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贺卫方:请新浪网管给个说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9:2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浪网博客网管朋友:

近来一直有一些网友抱怨他们在本博唠阁里的留言被删除,也有一些网友怀疑是我删除了他们的帖子,但是事实上自 6月9日之后我未尝在这里删过一个帖子。在那之前我也只是把那种除了谩骂之外毫无其它信息的帖子加以删除而已。今天忽然发现,连我自己的一个纯知识性的题为“吴宓生平”的转贴(放在“《吴宓日记续编》”主帖后面的评论栏里,现在我把它附在下面)也遭到删除,这令我很是不解,不知道各位网管们如此不讲道理地挥舞砍刀究竟要干什么?

我当然理解在目前的环境下网站小心翼翼的必要性,事实上我也很注意避免在这个博客里发表过激言论,你们可以通过对于所有的文字进行审查,就会知道我们作为作者是怎样的履冰临渊,生怕给贵网带来麻烦。网友中的跟帖的确有些比较激烈的言辞,不过绝大多数还是理性的,平和的。像今天远远网友的跟帖,虽然有些批评的色彩,但是被删之前我曾经见过,根本是建设性的。你们把它删掉又是出于什么考虑?


新浪是国内最大的门户网站之一,我们都知道你们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但是,作为网络商人,各位应当知道,你们的收益是千千万万的用户给贡献的,你们应当善待用户。拿着大砍刀,凶巴巴地乱砍一气,这是对待信赖你们的客户用户的应有态度么?况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商人也需要有一种精神的追求,有一种推动这个国家相关制度向合理处发展的责任,有一种骨气和气节!但是,在你们这里,我们看到的只是“凭云升降,从风飘零”,甚至“上有毫发之意,下有邱山之取”,把对言论的控制发挥到极致。我希望,你们能够反思目前的这种管理政策,改变动辄删帖的做法,维护一种更加具有活力的言论环境。眼下,我希望你们能够对于为什么删掉我的下列转贴给个说法,告诉我,这篇文字有哪些触犯时忌的地方,也让我知道今后可以说什么,不能说什么。

你们可以在本贴后说明,也可以发电子邮件告诉我。地址见左侧个人介绍栏。

敬礼!

贺卫方 2006-7-5


附:吴宓生平
http://www.guoxue.com/master/wufu/wufu.htm

吴宓(1894-1981) 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教授(1926-1928)   1941年当选教育部部聘教授。

吴宓,著名西洋文学家,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生,陕西省泾阳县人。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攻读新闻学,1918年改读西洋文学。  

留美十年间,吴宓对19世纪英国文学尤其是浪漫诗人作品的研究下过相当的功夫,有过不少论著。
  
1926年吴宓回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并且常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学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吴宓在东南大学与梅光迪、柳诒徵一起主编于1922年创办之《学衡》杂志,11年间共出版79期,于新旧文化取径独异,持论固有深获西欧北美之说,未尝尽去先儒旧义,故分庭抗议,别成一派。这一时期他撰写了"中国的新与旧""论新文化运动"等论文,采古典主义,抨击新体自由诗,主张维持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尝以中国的白璧德自任。他曾著有《吴宓诗文集》、《空轩诗话》等专著。

吴宓离开东大后到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授,1929年9月钱钟书考入其父钱基博曾执教的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的得意门生,师生间常有诗词赠答与唱和,然而1937年因钱钟书一篇书评,师生关系曾紧张了多年。

吴宓于1941年被教育部聘为首批部聘教授。1943-1944年吴宓代理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1944年秋到成都燕京大学任教,1945年9月改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1946年2月吴宓推辞了浙江大学、河南大学要他出任文学院院长之聘约,到武昌武汉大学任外文系主任,1947年1月起主编《武汉日报·文学副刊》一年,其间清华大学梅贻琦和陈福田一再要他回去。至1949年广州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以文学院院长之位邀他南下,且其好友陈寅恪亦在岭南,教育部长杭立武邀他去台湾大学任文学院长,女儿要他去清华大学,而他即于4月底飞到重庆到相辉学院任外语教授,兼任梁漱溟主持的北碚勉仁学院文学教授,入蜀定居了。1950年4月两院相继撤消,吴宓到新成立的四川教育学院,9月又随校并入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到中文系)任教。结果是虎落平阳,晚景甚为不佳。

至"文/革"到来,吴宓成为西南师院批斗的大罪人,以种种罪名蹲入"牛棚",到平梁劳改,受尽苦难。76岁的老人干不动重活,还被架上高台示众,头晕眼花直打哆嗦,被推下来跌断左腿。之后又遭断水断饭之折磨。腿伤稍好,即令打扫厕所。

1971年病重,右目失明,左目白内障严重,就只好让他回重庆养病。1977年吴宓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好让其胞妹吴须曼领回陕西老家终于使他得到了一些兄妹深情的照顾和温馨,延至1981年1月17日病逝老家,终年87岁。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6年7月14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30 00:38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