实也在变化中。三百多年来主导着国际关系的大国间对抗在发生某种转变。特别是在当代,随着诸如国际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环境安全问题、能源危机、武器扩散、流行疾病、非法移民、毒品走私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危机事件的不断出现,任何大国单凭一己之实力,不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大国开展良好的合作,是不可能解决好这些问题的。以美国为例,无论是在应对国际恐怖主义、伊拉克局势还是伊朗核危机方面,都在努力争取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合作来推进。第三,现实主义有意无意地贬低国际制度的重要作用。国际制度的大量增生并对国际关系产生各种规制作用,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世界政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政治生活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国际制度对国际事务的调节作用在不断增强。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主义范式之所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是在于它抓住了国际政治中一些最具核心的东西。但与此同时它又忽略了其他某些重要因素。米尔斯海默将现实主义的论述推至极端,号称“进攻现实主义”,不考虑国内因素,也不考虑国际制度,认定一国无论何时都是追求权力最大化的,而这一假定却可能不成立,得不到事实的有力证明。在20世纪后期以来的欧洲国际关系问题上,进攻现实主义就明显缺乏说服力,欧洲的演变已经超越了现实主义所描述的阶段,已经产生了新的外交政策理念和行为模式。现实主义理论已经无法很好地说明这种发展了。因此,现实主义需要超越就成为理论发展的必然。
    作为一种理论范式,现实主义理论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思想框架,它的各种假定也好,论述也好,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激发,应认为提供了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不应认为是提供了答案。拿美国来说,它的政策和行为对国际制度理论而言是一大难题,也对制度主义提出了新的问题。同时,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和国际行为,也不是现实主义理论能够很好解释的。进攻现实主义者米尔斯海默坚决反对布什政府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就颇能说明问题。世界不是静止的,国际体系不是静止的,我们需要一种能够理解和解释国际关系变迁的理论。
    三、对现实主义理论范式的一些思考
    当今国际关系理论的舞台上,制度主义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事务变迁在理论上的能动的反映;社会建构主义则更具有理论上的自主性,抓住了文化、认同等非物质因素在国家间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异军突起。我们说虽然它们在国际政治理论中的地位不断被人重视,但他们都是有现实政治作为支撑的,它们所注意到的问题,都是被现实主义理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的,但又都已被证明是十分重要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4 14:1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