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守钧:创新是学术的生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20:02: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而创新,则必须自由。那么,何谓学术创新?学术自由的内涵何在?如何鼓励创新?  
  
何谓学术创新  
  
人与动物不同,有个文本世界(爱因斯坦称之为概念和命题的世界),所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一切知识,皆归属其中。动物没有文本世界。谁见过马写的哲学、牛写的经济学、猪写的物理学、大象写的化学?显然,人类文明依赖文本系统而传承、演化、发展。  
  
任何人皆面对着两个世界:文本世界和实在世界(包括自然、人化自然、社会以及人类)。不同的哲学对于实在世界都有不同的称呼,但是谁也无法否定它的实在性。  
  
两个世界的关系如何?文本世界不等于实在世界。爱因斯坦说:“在我们的语言表达中所出现的各种概念,从逻辑上来看,都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它们不能从感觉经验中归纳地得到。”当然,更不能从文本世界归纳或演绎出实在世界。老子曰:“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凡可说之道———文本世界,都不是永恒之道———实在世界。显然,任何教条主义都是荒谬的。  
  
能否跨越两个世界之间的鸿沟?问题非常复杂,至今悬而未决。但是,文本与实在之间,有一定的同构度,因此,文本世界才有价值。文本是工具,人们用它认识环境,解释世界,预测未来。同构度从何而来?也无定论,有待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以及有志于回答此问题者继续研究。  
  
所谓学术创新,乃是对旧文本的突破。无突破,就无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或突破概念,或突破命题,或突破方法,总之是以同构度高的新文本代替同构度低的旧文本。譬如物理学中,相对论为什么在高速领域取代牛顿力学?因为在高速领域,相对论与实在世界的同构度,比牛顿力学高。量子力学为什么在微观领域取代牛顿力学?因为在微观领域,量子论与实在世界的同构度,比牛顿力学高。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为什么取代“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土地承包制为什么取代人民公社制?因为它们与中国社会的同构度,比旧理论高。  

  
创新要有心灵的自由想象  
  
从现有的文本无法推导出新的文本。因而,欲突破旧文本,创新新文本,要有心灵的自由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人们凭借想象(可以假想、设想、幻想甚至胡思乱想),自由地构想各种新概念、新命题、新方法。  
  
求得心灵的自由不是件容易的事。所谓心灵,就是人思维的主体,是“我思故我在”的“我”。童蒙时心灵单纯,随着年龄增长,外界形形色色的文本逐渐进入,还有自己创立的种种文本,混杂交错,充斥其间。心灵活动受到各种文本的约束,有些文本甚至内化为心灵的组成部分。如果不能超越约束,人必然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哪会有创新?  
  
因此,摆脱任何教条主义的枷锁、陈规陋习的牢笼和常识的偏见,必须求得内心自由。唯有自由的心灵,方能展开想象的双翅,并在精神王国中,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翱翔。  
  
鼓励创新与言论自由  
  
与心灵的内在自由不同,外在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是有限的自由。你可以有发表意见的自由,但不可诽谤他人。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对各种问题,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意见。交谈、讲演、发论文、出书、上网、拍电视电影,都行。在文化领域,只要不造成对国家利益和他人基本权利的侵犯(行为)或对他人生存状况的破坏(行为),任何精神产品都可以存在。  
  
言论自由,意义重大。 其一,个人的创新如何转化为社会文化?必须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否则,学术创新只是些未产生任何社会影响的个人私事,谈何学术繁荣?其二,学人们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形成多元文化共生的局面。各种文本自由竞争,防止教条主义盛行,为学术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其三,通过自由的批评、比较、淘汰、选择,让各种新文本显示自己的优劣长短,有利于优秀的学术成果为社会发展服务。  
  
学术评价的标准是什么  
  
自然科学的各种新文本,必须接受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的检验,比较优劣长短。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是检验自然科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历史上的许多假设,例如燃素说、以太论、灾变论、地心说等,为什么被淘汰?因为它们不能解释实验结果或观察事实。  
  
社会科学的各种文本,必须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比较优劣长短。社会实践是检验社会科学理论的唯一标准。法西斯主义、僵化模式、文化专制主义等,为什么被许多民族抛弃?因为它们在社会实践中,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悲剧。  
  
破除教条主义,求得心灵的内在自由;破除文化专制主义,求得发表意见的自由;树立正确的评价标准,建立学术批评的规范。唯有如此,方能激励创新,倡导百家争鸣,繁荣科学和文化。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7年1月29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3 03:1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