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东抄西凑的大杂烩——评李家清编著《旅游开发与规划》的抄袭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7: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 本文根据大量事实,证实了《旅游开发与规划》一书具有大面积抄袭他人作品、抄袭手法多样、硬伤多的特点。为遏制越来越烈的抄袭之风,笔者希望建立全国性的、专门的、公正的、权威性的学术监督管理机构。


无论是教材还是专著,都要传播科学知识,推动创新,以达对读者、对学生负责的目的。华中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现为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李家清用学校出版基金编著、出版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以下简称李书)置学术信誉而不顾,大量抄袭他人作品,这是背离科学道德,对读者、对学生不负责的行为。

一、《旅游开发与规划》对他人作品大面积的抄袭

大面积抄袭他人作品,是《旅游开发与规划》抄袭的第一个特点。全书东抄西抄,从不同行文风格的文章中挑出几页或几个自然段的文字拼凑在一起,进行粗制滥造,使该书成为杂乱的劣次之作。

李书第1页第1个自然段“开门见抄”地抄自杨友庭主编的《现代旅游管理》(以下简称杨书)第49页,现将二书这段文字作一比较。

杨书第94页:“我国国土辽阔,地形多样,气候温和,具有十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此外,我国也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旅游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人民很早就开始在自己的生产实践、生活活动中发现、创造了无数独特的旅游资源。”

李书抄袭上述文字时,将其略加改动或增减,或调换个别字句的位置,写成:“中国国土辽阔,地形多样,河湖众多,气候温和,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人文旅游资十分丰富。中国也曾是世界上经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旅游活动的历史十分悠久。中国人民很早就开始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发现、开辟、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并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旅游开发特点”。
                          
《旅游开发与规划》抄袭他人作品一览表(本表从略,学术批评网注)
  
据不完全统计,李书的作者抄袭了他人的19本专著和15篇论文,抄袭的字数总共9.51万字(根据行数计算,即每行27个字乘以行数),占全书总字数30万字(按版面计算,若按行数计算为26.59万字)的30%以上(见上表)。李书把关发兰、范业正、保继刚等先生三篇论文总字数的40%—80%都被抄进了该书。

二、《旅游开发与规划》的多种抄袭手法

李书抄袭时,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抄袭手法,这是该书抄袭的第二个特点。

1.以“引用”、“整理”为名,行大抄特抄之实

李书的作者把他人著作的整段整页搬进李书,虽然在其书末注明了85种参考文献,在该书的88页和322页分别说出了“引用石高俊的研究成果”和“(对关发兰的文章)现将有关内容整理如下”,但李书大量抄袭他人作品不属于适当引用的合理使用的范围,而是一种抄袭侵权行为。所谓合理使用,即“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在实践中,一般将“适当”在数量上理解为被引用作品的10%和该作品的10% 。

李书88-113页打着“引用”的幌子,一口气抄袭了石高俊撰写的《中国旅游资源》(以下简称石书)512-537页,共710行1.91万字。在抄袭的所有专著或论文中,这是抄袭数量最多的一处,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抄。例如,李书110-111页共56行约1500字,抄自石书534-536页,李书改动的地方有:将石书标题前的编号(二)、(三)和(四)分别改为2、3和4。将石书的昆仑山“海拔5500-6000m”;祁连山“全长900多公里,宽250-300km”;祁连山东部北侧“海拔2500-3200m有云杉林分布”和祁连山冰川“储水量约1320亿m3,每年出水量72.6亿m3”,李书分别改为“海拔5500m~6000m”;“全长900多千米,宽250km-300km”;“海拔2500m-3200m有云杉分布”和“储水量约1320km3,每年出水量72.6km3”(单位换算出现错误)。将石书的柴达木盆地“面积约20万km2”,“海拔2600-3000m”;“冷湖年降水量在15mm以下。(句号)”,李书分别改为“面积约200000km2”,“海拔2600m-3000m”;“……在15mm以下,(逗号)”。

李书322-330页第九章第四节《旅游网络开发规划》的“四、案例”,共有13个自然段,其中第1个自然段,即:“关发兰以四川省为例,进行过‘区域旅游系统网络结构分析与网络优化设计’的研究,现将有关内容整理如下”。该自然段共有2行49个字(含标点符号,下同),为李书作者根据关发兰文章名称所写的一段文字,其余的12个自然段全部抄自关发兰撰写的《区域旅游系统网络结构分析与网络优化设计》(以下简称关文)第52-60页,共219行(含4组6幅图)约5910字,占关文总字数(7000字)的80%以上,这种抄袭就是在“整理”幌子下进行的。

李书抄袭时,对关文有的自然段一个字也不动地全部照抄,对有的自然段只改动三、五个字。例如,在李书322页“案例”第2个自然段中三次出现“笔者”一词(325页第3个自然段也出现过一次“笔者”),它代表关先生,但不知抄袭内情的读者,哪知道是指关先生,这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在这段文字中,“在四川旅游的网络系统的研究中”是修改关文的“关于四川旅游的网络系统的研究”而来,并用旅游网络结构的“三个部分”取代了关文的“四个部分”,其余的文字一字未动,都全部抄自关文。

关文写于1992年以前,其旅游网络结构的四个部分是:川西北旅游网络、川东旅游网络、川南旅游网络和川西南旅游网络。李书考虑到重庆在1997年划为直辖市,去掉了关文53页以重庆等为主要结点的川东旅游网络,共172个字(在这些文字中,谈到该网络的主要旅游目的地是大、小三峡和大足石刻,网络通道联结以水路为主)。这是李书改动关文去掉字数最多的一处,但在后面又冒出了“东依长江水道天然连接”武汉、上海(李书325页)、“利用大、小三峡为主体的川东旅游热线”(326页)与还应加强“重庆与武汉的协作和联系”(329页)的文字,表现出前后矛盾。

李书325页将关文55页的“以成都、重庆、昆明、贵阳、桂林、拉萨等为核心”的大西南旅游网络,改为“以成都、昆明、贵阳、桂林、拉萨等为核心”的大西南旅游网络。在这里去掉“重庆”是不妥当的,因为重庆是大西南旅游网络的核心之一,是大家公认的客观事实。这是种顾此失彼的现象。
李书162-165页对保继刚、戴凡撰写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进展》(以下简称保文)第一部分“BuIter, R. W. 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抄袭,就撕下了“引用”、“整理”的幌子,进行明目张胆的抄袭。

保文共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共分10个自然段,它们全部被抄进李书共72行1940字,占保文总字数(4000字)的48%。抄时稍有几处变动,其中变动最大的是第1自然段,即李书将“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性的概念最早于1963年由Christaller.W在研究欧洲的旅游发展时提出的,(豆号)”改为“1963年Christaller. W在研究欧洲的旅游发展时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性概念。(句号)”,接着李书又去掉了保文中——“1978年Stansfield, C.在研究美国大西洋城旅游发展时也提出了类似的概念。”——的一句话,最后,李书将“被学者们公认”改为“被旅游学术界公认”。

在第3自然段,李书将“旅游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未因旅游而有所变化”改为“其自然和社会环境均未因旅游而发生较大变化”。在第4自然段,李书将“本地居民开始为”、“范围已基本可以”、“逐渐形成,(逗号)”、“为适应旅游季节调整”、“迫使地方政府”和“改善旅游设施”分别改为“旅游地居民开始为”、“范围基本可以”、“逐渐形成。(句号)”、“为适应旅游季节而调整”、“促使地方政府”和“并改善旅游设施”。

在第5自然段,李书将“规模大而现代化的设施”改为“大规模的现代化设施”。在第6自然段,李书将“反感和不满意,(逗号)”和“界线分明”分别改为“反感和不满意。(句号)”和“界限分明”。在第7自然段,李书将“建立起了良好的形象但已不再时兴”改为“建立起了良好的形象”。第2自然段和最后的3个自然段都原封不动地照抄。

2.接二连三地抄此抄彼

李书接二连三的抄袭,表现在该书的某节或某段的绝大部分文字,接连抄自三篇他人的作品。李书165-171页的第五章第三节《旅游地开发规划的基本原则》,绝大部分的文字和全部图都抄自他人的作品。具体情况是:第三节的标题和本节的第1个自然段共3行,为李书的作者所写。本节全文共分四部分,其中第一(前半部分)、第三和第四部分,共有79行文字和4幅图,全部抄自刘振礼主编的《中国旅游地理》;在这三部分中,夹有李书作者所写的11行文字。第一部分的后半部分有20行抄自傅文伟撰写的《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其间夹有李书作者所写的3行文字。第二部分有28行抄自王清廉撰写的《突出特色是风景区规划的灵魂》,其间夹有李书作者所写的9行文字。综合上述,本节共153行文字和4幅图,其中抄自刘振礼、傅文伟、王清廉三位先生的作品共127行和4幅图,真正属于李书作者的文字仅仅只有26行。这样明目张胆的抄袭行为,在全国实为罕见。

李书336页有一自然段也采用了接二连三的抄袭手法。该段的大部分文字抄自龚晓宽、陈纲、陶汉军等先生的著作。

3.化整为零,以达抄来抄去的目的

李书在抄关文和保文时,所抄的部分都集中在一起,但在抄袭范业正、陶伟、刘锋所撰写的《国外旅游规划研究进展及主要思想方法》(以下简称范文)时,却把所抄的部分化整为零,分散于李书12-15页、46-47页和73-76页,抄来抄去,共抄170行4590字,占范文总字数(6500数)的70%。

李书抄袭时,对范文有的自然段原封不动,或者去掉某几个或一个自然段,再把前后的顺序调换一下。例如,范文的第二部分是:2.国外旅游规划的主要思想方法,其下分为2.1综合法、2.2系统规划法、2.3社区法、2.4门槛分析法和2.5可持续发展思想五个部分,李书73-76页调换或改为:四、旅游开发规划的其他思想方法,其下分为(一)社区法、(二)系统规划法、(三)门槛分析法、(四)可持续发展思想,去掉了综合法。

4.“缩写”抄袭法

李书48页有一自然段,即:“(1)旅游资源的美学观赏价值评价首先是对形式美的分析评价,包括景物的形象、结构、轮廓、线条、色彩、光效、音响、嗅味等基本要素,以及由此派生的空间组合、动态变化所产生的时空效应与外形格式。它们给人以感官、心理上的惬意和满足。这主要凭借感官进行。其次,分析评价风景美蕴藏的社会文化内涵。社会文化内涵是指具体物象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文明程度。这种程度越丰厚、越高,风景美的独特价值也就越大。第三,分析评价某些物体形象或意境的象征性,在深层次上分析、激发各种联想和意境的可能性”。这段文字抄自傅文伟编著的《旅游资源评估与开发》(以下简称傅书)。

李书抄袭时,从傅书33—38页的14个自然段中挑出3个自然段,将其中1个自然段全部照抄,再从另2个自然段中挑出某些句子稍作改动,最后进行压缩、拼凑堆砌,达到“缩写”抄袭的目的。

李书的上述文字中,“旅游资源……凭借感官进行”抄自傅书33页第5自然段的全部。抄傅书“首先是对形美的分析评价。这主要凭借感官进行。形式美包括……惬意和满足”时,在“首先”二字前加上了“旅游资源的美学观赏价值评价”13个字,再把“这主要凭借感官进行”9个字移到后面。

李书的“其次,……也就越大”抄自傅书37页4—6行,抄时未作任何改动。

李书的“第三,……可能性”抄自傅书38页1—9行,抄其中的“第三,……象征性”时,未作任何改动。但在其后面,将傅书的“这是一项最深层次的风景美的鉴赏和评价工作。”和“可能激发起来的各种联想和意境。”分别改为“在深层次上分析、”和“激发各种联想和意境的可能性”。

李书在其他地方抄袭傅书时,也运用了“缩写”抄袭法。李书抄袭卢云亭著的《现代旅游地理学》(以下简称卢书)和杨桂华、陶犁著的《旅游资源学》时,都运用了“缩写”抄袭法。

5.先将被抄作品肢解成零散的句子,再对它们进行拼凑组装

李书181-192页第五章第五节《案例研究》抄自爱德华·因斯克普、马克·科伦伯格著,国家旅游局人教司组织翻译的《旅游度假区的综合开发模式——世界六个旅游度假区开发实例研究》(以下简称爱书)时,将爱书的某一页或某几页肢解成零散的句子,再从中挑出几个句子组装成《案例研究》的自然段。这就是先肢解、后组装的肢解—组装抄袭法。《案例研究》有41个自然段和13个1、2级标题,约7700字,其中由李书作者写的有900字(由第2、9、10、24和31等5个自然段与第1、2、3、10、11、12和13等7个1、2级标题,以及其他部分改动时增加的字数而组成),其余的约6800字全部抄自爱书。在这6800字中有第3、4、5、6和7等5个自然段全段抄自爱书,其余的31个自然段采用了肢解—组装抄袭法。例如,《案例研究》的最后一个自然段(191~192页),即:“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蓝沙罗特的旅游规划项目(按:李书加上的三级标题)据旅游部分的官员所言,旅游业为蓝岛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按:抄自爱书115页7-8行,“分”字抄错了,应为“门”字),为该岛75%的劳动力提供了直接或间接就业机会(按:抄自105页9-10行)。蓝岛农业与旅游的关系是复杂的。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明显影响是劳动力从收入较低的农业部门流向旅游部门。(句号) [按:抄自110页3-4行,并将‘,’(逗号)改为‘。’(句号)] ”。

三、《旅游开发与规划》的硬伤众多

所谓硬伤,就是常识性的错误。李书抄袭时,用“大抄小改”来掩盖其抄袭行为,而出现多处硬伤。又由于李书作者水平的原因,对他人的硬伤照抄不改,造成以讹传讹。《旅游开发与规划》硬伤众多是该书抄袭的第三个特点,有的硬伤使人哭笑不得。这些硬伤与地理、历史、政治、语文、数学、植物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关,共有20多处。限于篇幅,仅举几例将它们分述如下。

1.与地理知识有关的硬伤  事例如下:   

(1)石书519页:“(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中”,李书92页改为“半岛突出于渤海”(按:渤海属内海,三面为陆;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角经庙岛群岛至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是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 ,半岛的最东端和半岛的南侧均属黄海海域)。

(2)李书196页:“边疆重镇(标题)……江苏的徐州更是兵家必争之地”(按:徐州是军事重镇,但它不在边疆)。

(3)李书107页的“本区(指新疆南疆)是维吾尔、哈萨克等 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抄自石书533页(按:我国哈萨克族分布的地区主要在伊犁河流域、天山牧场、赛里木湖畔、额尔齐斯河两岸,阿勒泰地区、天山东端的巴里坤湖畔,它们都在北疆或东疆  )。  

2.与历史知识有关的硬伤 事例如下:

(1)石书522页:“区内(指粤闽副区)革命遗迹众多,如广东花县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家乡有洪秀全故居”;李书95页改为“区内革命遗迹众多,……有洪秀全故居、孙中山故里”[按:孙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其故里不是花县]。

(2)李书95页:“还有大量广州起义、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时期的各类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如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抄自石书522页[按;革命纪念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是黄花岗之役72位英烈的墓葬。黄花岗之役是1911年4月孙中山领导推翻清政府的武装起义,属于近代史,但不属于现代史的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北伐战争(1926年7月-1927年7月)和广州起义(1927年12月)分别是中国***领导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1924~1927年7月)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1927年8月-1937年)的组成部分,前二者不能与后二者并列]。

3.与政治、数学、植物等学科知识有关的硬伤  事例如下:

(1)邓观利撰写的《旅游学》137页:“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发了《古迹、珍贵文化、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李书第4页想当然地改为“1950年国务院颁发了《古迹、珍贵文化、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按:将“中央人民政府”改为“国务院”是错误的。1954年9月15日至9月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按照宪法规定,自第一届人大第一次会议起,原政务院改名为国务院 。国务院的名称在1954年9月才出现,李书第4页称“1951年,国务院颁布了……;1953年,国务院提出了……”都是错误的,因为1951年和1953年还没有国务院这个名称)。

(2)石书535:祁连山地冰川“储水量约1320亿m3,每年出水量72.6亿m3”,李书111页改为“1320km3”和“72.6km3”(按:1亿m3≠1km3,而是1km3=10亿m3,作者对这一单位的换算搞不清楚。这个硬伤不仅是数学知识的错误,也是地理知识的错误。)

(3)卢书433页:“在落叶树中,刺槐、银杏、筱悬木等吸收能力强”,李书149页改为“落叶树、刺槐、银杏、筱悬木等吸收能力强”。[按:李书将“在”和“中”二字去掉,将“,”(逗号)改为“、”(顿号)是错误的。落叶树是对冬季落叶乔木的泛称,是一个集合名词,李书的作者不知落叶树为何物,把它视为与刺槐等并列的某一树种]。

此外,李书多处混杂地使用“万”与“n×10000”、“亿”与“108”和“千米”与“km”,违反我国《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李书88-113页编校的错误共计22个,差错率超过1‰;198-199页的统计数字一错再错。李书329页抄袭关文“甘南、陕南、川北旅游网络”图时,出现抄漏的错误;343-344页抄袭龚晓宽专著的“创意评级表”时,抄掉了相关内容,使该表在李书中成为无任何意义的空白表。同样都是“托马斯·库克第一次组织人们乘火车旅游”的一件事,李书12页说该事发生在1840年,277页又说是1841年,使发生的时间相互矛盾。以上无可争议的“硬伤”产生的根子在于李书作者的东抄西抄和大抄小改。

四、对《旅游开发与规划》抄袭的思考

抄袭剽窃是对他人劳动及其成果的非法占有,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等的违法行为;抄袭剽窃是尚德崇实、创新进取的腐蚀剂,它污染了诚信社会,破坏了精神文明建设。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重大方针,学术界的广大学人必须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高等学校是实施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高校管理层面对越来越烈的抄袭之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任务就越来越重。


在清华大学2002年制定的该校《教师科研道德守则》(初稿)中,第一条就是“不许剽窃,不许篡改,不许伪造科学论文和实验数据”。这是实实在在的、要求清华全校教师切实遵守的行为准则,不是泛化的、空喊的、装门面的“反对学术腐败,提倡学术道德”。近来,清华大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学术道德”运动,责令各在职教师必须自查“有无抄袭剽窃”等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对自查出的问题从轻发落,今后被人揭发出来的问题则从严惩处 。清华大学以积极态度对待抄袭剽窃等不良行为,给全国高校树立了榜样,使学人受到鼓舞。

几年前,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广州暨南大学为了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尊严,对“文抄公”的查处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来,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对3名教师剽窃他人成果进行查处,其中2人为副教授,评审教授职称时被一票否决,而取消了他们的职称评审资格;另一人为教授,被取消评委资格 。这是杨玉圣先生在《世界历史》(1992年第1期)上发表《一种极堪忧虑的学术现象——试评<移民与近代美国>》一文(该文披露了武汉某高校一教师的剽窃行为)以来,武汉地区高校对文抄公动真格的查处,而且是一次查处3人,这在全国也是空前的。它显示了该校管理层彻底破除“家丑不可外扬”的面子观念和怕“影响学校上台阶”的浮躁情绪,从大局出发,坚持原则,公正无私。与华中农业大学形成鲜明对照的个别高校,对“文抄公”的抄袭剽窃行为认为是“无关紧要”,对此视而不见,或者遮遮盖盖,甚至纵容庇护,照样给他(她)(们)“评奖”、或者“评为教授”。

人们对个别高校在“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尊严”中的种种消极态度毫无办法,往往出现“你有你的理,他有他的权”。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缺失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制约高校管理层,缺失监督管理机制监督高校管理层,这种缺失必然造成学术腐败的黑洞。因此,建立全国性的、专门的、公正的、权威性的科学道德监督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它的职责是接受违反学术道德的举报,对其调查、公布和处置,使查处学术腐败规范化、制度化。在美国、日本就有这类机构,我国有人也曾提出这一建议。  

所谓“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就是要与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脱钩,要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那样,对物质产品质量技术的监督不受物资产品生产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干扰,以保障其职责的履行。所谓“公正的监督管理机构”,首先要自己腰杆子硬,始终自觉地DIZHI弄虚作假、裙带关系、贪污贿赂等顽弊,对学术腐败举报的接受、调查、公布和处置,要始终顶得住来自各方面的说情或压力。只有建立全国性的、专门的、公正的、权威性的科学道德监督机构,才能有效地遏制越来越烈的抄袭剽窃等不良之风,才能逐步清除学术腐败,净化学术空气,使我国科教事业的发展走上健康的道路。

(本文注释略)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4年1月12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11:1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