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贞正天下人心,昌明学术,重树规范,创新学术秩序,中国学界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学术规范讨论热潮。大致说来,学术规范讨论从80年代的萌芽,到90年代全面展开,直至进入21世纪以来的制度化建设与落实,经历了逐渐深化的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术规范从开始时个别学者空谷足音般的呼吁,蔚然而为“90年代的一大学案”,进而成为“两会”上的黄钟大吕;学术规范建设由“边缘”学人的学术主张与话语发展成为主流学界的话语与主张,并进而成为政府“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近二十年学术规范大讨论,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文本。据不完全统计,正式公开发表的关于学术规范问题的文章有500多篇。从这些文本中筛选出一部分能够反映讨论进程和各方观点的代表性作品,以为读者和学者阅读与研究省却搜寻之苦,亦为当代学术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积累第一手的资料,并推动学术规范讨论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实很有必要。正是出于如上考虑,2004年4月,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杨玉圣、张保生主编的《学术规范读本》一书。
《学术规范读本》共91万字,收录了1988-2004年间130多位学者有关学术规范讨论和研究的文章128篇,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有关学术规范这一跨学科、前沿性话题的代表性学术思想成果。
根据文章的内容,《学术规范读本》将这128篇文章分为5编。
第一编共70篇文章,主要讨论学术规范本体方面的问题,如学术规范的内容与体系结构,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术规范的负面效应,学术规范制定的主体,学术规范与学术自由、学术创新、学术进步等之间的关系。
第二编共15篇文章,是学术规范学案中的学案,即关于学术论著的注释与索引规范问题的讨论,内容涉及学术注释与索引的体例、格式、功能,学术注释规范与学术自由、国家权力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引书规范,等等。
第三编共27篇文章,从学科的视域考察和探讨学术规范及其建设,涉及的学科或其分支领域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学(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文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国际研究、国际关系学、新闻学、教育学、音乐学,等等。
第四编共9篇文章,主要是学术规范建设内在与外在制约因素方面的内容,包括学风与学术规范,学术规范与学术腐败、学术伦理,学术从业者的道德,学术评价的基础,等等。
第五编收录了7篇文章,都是对学术规范讨论进行综述或历史总结方面的内容。
可以说,《学术规范读本》是一部集学术前沿性、文献信息性和跨学科包容性等特色于一身的学术规范讨论综合性文集。作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学术规范导论》一书的姊妹篇,它的出版,对于学术规范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对于繁荣和发展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必将发挥其积极的促进作用。
[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定价:78元。]
2004年04月26日 于古汴静学居
(将刊发于《史学月刊》2004年第5期)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4年4月2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