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三联版《柳如是别传》的校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5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联版《柳如是别传》发行以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一些专家学者还向我们指出校对工作中存在的疏漏。周一良先生提出,第1250页6行“邓文儒”当作“邓文如”;傅璇琮先生指出几处格式、标点的错排。6月20日,《中华读书报》发表了陈福康先生《谈新版〈柳如是别传〉的校订质量》一文(以下简称陈文)。陈文从6个方面列举了三联版《柳如是别传》(以下简称《别传》)的质量问题。我们都表示衷心感谢,因为书中的确存在错字、漏字和标点格式的错排,读者指出后,有利于我们再版时纠正,使该书臻于完善。  

但是,我们也认为陈福康先生的文章相当偏颇尖刻,他说三联版《别传》“竟比旧版更错得多”,这样的判断与事实不符,有失公正。而且陈文指出的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实际并非错误,是他自己没弄清楚而以为是错。为了防止以讹传讹,这里需要加以指出;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向关心《别传》的读者实事求是地说明三联版的编辑情况。  

陈文中的讹误与可商榷之处  

一、陈文指出,《别传》第36页(下文中出现的页码、行数,均为三联版)“灵岩坏土”之“坏”是个错字。其实,“坏”字在书中不是简体字,字书上不难查到,“坏”通“扌不”,并非“扌不土之误”,更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坏”字当排成“坏”。  

二、陈文还指出:“555页‘仲容讳德润,为尝熟甲族’,岂是品尝烧熟的带壳动物?其实不过是地名‘常熟’之误”。“尝熟”当然是指常熟,并非错误。之所以写作“尝熟”,是因为明光宗朱常洛登基后,士民避光宗讳改,治明史者、读明末书者习见,几成常识。作者引钱牧斋《何仲容墓志铭》文,照录而不还原为“常”,我们似不必越俎代庖。  

陈福康先生认真读过《别传》,他发现第852、940页各有一段寅老的论述有不通之处,我们在编辑过程中也觉得文理未安。因为无原稿勘对,作者的原意捉摸不定,改法也可以多样。怎么改符合陈寅恪先生的意思?我们没有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保持原样。还有一些可此可彼的地方,如陈文还指出寅老引文中漏书“寅恪按”之类,熟悉陈寅恪著述的学人都知道,作者并不是都加“寅恪按”,我们不必强加。  

需要向读者说明的是,黄萱先生笔录的寅老《别传》稿本,家属手中只是一个残本,又与上海古籍版互有出入,可见这一残稿本还不是最后的定本。而上海古籍版是在蒋天枢先生主持下编辑出版的。我们知道,蒋先生受寅老所托,深为寅老信任。所以,我们抱定一个宗旨:充分尊重上海古籍版,遵循其编辑方针,尽量保持原书的基本面貌。在此前提下,凡确有把握的讹误之处则予以订正,可改可不改的一般不改。这样做是表达尊重作者和原主持编辑出版者的意思,也可以避免发生曲解寅老原意的危险。“然脂暝写”的《别传》本身,也是难得的史料。即使个别难免的不安之处,也可以“留赠来者”探讨。  

三联版所做的订正  

编辑《别传》的过程中,我们曾聘请明清史专家协助审读、校核,纠正了旧版中一百数十处讹误,大体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因字形相近的误植失校;(2)统一书名、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3)通过校核原书的可靠版本,订正引文的误书、漏书;(4)统一体例、格式。为了让广大读者具体了解三联版的改进所在,特将订正《别传》旧版的情况简要条陈如下。  

一、旧版人名有错字、漏字,或前后用字不一  

1、第158页8行“管葛山人,即海盐彭孙贻之山中闻见录”,旧版作“彭孙”,761页同。按,管葛山人即彭孙贻,为山中闻见录作者,彭孙乃其从兄。  

2、第386页10行“赵文敏”,旧版作“赵之敏”,误。按,赵文敏乃赵孟兆页,谥文敏。  

3、第491页5行“皆令”,旧版误作“皆今”。  

4、第661页7行“瞿稼轩式耜”,旧版作“耜式”,乙转。  

5、第702页倒6行“玉书入其幕中”,旧版作“玉章入其幕中”,据上下文,知“玉章”误。  

6、第750页5行“谋主吴来之昌时”,旧版误作“昌期”。按,策划周延儒复出之谋主乃吴来之,即吴昌时,吴昌期为其兄。  

7、第831页倒3行“河东君”,旧版作“河君”,漏“东”字。  

8、第857页倒1行“宁南侯”,旧版作“南宁侯”,当乙转。按,左良玉为宁南侯。  

9、第900页8、9行“许念元”,旧版作“许念先”,据《实录》改“元”。  

10、1020页9行“又如季氏所言”,旧版作“李氏”。按,此处指《钱注杜诗》的季振宜序,参见1018页。  

11、第1106页倒4行“与祖心梦游志节相同”,旧版作“梦”。按,梦游指顾梦游,即顾与治,其名字从“游”。  

12、第1114页倒2行“程敏政”,旧版作“陈敏政”,误。  

13、第1137页2行“霞城丈置酒同鲁山彩生夜集醉后作”,旧版作“霞城文”,误。按,此诗题中“霞城丈”指许霞城。  

14、第1186页6行“以保定巡抚王文奎荐”,旧版作“王文本”。按,王文奎为清初著名封疆大吏,“王文本”显误。  

二、旧版中篇名、书名有错漏字,或前后用字不尽一致  

1、第131页3行“柳如之轶事”,文中多处出现,旧版唯此处作“柳如是轶事”。按,陈先生有案语:“原文‘之’字乃‘是’字之误”,征引均作“柳如之轶事”,以存原貌。  

2、第265页9行“《云间第宅志》”,旧版作“《云间第宅记》”。按,王此书名《云间第宅志》,旧版所引,或“记”或“志”,统一为正名;又或“第”或“地”,均统一为“第”。见第286、293、313页。  

3、第475页5行“《楹书偶录》”,旧版作“《楹书隅录》”,误。  

4、第509页倒2行“《三借庐笔谈》”,旧版作“《三借庐随笔》”。按,邹此书本名《三借庐笔谈》。文中多次引述此书,此处作“随笔”,偶误。  

5、第925页3行“《研堂见闻杂录》”,旧版作“《研堂见闻录》”,漏“杂”字,补。  

6、第945、946页“《万历野获编》”,旧版作“《万历野获篇》”,依原书名改“篇”为“编”。  

7、第980页倒4行“《有学集》”,旧版误为“《初学集》”。  

8、第982页3行“《五石瓠》”,旧版误作“《五石觚》”。亦见第275页2行。  

9、第1118页倒3行“《启祯野乘》”,旧版误作《启桢野乘》。  

10、第1233页倒2行“《明清史论著集刊》”,旧版漏“著”字,补。  

三、旧版地名、园、陵名误字  

1、第168页10行“鲁生园诗”,旧版作“斋”。按,本书他处都作“园”,见167页等,独此处作“斋”,恐是误笔。  

2、第731页倒2行“南都书至”,旧版作“南郡书至”。按,“郡”字在此处不可解,当是“都”字,第734页7行、735页5行可证。恐都、郡形近而讹。  

3、第852页1行“总督庐凤等处军务”,旧版作“庐奉”,误。按,此处“庐凤”指庐州、凤阳,在今安徽。  

4、第1040页1行“《浙江通志》列万代尚之任温处台道”,旧版“台”作“台”。按,浙江台州从来不作台州。  

5、第1182页10行“孝陵享殿”,旧版误作“考陵”。  

四、旧版职官名误字、漏字  

1、第1105页倒7行“为平安书记者”,旧版漏“书”字,作“为平安记者”。  

2、第1177页7行“牧斋既未曾任给事中”,旧版误作“执事中”。  

五、旧版诗文之误、漏字  

1、第105页9行“昔年尝酒别劲正”,旧版作“别劲止”。按,《酒经》:劲正合为四斗。  

2、第114页3行“故舍飚驰而就淡漠”,旧版漏“舍”字。  

3、第218页1行“走马台边月又明”,旧版作“走马章台月又明”。按,本书第205页1行引此句作“台边”,其上句为“听莺桥下波仍绿”,故“台边”为是。  

4、第219页倒6行“明府遂为之序”,旧版作“明序遂为之序”。按,“明序”不可解,当为“明府”之误。  


5、第307页10行“矫徽文以擅轨”,旧版“擅”误为“檀”。  

6、第308页3行“断素藕而切云兮”,旧版“素藕”作“藕丝”;“丝而被远兮”,旧版“”作“畅”。  

7、第326页倒5行“忽日昼之暧”,旧版作“忽白昼之暧”。  

8、第327页6行“苕蓉七夕兮微渡”,旧版作“苕蓉七夕兮微波”。  

9、第364页2行“题为恭承恩诏谨条钤束楚宗事”,旧版“钤”误作“铃”。  

10、第364页3行“亦当结客长杨湄”,旧版“湄”作“媚”,据原刻本改。  

11、第364页倒2行“千秋以是垂令名”,旧版“令”作“今”。  

12、第368页1行“谪来天上好居楼”,旧版“居楼”作“楼居”,韵脚不叶,校原刻本,当互乙。  

13、第385页6行“怜佳人之埋暮”,旧版作“迟暮”。按,刻本、抄本均作“埋”。  

14、第992页倒6行“后族抬旗自此始”,旧版作“后族抬期自此始”,核《清史稿》改。  

15、第1031页7行“奋欲著书”,旧版误作“奋欲著事”。  

16、第1124页3行“都都平丈教儿郎”,旧版作“都都平文教儿郎”。按,读白字的塾师将“郁郁乎文哉”错读为“都都平丈我”,故此处应作“丈”。又《有学集》刊本亦作“丈”。  

六、旧版日期、卷次、诗句序数有误  

1、第190页倒2行“此首第壹联上句”,旧版误作“第贰联”。  

2、第193页倒4行“朝云诗第捌首第肆句”,旧版误作“第捌句”。  

3、第212页6行“第陆首”,旧版误作“第陆句”。  

4、第323页6行“殇于乙亥之七月”,旧版作“乙丑”。  

5、第680页倒6行“乙酉五月”,旧版作“己酉”,原书为乙酉,据改。  

6、第683页5行“崇祯十五年冬季”,旧版作“十四年”,从681页末行至682页首行及683页7、8行引《明史》庄烈帝本纪看,可证应为十五年。  

7、第941页倒3行“四十六首之三十九”,旧版作“三十六”。  

8、第962页2行“天启六年”,旧版误作“天启五年”。  

9、第1130页倒6行“顺治七年庚寅”,旧版作“顺治九年庚寅”。顺治七年为庚寅年。  

七、旧版在作者叙述文字中有错讹之字  

1、第400页倒5行“义薄云天”,旧版作“意薄云天”。应作“义”。又当页末行有“云天高义”。  

2、第465页倒1行“平露堂集刻成”,旧版作“平露堂之刻成”,此处显然指《平露堂集》的刻成,故改。  

3、第468页4行,“嗤鄙梅溪乃一胥吏”,旧版作“胥史”。  

4、第485页倒3行“即从牧斋礼部尚书署中”,旧版作“吏部尚书”,按,钱谦益在弘光朝任礼部尚书,未曾任吏部尚书。  

5、第497页末行、498页3行“浣纱女伴”,旧版作“浣沙女伴”。  

6、第562页倒1行“即已还家度岁”,旧版误作“渡岁”。  

7、第844页倒5行,“无‘生一女,既昏。癸卯秋’等八字”,旧版作“等七字”,七误。  

8、第1095页倒7行“除上引‘与吴梅村’尺牍”,旧版作“附上引”,不通。  

八、旧版标点、格式有误处  

1、第376页5行,“著墨绣轩诗,善画。”旧版作“著墨绣轩诗善画”。  

2、第644页3行“齐心同体正相因”提行顶格,此行为四绝句之第四首,依例当单独成行,旧版误接排在第1行。  

3、第726页5行,依后面第七行例,本行当提行顶格,旧版误排在第4行下。  

4、第1068页倒1行,“所避忌也。”后补下括号。旧版“寅恪案”前有上括号,缺下括号。  

5、第1150页倒5行“特敕”后补句号,旧版原作“特敕永字一万一千十三号”。  

我们在编辑《陈寅恪集》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难度极大,因为寅老学问广博,不仅包罗多门学科,还涉及不同的语种;著作之艰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特别是在晚年失明的状况下穷10年功夫完成的《别传》,广征博引,深达幽微,把“以诗证史”的方法发挥到极致,并且寄寓了深深的人文关怀,直如一部“心史”。所以,虽然编辑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是将寅老一生的文字编为一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一些专家学者的热心支持和无私帮助下,我们有信心完成好这一出版任务。  

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三联版《别传》虽然仍有一些疏漏和排版的错误,但其总体质量是优于旧版的。《陈寅恪集》各卷正在陆续出版,我们仍然“诚恳地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即使言辞激烈,我们仍引为同道。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1年11月19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9 19:4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