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南民歌《茉莉花》真是五台山佛乐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14 17:3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则报道,称家喻户晓的江南民歌《茉莉花》源于山西五台山佛教音乐[1] 。 看完报道,哑然失笑,没想到在如此重视科学性进行学术研究的今天,还会出现这样的“研究成果”。
  
报道称,经中国音乐界多位专家论证认为:风靡大江南北的著名江南民歌《茉莉花》曲调起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刻意挖掘民歌艺术宝库、致力追踪民歌发展溯源的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西部频道《魅力十二》的编导在偶然欣赏五台山佛教音乐时,发现五台山藏传佛教音乐中的《八段锦》曲调酷似江南民歌《茉莉花》曲调。一支江南民歌究竟与五台山的佛教音乐有何内在联系?中国音乐界知名编导木日根、资深主编曹建标、著名民歌研究专家何小兵等和其他有关专家围绕这一课题开始追寻。历经多时研究探讨和实地观摩演奏,专家们认为:《茉莉花》曲调的主题是颂扬茉莉花的。茉莉花原产于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时,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答摩(释迦牟尼)创立的。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连。史料记载:中国五台山的佛教为东汉永平十一年由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传入。从此域外的茉莉花也传入了五台山。由于茉莉花为白色代表圣洁,且香味浓厚,许多佛香即是用此花作为制香香料,于是十分受僧人们的偏爱,故谱写佛乐的僧人便谱写了以茉莉花为原型的《八段锦》佛乐,以示对茉莉花的赞颂。僧人们四处云游,此曲调便传至江南,并很快以曲调清逸、流畅动听,脍炙人口而得到江南民众的喜欢。之后又经人加工,渐渐便成为风靡中国大江南北的江南民歌。近日,在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魅力十二》五台山研讨会上,来自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广播学院的三十多名专家、教授、编导在进行认真研讨后,又亲临菩萨顶、殊像寺等寺院观听僧人演奏《八段锦》等佛教音乐后认为,著名江南民歌《茉莉花》就是在《八段锦》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仅从以上文字所述,就可看出多处疑点:

其一,既然茉莉花在佛教有如此特别的含义,为什么五台山这首佛乐不直接以具有佛性的《茉莉花》为名,反而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八段锦》这一俗曲曲名作名?而且,偏爱茉莉花的僧人不以《茉莉花》来赞颂茉莉花,却莫名其妙地“谱写《八段锦》”,“以示对茉莉花的赞颂”,不奇怪吗?

其二,这首佛乐为何跳越式地从山西跨越数省单传江南?从北至南的流传过程中,为何没在江南之外的其它地方生根,莫非《茉莉花》于江南之外“水土不服”?  

其三,众所周知,《茉莉花》曲调是典型的江南民间音乐风格,具当地民间音乐的共性,但《茉莉花》曲调在五台山佛教音乐中并不具共性和代表性。一个具共性特征的地方性民歌《茉莉花》,源自于异地具特殊性的《八段锦》,逻辑上说得通吗?笔者所知,在湖北武当山的道教宫观,有一首称作《雪花飘》的道曲,是民歌《茉莉花》的翻版,难道也源自五台山佛乐?

因为上述疑点,令笔者对这一结论以及对下这一结论的三十几位专家的专业修养和能力产生怀疑。
简直不能相信,专家们居然连常识性的传统民间音乐的知识都没有,竟然说《八段锦》是五台山僧人以茉莉花为原型而谱写的佛乐,照此说来,现在全国民间流传的《八段锦》,岂不是一下子都变成五台山佛乐了,真乃天大的笑话!更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这居然是专家们“进行认真研究后”的结论。那么笔者要问专家们:既然《茉莉花》自印度随佛教传入中国,专家们能否听得出《茉莉花》半点儿的印度音乐风格?作为学术性研究,专家们是否应该去印度做最起码的考察研究?要知道,那里可是专家们为《茉莉花》正本清源而要找的真正的“源”哪!  

其实,佛乐与俗乐历来互有交往,对于两者的源与流问题,学术界也做过相关研究,对于这类学术问题,学者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实属正常而且应该提倡。问题在于,从事这项研究的专家们并未采取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这项工作,仅凭音乐表象特征之比较,据常识性的佛教传入史,加上浪漫的想象,便简单地作此结论,实在草率、儿戏,非严谨学者之所为,其中连常识性的问题都犯错,更是有辱专家这一称号。


《茉莉花》不仅传遍大江南北,而且还感动音乐大师被用于西洋歌剧(图兰朵)。正因为如此,五台山佛乐《八段锦》源自或受影响于江南民歌《茉莉花》,实在是没有什么奇怪的,但反过来说有广泛影响的《茉莉花》源自佛乐,社会效应就完全不同了。不知专家们是否着眼于可能会出现的“名歌”效应才下此结论,否则,这一结论的漏洞和错误怎样解释?

当然,假如这一结论,只是操作这次活动的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魅力12》的一个噱头,用来炒作的话,那么,笔者只能说这是一个无聊而且无知的炒作。希望国家级的中央电视台,不要闹这种“国家玩笑”。

注:笔者上述言论是针对有关专家、教授而发表的,部分词语可能因此而间接对五台山僧众有不恭敬之处,祈请原谅。
[1]  见〈专家称江南民歌《茉莉花》源于五台山佛教音乐〉,载搜狐网2003年8月3日文教新闻。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首发 2003年8月7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9 03:20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