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目前,被媒体关注的北大改革,却存在着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
据《北京青年报》2003年6月18日周春林报道:北大昨日正式公布了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有分析认为,北大人事制度改革最核心的是向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开刀。根据方案,今年在北大任教的教师面向国内外招聘,新聘教师应当具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刚毕业的博士原则上只能聘为讲师。现职教师1963年1月1日出生以的晋升副教授,1958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晋升教授,必须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为避免近亲繁殖,院(系)原则上不直接从本单位应届毕业生中聘用教师(部分特殊学科之外)。暂时做不到的院系,应向学校提交书面报告。明确招聘本(系)应届生的比例,逐步递减的计划,经学校批准后,,方可执行。
笔者认为,北大今后要在国内外招聘教师,是很好的。但是,要求新聘教师应当具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要求现职教师1963年1月1日出生以的晋升副教授,1958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晋升教授,必须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具有鲜明的形而上学色彩。
古今中外很多伟大的学者,都没有所谓博士学位,但这丝毫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大师。如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只是中学毕业,但他通过自学,成为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百科全书式的伟大学者;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同志只是湖南师范毕业,当当于今天的中专文凭,但毛**同志经过自学和革命斗争的实践,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陈寅(que)什么学位都没有,但他却成为著名的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据报道,湖南一个高中毕业的农民用20年时间撰写成一部600万字的《生产力通史》的书稿,专家鉴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些事实极为有力的说明,学历不等于学力,学历不等于学术能力。博士学位不是成为学术大师的必要条件。北大今后要在国内外招聘教师,是很好的。但是,要求新聘教师应当具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要求现职教师1963年1月1日出生以的晋升副教授,1958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晋升教授,必须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显然,是把是否具有博士学位看作是成为或者具有高水平教授或者大师的必要条件了。不利于招聘到大师级学者和使一般学者成为大师级学者.
北大今后要求新聘教师应当具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要求现职教师1963年1月1日出生以的晋升副教授,1958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晋升教授,必须有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不符合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的实质或者精髓是什么?是各种高学历的聚会吗?是拥有高学历者的自由吗?是兼容并包那些高学历者吗?非也。是不问学历,不问门户,不论政治,只要是学者思想、学术思想,都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列,蔡元培先生不是因为一位学者发表了一篇文章,有一家之言,而被他聘为北大教授的吗?忘记老祖宗,来搞北大改革,与武大郎开店何异?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背叛了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北大精神,就不可能建设成为像样子的学校。我们是在中国建设大学,因此,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不能以西方的标准为唯一标准;我们是为中国人民建设大学,因此,要为中国人民着想,为中国人民服务,我们是建设社会主义大学,因此,要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是办教育,因此,要尊重教育的特点和特殊规律,为中国学术和提高人民的素质服务。
如果北大,还有其它院校,都毫无例外的要求新聘教师和现职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势必导致一个很无聊而且很无益的现象,即近年来所谓的“博导读博”。而张维迎却说,北大现行教师人事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笔者认为,北大如此改革,比计划经济还“计划”, “必须”是什么,是强迫命令,是威胁!你想晋级吗?拿博士学位来!这不是强迫,是什么?有学术成就,而没有博士学位,或者认为没有必要读博士学位,或者对博士学位,没有什么兴趣,这就与教授无缘了,这是什么道理?一刀切!是形而上学!
如果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是辩证法法。那末,人才成长非要经过博士教育吗?是博士,就一定是人才,是学者,是大师吗?
大学问,不是短时间能够做出来的,甚至不是10年20年,就完全搞出来的。《资本论》写了40年,《生产力通史》谢了20年,现在还没有出版。而就现在的出版社而言,特殊地说,就北京大学出版社而言,作者(除所谓资金项目外)要给出版社“补贴” 或者作者不要稿费才给出书。这样的作者只能是破产的无产者。在这样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里,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精品、上品和经典之作?
如果北大如此改革,那么,笔者敢断言,北大不仅要把家底败光,而且会沦为中国的二流院校,而且会把中国的高校带坏。笔者很不理解,为什么中国高校把北大看得那么重要,事实上北大早已没有“最高学府“的资格了。人们心目中的北大,还是原来的北大,而不是现在的北大。
北大改革的实质,是忽视教育和学术研究的特殊性,由此规定的特点和特殊规律,用工业模式,企业模式来改造北大。这就是机械唯物主义或者形而上学。
事物的矛盾即对立面的统一,或者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个动力,即包括对立、斗争、竞争等,也包括统一、和谐、一致等,他们互相结合起来构成了,才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系统。而且对立统一,对于不同的事物,其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在经济领域,工商企业领域,对立、斗争、竞争等是主要的,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竞争,就没有经济的大发展。而在教育和学术领域,统一、和谐、一致等是主要的,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没有知识学养的不断积累和培养,就没有教育和学术的大发展。这样说,并不是说教育和学术,就绝对地排斥竞争,不是,丝毫不是,笔者只是说,事物是复杂的,充满了辩证法。在改造世界之前,要认识世界,在变革事物之前,要正确认识事物的特殊性,用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如果用一把钥匙,去开不同的锁,那是极其危险的。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3年7月1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