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术批评网自2001年3月15日开通以来,到今天,刚刚50天。截止5月4日晚22时,总访问量已经达到50138,总访问人数为26124;该日的访问量超过2500,日访问人数1532。从最初10天的日访问量700多,到一个月后日访问量逾千,到了50天时突破两千多,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时下关注学术批评的人越来越多了。
由一个年轻学者主持的如此专业的学术网站,为什么会在短期内得到这样迅速的发展呢?
从客观条件来看,一是学术界值得评论的问题实在很多,而传统媒体能够提供的评论空间又实在太少。二是网上评论的高效快捷方式和学术自由空间,是其他评论载体所不能取代的。
从主观上讲,一是和杨玉圣先生多年来对学术批评情有独钟并以实话实说享誉学界有关,所以,学术批评网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力。二是这个网站坚持了实事求是、学术为公的精神追求,使整个网站首发或转发的作品相当健康,富有正气,其中有不少文章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引人深思。三是学术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对学术批评网给予了宝贵的支持,现在学术批评网的首发文章已达到四分之一以上。离开学者们的理解与支持,要想办好一个专业性的学术网站,是不太可能的。四是与广大网友的热心支持密不可分,即使是“网友论坛”上的帖子和跟帖,所讨论的话题也是很严肃的,网友们的态度是认真的、建设性的,所以,没有一般的论坛上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五是杨玉圣先生本人的巨大努力。据我所知,自学术批评网开通以来,除了正常的教学等工作外,他几乎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倾注到了学术批评网的建设上,即使是周末、节假日也不例外。
我一向主张,学术批评的健康开展,关系到新世纪我国的学术事业发展和创新。开展学术批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学术领域得以贯彻和体现的重要标志。学术批评的顺利开展是我国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重要体现之一。如果我们的学术批评得不到顺利开展而阻力重重,那么我们的学术自由、学术民主就不能说是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要求逐步完善学术规范、发展学术批评。学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需要健康学术批评的开展,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健康学术批评的开展。
我还认为,学术批评应坚持学术批评网所遵循的实事求是、学术为公精神,这是学术批评的生命线。如果不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学术批评就起不到推动学术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而实事求是本身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人为设定的结论出发。
目前在学术领域中有着太多的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如果没有学术为公的精神,学术批评中掺杂着过多的非学术因素,那无疑是混战一场,于学术事业的发展不利。
既然是学术批评,就应当贯彻和维护百家争鸣的精神。最近围绕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杨守建的《中国学术腐败批判》一书引发的不同意见交锋,就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这个讨论如果有出版方更多参与,将使讨论引向更深入的发展。因为学术论著必然涉及出版方,现在的许多评论文章对于出版方应当如何把好出版关好像涉及不多。
事实上,这方面的不规范和不正之风是相当惊人的。别的不说,如果真的把好“三审三校”关,那些明显不规范的论著能够通得过吗?当然,在开展学术批评时,言之有据、有一不二,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网上开展的学术批评,切忌信口开河,否则会导致许多不愉快的结局。
所以,绝大多数网站申明,“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新浪网)。为了网站的健康发展也为了学术批评的健康发展,笔者以为这样做是必要的。
从学术批评网近来讨论的热点问题看涉及学术界不正之风和教育界不正之风两个方面,这些不正之风,离群起而攻之还相距甚远。
改革开放前,在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误导下,学术批评的名声不好,学术批评几乎成了政治批判的代名词,许多人远离学术批评,“惹不起,躲得起”。现在依然可以看到这种阴影的存在。目前,真正的学术批评还开展得很差,需要各个方面尤其是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如果采取单位和地方保护主义,则问题不仅得不到解决,甚至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正是不少人对学术批评观望多于身体力行的原因之一。
学术批评不仅涉及学术界,而且还关系到教育界。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都面临着**中央早在两年前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的严重问题。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学术腐败现象发生在教育界,但目前还看不到动真格来解决这类问题的迹象,也许在对问题严重性的估量上还存在着重大差距,否则,怎么“三讲”不涉及这类问题呢?也许高校属于需要高等“稳定”的敏感地区,需要层层调查。
笔者感到,教育界需要在学术领域真正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不反对名牌学校出精品,但名牌学校首先绝不容许出赝品。学校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不能以各类长官意志为本、围绕行政命令转。要说精品,首先谁来认定精品的问题,是社会实践呢还是长官意志或者“专家评定”或者媒体的“排行榜”?例如,马寅初的学术论著算不算精品呢?什么时候才算精品呢?其次,培育“精品”的氛围,在各项措施中,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如果过度干预和限制,如果不大大松绑,那么不仅活得很累,而且出精品也难。
看到杨玉圣昨晚传来关于学术批评网的好消息,写下了上面这些话。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我希望有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新闻界的朋友更多地关注、支持学术批评网,把学术批评网办得越来越好。
写于2001年5月5日上午11时
(《学术界》2001年第5期)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01年11月1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