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改改不合理的科研评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20:2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邀嘉宾:马颂德委员(科技部副部长)
段镇基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雷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持人:本报记者王光荣 陈建栋     

  
主持人语:近来,有关“科学道德”问题的讨论在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近日,部分政协委员也就此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他们认为,部分不合理的科研评估方法诱发和助长了科技界的浮躁风气。为此,我们请来三位委员就改进科研评估工作各抒己见。  



马颂德:成果评估必须区别对待


毫无疑问,目前我国的科研评估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这些年来,学术界和科研管理部门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由于性质不同,评估方法应该有所区别。在基础科学或应用科学内部,由于学科不同,性质也不同,评估工作也应有所区分。比如评估周期,对属于应用科学领域的科研进行评估,周期应该要短一些;而对基础科学的科研评估,周期则要长一些等等。对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进行考核,我们特别需要重视对其成果质量的评估,不仅要重视发表的论文数量,更要重视论文的质量。但目前我们在这些方面都做得还不太理想,有许多待改进的地方。  


作为科研管理部门,我们一直在商讨如何改进科研评估工作,许多科研评估方法在不断完善之中,我们也将尝试采取一些新的评估方法,如邀请一些国外专家来评审国内专家的科研成果等。  


段镇基:基础科研重在自由探索  

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是很必要的,但目前在科研评估方法上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对基础科学的评估,要充分尊重基础科学本身的规律,评估不能过于呆板。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已连续几年空缺,这说明我们的基础研究在研究着眼点、研究深度和最终成果上都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与基础研究的评估方法有一定的关系。现在,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就必须把科研的意向讲得清清楚楚,如意义如何、过程怎样、最终取得什么成果等等。但事实上,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重在自由探索。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在很多路走不通、大量失败的基础上,突然间从另一条路走通了。对基础研究来说,有时失败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成功。因为把失败公布出来后,对自己、对别人都有启迪和借鉴作用。科学研究必须允许失败,科研评估必须宽容失败。  

对基础科学研究进行评估,我们应允许中途修改研究计划,为其营造宽松的环境。如果我们的基础科学研究也像应用科学一样,制定非常具体的科研任务,严格按照事先制定的科研计划展开研究,为迎合评估而展开研究,这样会抹杀许多很有创意的思想。  


郭雷:“小同行”评估作用不可小视

现行的科研评估体系往往只进行简单的定量考核,如注重发表的论文数量、获奖情况、奖项档次等等,它的最大弊端就是导致科研行为“急功近利”,使科研人员更关注数量指标,而忽视科研活动本身和科研活动的质量。  

科研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研成果的产生也没有统一模式可循。简单的定量考核方式虽然有其客观、容易操作的一面,但却十分不完善。像很多人关心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虽然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指标,但也不能绝对化,更不能把它作为对一切科研人员和机构进行评估的唯一指标。  

科学的评估体系应该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即充分发挥“小同行”评估的作用,让被评估者所从事的某一领域研究的前沿专家来评审他的科研成果。把该领域同行专家对成果的意见和客观的定量指标相结合。定性的好处在于能够反映出简单的定量指标反映不出的东西。  

当然,定性分析由于人的参与也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估的方式上也要加以规范和完善。比如对当事人进行约束,科研活动的当事人不能自己组织评估;另外也要对评估专家进行约束,如评估专家的意见也应该向当事人保密等。只有这样,我们的评估才能保证公正、合理。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2年3月8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3 23:2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