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政府的济贫问题》一文注释的质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7:5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历史研究》2003年第3期《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政府的济贫问题》一文,共引用了33种不同的著作,其中1900年以前出版的材料为16种,几近半数。在这当中,出版于17世纪的有3种,18世纪的有4种,19世纪的有9种。另外,1900-1930年间出版的材料为8种,两者之和为24种,占引用材料总数的73%。

搞历史研究的人都知道掌握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对于搞世界史研究的中国学者来说,获取外文原版书刊资料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更不用说是属于“善本”或“藏本”的原文古旧资料。因此,从该文注释中所反映出来的引用材料看,一篇论文中有如此之多的外文古旧原版著作,是多么不容易。本人对文章的内容不敢妄加评议,但对其注释则有一些看法。

第一,注释的技术规范不周全。有些引用的著作有出版年份,没有出版社或出版地,如第128页的注释④,第131页的注释③,这是两本70年代出版的著作,应该是有出版社名称的。

第二,文中引用的同一种材料,有不同的名称,有一处(第134页注释①)是用Journals of the House of Commons,其他注释中则为House of Commons Journals。同时,作者引用时只列出了卷数,而没有年份。另外,这并不是一种普通的杂志,而是英国议会下议院的记录,卷轶浩繁,不少被制作成了缩微胶片,要直接阅读到原文或复印并不简单。

第三,如果说以上问题可能只是一些技术性的小问题的话,作者是否直接使用过众多的原版古旧著作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了解西方文献资料情况的人都知道,西方国家对图书资料的保管和使用是十分科学和认真的,年代较为久远的书籍、典章通常都是属于特藏书库的保留品,不予外借,一般也不能复印。作为一个从未出过国门,未到过国外的重要图书馆阅读的中国学者,即使有相当能力的朋友相助,也绝难弄到这么多原版古旧著作。

为此,我粗略地查阅了牛津、剑桥等图书馆的书目,只发现了两种材料,第一种是Richard Haines, Proposals for building, in every  
country, a working-alms-house or hospital, [signed R.H.],
1745 年版和1809年版,但注明是在特藏书室,不得外借。作者的注释p.130④为R. Hains, Proposals for Building in  

Every Country a Working Alms House, 1678。两者的区别一是作者名字有一个字母的差别,二是原书名中的末尾部分缺失,引用版本的时间则早近百年。第二种是Identifying the poor:
papers on measuring poverty to celebrate the bicentenary  
of the publication in 1797 of "The state of the poor"  
by Sir Frederick Morton Eden, c1999。即Frederick Morton  
Eden 原著"The state of the poor"二百周年的纪念文集,和Frederick Morton Eden 原著The state of the poor的最新版本(2001年版)。而作者引用的是Sir F. Eden, The State of the Poor, 1797,即二百年前的原著,见第130页注释⑿ 和第139页注释①,而且还是分属于两卷,实在难以令人置信。

一个问号始终盘旋于我的脑海,难道该文作者真的是使用的原版古旧著作,而不是从第二手材料中引用而未加注明?也许并没有相关性,但我发现作者的另几篇关于不同时代相同主题的论文,则没有使用原版古旧著作。为何只有这一篇论文有这么多的原版古旧著作呢?

为了慎重,也为了解决心中的疑团,我专门请教了专长于欧洲史的英国学者,就这些问题向他请教。他的解答是阅读这些著作并非不可能,因为已经有了现代化的方式,即EEBO网上查阅,但是,目前中国国内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尚未有TCP的会员而可以直接进行网上阅读。

众所周知,《历史研究》是我国历史学解最享盛名的权威刊物,不仅代表着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而且也是中国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就一般而言,刊物所发表的文章的规范问题主要靠作者自律,但毫无疑问,作为刊物责任编辑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责任也是同样重要的。不然的话,为什么还要责任编辑呢?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提倡,学术论文的注释开始多了起来。这是做学问的正路,但是人们也不时发现,有不少作者开始在注释问题上弄虚作假,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伪注。记得学术批评网2002年10月-12月曾围绕《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一篇重头文章的伪注问题开展过认真的讨论(全部讨论文章曾发表在《博览群书》2003年第1期)。其实,《历史研究》发表的这篇《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政府的济贫问题》,也同样是存在严重的伪注问题。如果说有区别的话,无非是《中国社会科学》上的那篇文章涉及的是一个注释,而《历史研究》发表的这篇文章的注释则近乎处处作假。

这里还涉及一个学术规范与学术体制的问题:据有的专家介绍,《历史研究》是实行匿名评审制的,那么像《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政府的济贫问题》这样存在明显的弄虚作假的注释问题的文章,究竟匿名评审了没有?承担评审的专家尽到了自己的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吗?

我们衷心希望,像《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政府的济贫问题》这样存在大面积伪注现象的所谓论文,再也不要出现在《历史研究》这样的学术刊物上了;否则的话,将不仅给《历史研究》抹黑,而且也让中国史学界乃至整个中国学界难堪。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4年2月20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4 19:2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