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3日,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把38岁的蔡伟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38岁读博士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下岗十余年——8个月前,他还在辽宁锦州蹬三轮养家糊口,从未想过,人生最大的转折即将到来。(2009年4月28
日《解放日报》)
对于一个蹬三轮车的车夫来说,这却是人生的最大转折点。但我困惑的是,既然复旦大学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为何非要蔡伟去考博拿个文凭?而不把他直接聘请到大学当教授或者研究员。现在不是有大学聘请明星和退休官员当教授吗?如果凭专业水平来说,无论如何蔡伟也比他们强。
报道举了两个例子,一是1997年1月,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在《文物》上发表文章《〈神乌赋〉初探》,文中提及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蔡伟写信告知“佐子”应读为“嗟子”,亦即“嗟”,是叹词。后来裘先生就在1998年第三期《文物》上,发表了《“佐子”应读为“嗟子”》,称蔡伟“其言甚为有理”。二是裘先生说,蔡伟一些想法很有见地,“比如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有一句‘莫之其亘’,‘亘’通常认作‘恒’,从词义上讲不太好理解,蔡伟提出,楚简中常把‘极’写成‘亘’,有终极的意思。对我很有启发。”也就是说蔡伟还能为古文字学泰斗解难释义,这在古文领域里其专业水平不会比一般的古文字教授逊色。
当今一些教授虽然有个教授的名衔,但徒有虚名,除了抄袭别人的论文,窃取别人的研究成果外,看不出有什么专业水平。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说,蔡伟自学了大量传世典籍,许多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蔡伟心无旁骛,对古书的文字、句法及古人用语习惯都烂熟于心,甚至比许多专业研究者更熟悉。”这说明蔡伟在某个方面是非常专长的。既然比许多专业研究者更熟悉,那就应该让他直接进入研究领域里去。当年梁漱溟不也没考取大学,蔡元培让他当了北大哲学系的教师;沈从文小学没毕业,胡适却把他请到中国公学的讲台上,华罗庚初中没毕业,不也成了数学家?陈寅恪是公认的20世纪最有学问、最有成就的学界大师。但他进清华时是一无学位、二无论著。记得书画大师叶浅予先生说过:“大师都是没有文凭的。”
复旦大学考虑到蔡纬的特殊情况,将在科目上做一些微调,比如可以免修英语,改修日语,今后有益于他阅读国际学术报告。一些学科他还得恶补。难道不学英语,古文字研究就不能出成果?沈从文、齐白石、启功都通外语?显然不是,而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杂念,用心专一,才有了非凡的成就。
蔡纬与科班出身的研究者相比相他的知识结构较偏结,但出土文献和古文字都是中国古代的东西,如果花很长的时间去恶补其它学科,显然会减少对本专业研究的时间。当然如果懂外语,可以看到更多的国际学术上的成果,也便为交流,但如果用很大的精力去学外语,可能就是得不偿失。那个小学没毕业,从凤凰山区出来的沈从文和那个初中还没毕业的华罗庚恶补了其他学科吗?如果他们都去求文凭、恶补其它学科,花费很长的时间,或许就没有那非凡的成就。(洪巧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