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围绕“《公益时报》主编陈杰人先生因为在该报2006年2月7日发表批评“中国政府网”英文版有关教育方面存在的大量错误的深度报道文章——《高校教师“炮轰”中国政府网英文版》(记者:程芬)而被撤职”的怪事,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1]
这里涉及我们的政府部门和官员,如何对待来自老百姓的批评?如何以实际行动来“保持先进性”?如何保持中国政府和政府官员的良好形象?我们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形象?政府部门和官员如何对待新闻媒体的合法批评权利?中国政府网是否就等于中国政府?政府网英文版的某些错误能否公开批评,公开批评是否就是损害了中国政府的形象?有错该不该揪?可以不可以公开地“揪”?如此等等。
在明白人看来,在真正维护国家利益的人看来,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一篇普通的学术批评报道竟引发了如此多的咄咄怪事,岂不令人深思?如果这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尚未进行“保先”,倒是希望他们自己认真解决好如何维护“形象”这个重要问题。政府官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是不该随便乱用的。希望督导组也切实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如果这些部门已经“保先”了,更希望来个回头看,把它作为一个典型事件来好好解剖一番,不要让“保先”走过场。
这件事使我联想到六年前发生在围绕批评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中的事实错误引发的怪事。笔者以事实为依据,正常批评人教社历史教材中的错误,却引来了一连串怪事的发生,包括人教社组织利益相关的某些知名专家学者开会对笔者无端围攻、封杀笔者说明事实真相的反批评文章,甚至由教育部某些负责官员出面打电话(也是绝不留电话记录的)指使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和校长下令不准该校主管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刊发笔者的反批评文章[2],勒令销毁该期杂志版面,甚至威胁要行政处分该杂志的执行主编任鹏杰先生。此外,还十分恶劣地搪塞全国政协会议上中国农工民主党要求查处人教版中学历史教材中严重错误的提案,人教社居然代教育部起草答复,称教育部领导下的人教社的教材怎么会有错误呢?据说这些作为是在维护“形象”的花环下冠冕堂皇地进行的。今天事实真相早已大白。如果这种“形象工程”不被打破,哪里会有今天历史教材改革的新起步和新发展?
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需要认真对待来自群众和媒体的问责。我们需要一有个主动欢迎批评、勇于自我批评、为媒体创造宽松的批评环境的形象,尤其需要一个不打棍子、不揪辫子、不扣帽子、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言论环境。
注:
[1]杨玉圣:究竟是谁“严重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形象”?——评《公益时报》主编陈杰人因发表批评“中国政府网”英文版错误的报道而被撤职事件,学术批评网 2006年2月11日;陈杰人:无聊的游戏 卑劣的伎俩——就本人被解除《公益时报》主编职务并遭总编辑刘佑平恶意中伤事件告天下书,学术批评网2006年2月10日;程 芬:中国政府网英文版英文表达有问题,学术批评网2006年2月10日。
[2]黄安年:学术批评与非学术因素——质疑人民教育出版社“10?26会诊”,《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3、4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第1、6期。
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转发 2006年2月14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