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企稳向好 对货币政策的浮躁从何而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27 15:49: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什么中国经济刚开始出现“企稳向好”的势头,一些人就开始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惴惴不安呢?6个月7.37万亿元贷款规模为什么要看成洪水猛兽呢?      
    据证券日报 近期,有关是否要“微调”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议论不断出现。而此前的6月27日至28日,温Jiabao总理刚刚在考察山东时表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理由是“总体形势企稳向好,但基础还不牢固”。

    为什么中国经济刚开始出现“企稳向好”的势头,一些人就开始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惴惴不安呢?6个月7.37万亿元贷款规模是否真的有可能成为洪水猛兽呢?
    正所谓“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如此举措有利于提振经济复苏信心,为扩内需、保增长添柴加薪。尽管今年上半年新增信贷高达7.37万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一年的信贷投放总量,但基本上符合国家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微观主体融资需求增加的渴求。
    尽管经济出现诸多的积极信号,但总体上仍处于“回暖阶段”,还没有进入“稳定复苏阶段”,谈“上升”为时过早。在这样的时刻,轻言调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缺乏现时理由,也可能会贻患将来。
  微调“中间目标”
    不等于调整货币政策
    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的动作被描述为“货币政策适时适度微调”。这是一种误解。
    言犹在耳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9年第二季度例会精神“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不是一种违心表述。“保增长需要多放款,对贷款规模没有限额。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将是一场持久战和拉锯战”。监管层此前的表态依然适用于下半年的信贷投放。
    近期,多位银行界人士表示,今年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已经没有额度控制的说法。
    那么,如何理解“央行7月7日开展的28天期和91天期正回购利率分别上涨5个基点”呢?如何理解“7月9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发行1000亿元央行票据( 其中包括于去年12月初暂停发行的一年央行票据,发行量为500亿元),创去年10月以来单次公开市场操作最高发行纪录”呢?这不是收紧信号又是什么?
    此外,如何理解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股票二级市场只能参与一级市场申购呢?这不是给股Shi泼冷水又是什么呢?
    有专家分析,一年央票出现势必对资金面构成紧缩效应。但是,一年央票出现并不意味着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变调,因为其本身是公开市场的常规操作工具。自2003年面市以来,在长达5年时间里,基本未缺席过公开市场操作,只是在去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特殊背景下暂时退出。
    包括发行央票、开展正回购等,主要是为了干预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利率、货币供给量、贷款总额等三项,被广泛运用于货币政策的操作中,叫做“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为了使货币政策最终作用于经济活动,必须选取一定的中间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直接调节目的,同时还可将这些中间变量作为反映货币政策操作效果的指示器。目前,各国提出的较有影响的中间目标有利率、货币供给量、贷款总额、货币基数、股票价格等,但是,能够被普遍认可的只有利率、货币供给量、贷款总额等三项。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银监会关于银行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股票二级市场只能参与一级市场申购的规定,也有干预股票二级市场价格的用意。
    不过,对中间目标的调节是为了保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弹性,是常规操作,没有根本上改变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意图。
    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能单纯孤立地理解为不停的放贷款,而是要通过前述中间目标来实现。所以,采取一些政策手段操作是十分自然的,据此炒作货币政策微调缺乏理论和政策依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3 07:2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