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安倍访华看中日关系走向——中日能源合作的愿望和前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2 08:4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 10月8日安倍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2天的正式访问。这是安倍9月就任首相以来首次访华,也是日本领导人5年来第一次访问中国。无法否认,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持续发展,符合两国基本利益。正如基辛格所说的,从长远看,今后国际关系发展的焦点应当在亚洲,世界关注的重心正从大西洋转移到太平洋地区。亚洲的许多问题,如朝核问题、台湾问题等都关系到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未来局势。“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理性的合作。”中日如何理性合作,无疑,能源合作是一大突破。

一、      中日能源之争
《石油风云》一书的作者耶金指出:“1993年,对于世界来说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因为在这一年,中国从一个石油自给国乃至石油出口国变成了一个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净进口量1109.2万吨,占当年石油消费总量的8.02%。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在80,90年代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作支撑。中国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延续至今的电煤油“三荒”表明中国的能源供给缺口的不断增大。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总量接近1亿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据“中国能源新战略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供给量将不及消费量的一半,石油缺口将超过2亿吨。电力方面,自2003年以来,中国的用电紧张状况一直困扰着大众,去年尤为严重。能源的不足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获得充足的能源供应,中国将能源的触角伸向了周边和海外,并且减少了对日本的能源出口。特别是在石油方面,2004年,中国停止了对日出口大庆石油,执行了30年的对日原油出口正式告终。所以这些,都不可避免引起中日之间石油的竞争和冲突。
1、  俄罗斯石油管道之争----俄罗斯国家利益重于传统友谊
始于1994年,先是俄罗斯石油企业向中方提出了修建从西伯利亚到中国东北地区的石油管道的建议。 2003年1月日本首相小泉飞抵莫斯科,与普京总统签署了俄日能源合作计划,并提交了修建安纳线的建议。虽然俄政府几经向中方明确表示,对于俄中石油管道项目,俄罗斯政府将履行承诺,信守协议。但俄罗斯国家利益的驱使最终战胜所谓的传统友谊。
2004年最后一天,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弗拉德科夫签署文件,正式批准修建一条从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沿岸的石油管道的工程。
泰纳线:东起伊尔库茨克州泰舍特,从贝加尔湖北侧北面经过,然后沿着贝加尔—阿穆尔大铁路,从斯科沃罗季诺开始沿着中俄边境地区,最后到达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
在石油管道问题上俄罗斯一面示好中国,称俄罗斯的中国支线计划将呼应中国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同时也作出了泰纳线将主要为日本服务的表示,称该管线将连接安加尔斯克和面向太平洋的贝瑞渥兹那亚港。
俄官员强调,俄远东石油管道问题,并不是在中日之间两者选一的问题,而是怎么做最符合俄罗斯的利益。俄石油问题专家强调,俄政府主要考虑的是石油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目标。[1]
2、东海资源之争
根据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的结论,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蕴藏量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在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供应紧张的形势下,特别是当中国正在开发的包括“春晓”在内共五处油气田初步取得成果的时候,日本开始制造种种舆论,东海资源之争逐步浮出水面。
为了解决中日两国间存在争议的东海油气田开发问题,中日双方于2004年10月、2005年5月、2005年9月30日至10月1日、2006年3月、2006年7月8号到9号共举行了六轮东海问题磋商[2],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仍未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中方一直不承认日本所谓的分割两国领土的界线。
中国政府称,中方一直坚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应根据公平原则开展谈判。首先就要考虑海洋地理因素,东海中方一侧是亚洲大陆,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日方一侧是岛链。在这种不均衡的地理环境下,日方如要求将东海对半分显然有悖“公平原则”
3、非洲地区石油争夺(只是中日石油争夺的一小部分)
非洲地区石油总资源量为233.8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21.2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油气资源总量的7.5%和6.5%。目前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原油占20%左右。[3]非洲丰富地石油储存量早就引起世界主要大国的觊觎,中国近年来更将与非洲产油国家石油合作开发纳为其整体能源战略重要的一环。中非的石油合作形式主要从两个方向进行,即「采购进囗」与「探勘开发」。中国与非洲合作前景看好,不仅因为非洲石油储存量大、品质好,运输航线上又不经过中东地区的苏伊士运河,安全系数较高。目前中国除持续与非 洲地区现有石油进囗国安哥拉、苏丹、刚果保持友好关系外,亦着手努力与加彭、喀麦隆以及埃及等国建立新通道或是采投资方式;日本则从喀麦隆与阿尔及利亚下手,保持原有石油进囗国苏丹、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与尼日之外,建立新的石油进囗国关系。
在中石油进入苏丹获取石油管道等项目时,又遭遇来自日方包括其政府在内的强大打压。不夸张地说,目前世界上凡是有石油的地方,日本人与中国人几乎是如影随形。
5关于石油运输路线安全考虑
石油来源如此,石油运输路线的问题更是如此。中、日两国是近邻,中、日两国的石油进口来源也相近,因此,双方运输石油的主要通道均是中东至东亚的海路,即“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台湾海峡”一线。这其中,波斯湾、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都属隐藏着不稳定因素的区域。在台湾海峡及其周边,还存在着中、日之间发生冲突的潜在危险。
这就涉及一个日本传统战略思维的问题,日本的传统战略思维一方面重功利,一方面重权谋,并且认为邻国也和他们一样思考问题,故有追求本国绝对利益和绝对安全的倾向,日本是绝不可能接受石油运输路线可能受到别国影响的事实的,即使这个国家对他们毫无恶意。因此,在中、日之间缺乏信任和存在潜在冲突的背景下,双方对石油运输路线安全的考虑,同样存在着矛盾。

二、中日能源的互补性及合作前景
尽管缺乏互补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日在能源领域完全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至少在大能源领域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是有比较大的合作前景和潜力的。事实上,中日在近代是有过很亲密的能源合作的。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中日之间曾有一段在石油资源方面的亲密合作时期。中国大庆油田从1973年起承担了大部分向日本输出优质石油的工作,而日本输出入银行也在1979-1995年间向中国银行提供了三批能源贷款,合计金额17000亿日元(22个油田,9个煤矿及若干其他项目)。此外,两国还共同勘探或开发了渤海南部及西部海域(1979),渤海湾,塔里木盆地(1982),南海大陆架(1983),苏南(1991)等地的油气资源。涉及其他能源合作开发的有勘探开发刘庄煤炭和贵州煤炭的项目,开发云南铀资源的项目,以及合作开发甲醇的项目等。总结归纳两点:一,在这一段时期,中日关系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两国高层间互访不断,民间贸易团体往来频繁,文化交流广泛。良好的中日关系同密切的石油合作交相辉映。如今,中日能源竞争频繁,在石油问题上出现过度竞争倾向。与此,中日关系也磨擦不断,两国民间反日反华情绪高昂。中日关系同两国在能源问题上的状况呈现出正向移动关系,这就不是用“巧合”一个词能说的清楚的。它反映了能源问题和中日关系互为因果关系。两国在能源问题上的不良竞争,是目前两国“政冷”状况的直接延伸;而这种过度竞争又会加深两国矛盾,促进“政冷”的继续发展,并会进一步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合作。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二,中国有市场,日本有技术和资金,一拍即合,这就是我们可以寻求合作的地方。这个情况到了今天都是如此,我们以下的陈述主要也是从这一点展开
以合作为主的中日能源关系(1950-1995)。这段时期,中日基本处于友好合作状态,双方能源合作的主要方式有:中国对日能源出口(主要是煤和石油),日本对华的能源贷款,双边开发合作与技术合作以及积极的能源对话。其中,中国对日本的能源出口为主要形式。
所有的这些能源和基金的提供,一方面使中国获得了开发能源所急需的资金与设备,提高了煤炭与石油的开采水平与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又使日本获得了更多的能源。此外,日本还向中国出口一些能源设备,如1977年11月,日本千代田化工建设公司,三井物产公司决定向中国提供天然气精制成套设备。其他能源设备还包括原子能发电机械,大规模集成电路等。由于日本在能源技术方面领先于中国,这方面的合作多以从日本传入中国为主,如日本的节能技术,原子能技术,发电技术与设备,水利开发与海洋开发技术等,都使中国受益匪浅。
以史为鉴,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在能源领域也是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的。那么,在如今中日激烈如此竞争的历史条件下,两国可以在哪些能源相关领域进行合作呢?
    首先,在维护来自中东地区的石油运输线方面中日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中国石油进口的一半以上都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地区,进口原油80%左右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的。日本进口石油80 %以上也要通过这条运输线。这说明中日进口石油运输线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有着共同的运输安全利益。近年来马六甲海域海盗活动猖獗,安全形势堪忧,如2001年在这一带发生了600多起海盗劫船事件,经济损失100多亿美元。虽然目前马六甲海峡处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控制范围之内,但这几个国家海军力量有限,而中日两国目前在该海域均无军事存在,所以共同维护石油运输线安全也成为中日加强合作的一个紧迫课题。
为应对国际石油供应发生动荡和突变,中日需与亚洲各国共同开展在石油储备方面的合作。日本在石油的储备和冶炼方面有着世界领先的技术和经验,而中国则在石油的勘探和开采方面存在优势,如果亚洲各国能够加强这方面技术的交流,则彼此都能更好的应该可能发生的石油危机。
在马六甲海峡以北、泰国境内开凿克拉地峡运河(开通之后可望成为“东方巴拿马运河” “第二条苏伊士运河”)问题上,由于其对中日双方的石油运输线路安全有着巨大的意义,中日之间也开始出现竞争的苗头。其实,这本来可成为一个很好的地区合作课题,中国想搞,没那个钱,日本人有那个钱,又没那个技术。两国共同投资建设。
其次,煤炭依然是中日使用的重要能源之一。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其煤炭进口约占世界煤炭贸易量的1/4,中国依然是日本最重要的煤炭供应国之一,而日本向中国积极转移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也有利于保护包括中日在内的亚洲各国共同家园的清洁。
在天然气、核能领域,中日合作有着很大潜力。从世界各国的能源结构看,天然气、核能等“替代能源”在近期显然具有更突出的重要性。中日在天然气基础设施方面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在核能方面,日本拥有先进的核电设备制造技术,目前有52座核电站正在运行,有3座正在建设中,还有8座进入建设准备阶段。日本在核电方面拥有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中国正在运行中的核电站中,就已经引进了日本制造的核电设备和技术。今后,中日在核电技术(包括核电开发、核电安全、核燃料处理等)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合作空间。
第四,从日本方面来说,其先进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商品,这对两国是双赢的。当前,中日在能源问题上的竞争主要在于“如何获取能源(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方面;中日在能源问题上的合作主要在于“如何使用能源”方面。
“如何使用能源”包括“如何节省地使用能源”和“如何清洁地使用能源”。在如何节省地使用能源方面,目前中国每单位能源消耗所生产的GDP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左右,如果同日本相比,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为日本的1.7倍,而GDP总量仅相当于日本的28 %,这意味着中国每单位能源消耗所生产的GDP仅相当于日本的1/6左右。另一方面,日本是全世界节能的典范,其每单位能源消耗所生产的GDP相当于美国的2.76倍、英国的1.95倍、法国的1.58倍、德国的1.38倍(均为2000年数字),如果中国在加强自身努力的同时,注意引进日本先进的节能技术,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效果不下于开发出若干个超级大油田,既能缓和日趋紧张的国际能源市场竞争,又有利于环保。
在如何清洁地使用能源、特别是如何清洁地使用占中国一次能源结构的比例高达67%的煤炭方面,众所周知,使用煤液化燃料比普通汽油更有利于环境保护,目前煤炭的液化(直接液化技术)技术在日本、德国、美国均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日本在煤炭净化技术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很多值得中国吸取、借鉴之处。中国的环境搞的好,一衣带水的日本又何尝会不乐意呢?
第五,最重要的一点。中日最大的合作空间是在于可再生资源。当前可再生能源或新能源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还很小,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其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个领域的开发利用方面,中日已经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日本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但相对缺乏利用空间。如能将日本的先进技术与中国广阔的利用空间相结合,必将有力地推动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例如,在太阳能发电技术方面,中日在中国的新疆等地已经合作多年。2002年日本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数量约占世界的一半,而且首先应用于产业部门,可见日本在利用太阳能发电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然而,日本在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场地规模有限,如果将其推广到中国阳光充沛的广阔地区,日本先进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必将大有“用武之地”,而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实践,反过来也对日本的太阳能发电技术的进步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

第六,设想:建立一个类似欧洲“煤钢共同体”的中日乃至东亚的能源合作机构,或者说一套机制。开展地区性多边对话,仿效欧洲从“煤钢共同体”走向联合的经验,通过加强能源合作推进亚洲地区全面合作。
1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Jintao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越南河内会面。在能源合作方面,胡Jintao指出,双方要扎实推进互利合作,充分发挥已有合作机制的作用,就加强能源领域的合作,制定中长期规划,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巩固共同利益纽带;双方应本着互利互惠原则,坚持谈判对话,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加快东海磋商进程,争取早日解决这一问题,使东海成为和平、友好、合作之海。安倍也建议双方早日启动经济部长级会议,就经贸合作进行协调;启动能源部门政策对话,加强节能、环保等领域合作。共同努力,加强磋商,使东海成为和平、友好、合作之海;加强日中韩三方合作,促进三国投资、环保、旅游等领域交流;加强协调,共同推进东亚区域合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中日在能源方面存在冲突是必然的,但合作也是可能的。中日之间经济的高度相互依存在客观上要求两国通过合作解决能源问题。中日两国所面临能源问题的共同性为两国进行能源合作提供了现实基础。
信任的缺乏是造成中日之间“政冷经热”的怪现象的原因所在。正是由于日本对中国缺乏信任,在中国提出联合开发东海油气田时,日本拒绝了。也正由于中国对日本的不信任,在看待同日本的能源争夺时,中国总将日本描绘成一个纯粹的敌人。也正由于两国间缺乏信任,在“安大线”与“安纳线”之争中,俄罗斯一再抬高条件,享尽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处。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中日间关系,我们不能把仇视或者DIZHI日货看成“爱国主义”,那是相当幼稚和无知的。我们期待合作,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忘记历史的耻辱。我们拒绝遗忘,我们必须捍卫尊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日合作是明智之举,能源上的合作的确能促进双赢。另外,我们期盼中日两国政府增加政府沟通和民间沟通,同时发挥媒体----第四权力的力量,从客观实际地反映情况,应避免情绪化,做到正确引导公众。
最后,我们想说:I have a dream, and we all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e Chinese and the Japanese, our Mr. Chairman and Mr. Japanese Premier, will be able to join hands and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参考资料:
〔1〕《环球时报》 (2005年01月03日 第四版)
〔2〕2004年10月-2006年7月 新华社报道
〔3〕《中国国家地理》第十二期《寻找明天的石油》
主要参考文献:
《中日能源合作与竞争的十大问题》  中国(大陆)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 冯昭奎
《中日能源:从竞争走向合作———东北亚能源共同体探讨》 李玉潭 陈志恒
    东北亚论坛  Northeast Asia Forum   2004 年11 月  第13 卷 第6 期
《中日两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张季风
《中日石油博弈与竞争下的合作舒先林》
东北亚论坛  Northeast Asia Forum   2004 年1 月  第13 卷  第1 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6 16:24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