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笔者得到了一本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红字》(2000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燕山版),怀着强烈的好奇和对名著复译后的极高期待阅读了这本书,并拿它与译林出版社姚乃强先生翻译的《红字》(1998年5月版,以下简称译林版)和上海译文出版社侍桁先生翻译的《红字》(1981年10月版,以下简称译文版)作了比较,看完之后不禁又惊又叹:惊的是该书质量之差、错漏之多真是不堪卒读;叹的是文中到处都是移译、套译的现象,其胆子之大,简直令人触目惊心。
燕山版的《红字》整个小说共分二十四章,据笔者认真比较,仅该书的第1、2、13、23和24章是新译者所译,占整个篇幅的1/5,而其余部分均有套译、移译的痕迹。从篇幅上看,此类现象占整个小说的4/5,这一结论是笔者经过认真比较、仔细参对原文之后得出的结论。(以下例证中P,代表所在页码,para,代表所在段落):
套译,是指按照某一译本的表达方式,仿照其句式结构,套用部分同义词语,形成表面上跟被套用译本不同的译文的方法。如:
译林版:除了海丝特·白兰以外,没有其他人认识他,而且他手中掌握着关键,能操纵她使之缄口不言,所以他宁愿把他的姓名从人类的花名册上勾销;至于考虑到他从前的关系和利益,他也愿意从生活中彻底消失,仿佛他当真像很久以前传说的那样早已葬身海底了。这个目的一旦达到,新的利益立即出现,于是,又有了新的目标,……。(P.78,para.1)
燕山版:除了海丝特·白兰,没有一个人认识他,再说他有法宝使她不敢开口,所以他宁愿将自己的名字从人类的花名册一笔勾销,至于他从前的联系与爱好,也同样让其从他的生活中完全消失,如同他真的像谣传的那样早已葬身海底一样。这个目的一旦实现,新的兴趣、爱好随即应运而生,同样,新的目的也接踵而来。(P.94,para.1)
我们知道一百个人翻译哈姆莱特会有一百种译法,这说明不同的译者在处理相同的文本时会有不同的理解,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的译文。而在以上两段中,译林版的总字数为142字,燕山版的为137字,两段完全相同的字数为94字,其余的不同均是同义词的替换,如“他手中掌握着关键”被替换成了“他有法宝”,“使之缄口不言”被替换成了“使她不敢开口”等。如果读者把这些词去掉,剩下的句子几乎连关联词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只可能是别有用心的故意。这样的套译从第3章开始,直到第23章,几乎到处都是。
综上所述,燕山版《红字》大量的篇幅套译、移译译林版或译文版的《红字》。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笔者衷心地希望,广大译者和出版社能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维护读者的权益,杜绝此类行为。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2年5月9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