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以下简称记):《历史研究》去年第一期上刊载了您和曹树基博士的长篇书评,对一部有关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的书提出了尖锐批评,在学术界引起了震动,也引出了关于“学术研究规范”的话题。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编辑部特邀您参加“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研讨会。能否请您谈谈学术研究规范应包含哪些内容?当前学术研究中存在哪些不规范的现象?
葛剑雄(以下简称葛):学术规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术研究中的具体规则,比如引文出处,对引用成果的说明,重要的文章应对学术史有所交待等等。如果你参加学术交流,就要遵守这一规则,
就像遵守足球比赛的规则一样。这种具体的规则比较容易建立。另一方面是高层次的规范,包括学术制度和学风。学术制度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职称评定制度、各种评奖制度、课题申报制度、成果评审制度
等等。如果没有这种高层次的规范,具体的规范再好也没用。现在学术界的违规现象很严重,有的人采用他人成果不注明出处,引文没有注释,不为自己的研究在学术史上定位,低水平重复,抄袭等等。居
然还有学生抄本系老师的论文通过了答辩。最新的也是很恶劣的表现之一是学术包装,为水平并不高的书开隆重的发布会,请名人名家题字题词。甚至有人化名捧自己的书,骂别人的书。有的年轻人文章引
文很多,英文、古文一大堆,可他自己未必都看过。还有的人引《史记》、《汉书》,几百个注全是原始资料,我不信他看的全是原文,没看今人的文章。这样的学风很不好。
记: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葛: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少数学者缺乏自律和学术道德,急功近利,以及学术制度的不尽完善。有的人为了赚钱,为了出书快,就抄人家的,或胡编乱造;为了评职称时凑数便“克隆”自己的成果,
毫无新意。我们目前实行的一系列科研评审活动的运作方式也容易诱发违规行为。至于刊物分等级,科研成果要量化,评职称重书轻论文,其中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现在学术界出现了劣胜优汰、“劣币驱逐良币”的苗头,如果我们不引起重视,建立良好的学术规范,对学术发展非常不利。
记:建立学术规范,对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有什么作用?
葛:建立学术规范,目的是为了保护学术积累和创新。以前开学术会议事先都把论文印好了带来。现在只是带个提纲,因为带论文怕被别人先拿去发表了。出了这样的事连官司都没法打。最近一些国外学者对我说,编你们的论文索引时,发现重复的文章很多。还有的国外学者说,你们有时不跟作者商量就转发人家的文章,甚至擅自改动。不守规矩,别人就无法跟你交流。
记:建立学术规范,当务之急应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葛:最重要的是制度建设,使诸如审稿、评审项目、确定经费、评奖、提升职称、论文答辩等活动都能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上进行。例如,评审项目和确定经费本来应该只看学术水平和项目本身的需要,但在日常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不得不考虑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平衡。现在评价一本书要看书评的多寡,参考书评的内容。这本来也无不妥,但现在很多书评实际上是书的作者一手炮制的,或者是凭面子甚至钞票发表的,却成了这本书获奖的重要依据。这些多是制度上的问题。国际上一些权威学术刊物有专家匿名审稿制,它们只发表自己组织的书评,如果我们的刊物也采取这些办法,就能杜绝粗制滥造的“论文”和吹捧成风的书评。
记:是否有必要建立有关法规或相应的机构,对这些不规范现象进行监督管理和处理?
葛:从理论上讲,如果有一个权威的机构对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理,是件好事,但这很难操作。学说是难以仲裁的。对抄袭、剽窃,可以进行行政制裁。对个人的观点,则应充分尊重。学者本身要自律
自爱,珍惜自己的声誉。作为学术单位,则应有严格的纪律。剽窃人家的成果,就没资格当教授、研究员。本单位的人出了问题,就该认真处理,学术团体也应作出反应。学术界要共同抵御不良风气,谴责
违规行为。
记:应采取什么样的学术批评态度和怎样对待别人的学术批评?最近《历史研究》刊登对您的反批评文章,您对此有何看法?
葛:学术批评有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这是大家公认的。我认为,要使学术批评能正常开展,就得就事论事,就学术而学术,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都不要涉及学术以外的事。不要先看对方是什么人,有什么
背景,是哪一个“圈子”的。而要做到这一点,自然离不开学术规范,大家都应该照规范办事。从批评者一方说,学术批评应该注意方式方法,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词句,这我完全赞成。对我们的反批评文章认为我们用词尖刻,我接受他们的批评,愿意向他们道歉。但这不能成为评价批评正确与否的根据。反批评文章应先正面回答批评者的观点。现在一些反批评文章根本不谈对方指出的具体错误,却在对方的方式方法上做文章,那就本末倒置了。
学术批评当然要尽可能全面,但必须将学术批评与学术评价区别开来。如果是评价一本书、一个人、一个学派,当然应该全面。但若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批评,就不必求全。譬如在一本书中发现了“硬
伤”,就事论事批评这一点有何不可?即使是“枝节”方面的错误,也有批评纠正的必要,何况有些错误未必是“枝节问题”。如果真有人利用一些细微末节的错误大做文章,相信学术界绝大多数人会有分
辨能力。有人认为指名道姓的尖锐批评会伤害有前途的青年学者,会损害发展中的学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如果仅仅一篇批评文章就能使被批评者从此一蹶不振,使一个新兴学科就此衰落,这个人和这个
学科未免太脆弱了。
葛剑雄,1945年生,浙江绍兴人,汉族。1983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著有《中国移民史》一、二卷,《中国人口发展史》,《统一与***:中国历史的启示》、《葛剑雄自选集》等及有关论文。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1年11月1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