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本学期,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把“学术道德研究”作为研究生的必选课推出。全院400名研究生必须上这门课。这种课的推出,在全国范围内是首次。您认为,有没有必要开这样的课?
杨玉圣:这门课的全称叫“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论文写作课”,而且在3月4日,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还亲自讲课——《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和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北大作为国家正在重点投资建设的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著名学府,现在终于让学术道德登堂入室,毫无疑问,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人们对于包括北大在内的学术风气颇有微词,而且北大也确实存在抄袭剽窃等学术道德问题(文科有,典型如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王铭铭教授抄袭事件;理科也有,如1994年北大生命科学学院6位科学家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涉嫌严重抄袭事件),连北大都尚且如此,其他高校也就可想而知了(单“抄袭大本营”、“复印大学”这样的外号即足以叫人无地自容)。因此,把学术道德课请进教室,首先是可以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其次,开设“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论文写作课”,也是把学术规范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步骤之一。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与学位教育,也同样存在一个学术素质教育的问题,可惜我们的大学教育长期以来本末倒置,从未认真对待这样最基本的学术入门课程。因此应该把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纳入教学体系,这应该是当务之急。
记者:从高校现有的学术道德状况来看,开这样的课有没有作用?
杨玉圣:作用是肯定有的。大学是国家人才培养和教育的主要基地,“传道、授业、解惑”是为人师表者义不容辞的学术责任和义务,而三者之中,“传道”放在第一位,这并不是偶然的。所谓的“道”,既包括为学之道,也包括为人之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文章”。这个优良传统,在今天仍应继承、光大。当然,现在出现的学术失范问题、学术不端行为以及学术腐败现象,其前因后果错综复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在学术道德建设问题上恐怕也很难立竿见影,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从北大的情况看,也还仅仅是局限于化学学院(即原来的化学系)。如果不是许校长讲课,能否引起目前的轰动效应,也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万事开头难,北大化学学院筚路蓝缕,有开拓之功,难能可贵,但还远远不够。像学术道德、学术规范这样的课,应该成为全校学生特别是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课。不仅北大如此,其他高校特别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也都应开设这样的必修课程。
记者:研究生群体存在的学术道德问题有那些类型?
杨玉圣:比如,考试作弊,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等,差不多是应有尽有。
记者:对于研究生来说,到底这些学术道德的原因有哪些?到底是内在的原因多一点,还是外在体制性的原因多一点?
杨玉圣:错综复杂,一言难尽。目前研究生的管理与培养体制,肯定有许多违背学术研究和人才成长规律之处,有的甚至还相当荒唐。比如,绝大多数学校都要求研究生必须在规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所谓的“论文”;有的大学把本科生多发表论文树为所谓的“标兵”,结果出现“上阵父子兵”的署名丑闻;“全民搞学术”、“学术大跃进”现象愈演愈烈。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不少指导教师没有尽到为人师表的义务,很多学生之所以在学术上犯规、栽跟头,就是因为缺乏学术规范教育和严格的学术训练,搞不清楚究竟该如何做研究、写论文,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生之错,师之过”。另外,长期以来知识产权观念匮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大行其道的是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窃书不能算偷”式的阿Q哲学。但是,不能因为这些客观因素就把自己应负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正是由于“科学工作如同其他工作一样,以信誉为基础”,因此“造假被认为是学术研究中最不可原谅的错误”。所以,既然以学术为业,作为学人,就应自尊自律,就应遵守学术道德,即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公认的学术伦理,如充分尊重他人学术成果,通过注释、征引等在有序的继承中创新。
记者:近年来,各种违背学术道德的问题似乎有增无减,为什么会这样呢?那些现在出问题时人难道是当初作为学生时即留下的隐患吗?
杨玉圣:形形色色的各种学术违法违规现象,确实不能等闲视之。究其原因,除了上面已经谈到的外,我觉得还与缺乏学术惩戒机制、没有正常的学术批评氛围、舆论监督严重缺席等有关。如果一个学人在大学和研究生院深造阶段没有经过应有的学术规范教育、严格的学术熏陶和坚实的专业训练,那么就很可能踏入学术不端行为的陷阱。学高身正,才是保障学者之能成为学者、学术之所以为学术的正途。
记者:要真正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违背学术道德等问题,您认为还应从那些方面入手?前景如何?
杨玉圣:我觉得,这也是一项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好在近年来已有许多可喜的进展。据我所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以及北大等名牌大学,都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建设非常重视。比如,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共同制定了《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1999年),中科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公布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自律准则》(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2年)指出:“高等学校校长要亲自抓学术道德建设,形成全面动员,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的工作格局。要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纳入学校校风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进行统筹规划和实施,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1999年,100多个全国性学会和200多家科技期刊代表在北京签署《全国性学会科技期刊道德公约》,以努力清除科技界的偷、抄、编、造等现象。2000年《历史研究》等首都七家史学刊物联合发表《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特别是,随着教育部最近即将下发《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以及《学术规范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学术规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陆续出版,加上北大、清华的领头羊作用,我估计2004年很可能会成为中国高教界、学术界的“学术规范年”。从这个角度说,尽管依然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添砖加瓦,假以时日,那么,还学界以清明,并不是不可能的。对此,我基本上是持谨慎的乐观态度的。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邬静娜(《东方早报》记者)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发布 2004年5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