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663|回复: 26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国际关系专业课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13 21:0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际关系专业课资料


  国关史部分
缓和时期的东西方关系
一.缓和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70年代,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西方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缓和代替了“冷战”。
缓和时期东西方关系的基本特点是:政治气氛比较和缓,东西方各国领导人特别是美苏首脑频繁接触,达成许多协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经济关系普遍得到发展,贸易往来有了很大增长,签订了各种长期贸易协定和科技合作协定,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合作形式;军事方面举行了一系列军备控制谈判,美苏之间达成了限制战略核武器协定。
缓和局面之所以出现,首先是由于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和美苏实力对比的变化。侵越战争的失败使美国遭到伤筋动骨的削弱。尽管美国在越南战争中耗资3000多亿美元,伤亡几十万官兵,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一切武器,但得到的结果却是侵越战争从失败走向更大的失败。这从根本上削弱了美国来一维持侵略战争的基础。从1967年起美国全国的反战运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连美国统治阶层也不能不承认侵越战争的失败。由于巨额军费开支,美国的经济日趋恶化,财政赤字扶摇直上,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国际收支逆差越来越大,美国国际金融霸主的地位也被彻底动摇。相反,苏联则利用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之机,加紧发展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经济上,美苏两国的差距大大缩短。军事上,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全力发展军事实力,全面扩展军备,实力增长很快。
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实力已赶上(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美国。苏联还利用美国陷入越战之机加紧在世界各地渗透,美苏战略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东西方缓和的基础。
其次,西欧、日本崛起,它们已不再是美国俯首帖耳的小伙伴,而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戴高乐首先向“美国治下的和平”发起了挑战。联邦德国也提出了“新东方政策”。西欧在许多问题上为维护自身利益而不愿屈从美国,它们或批评美国的越南和中东政策,或微波美国意愿与苏联、东欧打交道。日本则在经济上同美国发生激烈的摩擦。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动摇了。
再次,第三世界的兴起。它们加强团结,联合行动,坚持反帝反霸斗争,使美国顾此失彼,陷于被动挨打的困境。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国际政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总之,到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经过激烈的分化组合,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东西方国家都在战略上和政策上作了新的调整。
尼克松上台后,提出了五大力量中心论,指出对抗的时代已经过去,谈判的时代已经来临。美国对其全球战略部署作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把以前的扩张战略转为收缩战略,将战略攻势变为战略守势,从亚洲收缩,从越南脱身。尼克松主义外交战略的主要特点是推行均势政策,而“实力”加“谈判”是维持均势,特别是美苏均势的主要手段。
同样,勃列日涅夫也把“缓和战略”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长期战略方针”。他在苏共24大上提出了以缓和为中心的六点和平纲领。这样,东西方关系逐渐走上了缓和的道路。而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则揭开了东西方缓和的序幕。
二、美苏关系的缓和
美苏关系的缓和是东西方缓和的重要体现。这种上,双方首脑进行了平凡的互访和接触,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军事上,双方签订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核武器协定;两国经济关系也得到较大发展,签订了许多经济技术协定。
三、欧安会和中欧裁军谈判
早在1954年,苏联就提出召开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但遭到西方国家的拒绝。到60年代末,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又一再提出召开欧安会的建议。西欧国家对苏联的建议做出了积极的响应。美国起初反对召开欧安会,但在欧洲出现要求改善东西欧关系的强大潮流面前被迫改变态度,以免被置于全欧会议之外。从1973年7月至1975年8月,欧安会分三个阶段举行。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通过了赫尔辛基最后文件。文件包括10项原则、7项条款和3项有关后续措施的规定。最后文件主要反映了东西方在苏联一贯坚持的欧洲各国边界“不可侵犯性”和西方历来鼓吹的“尊重人权”、“人员和文化交流”两个问题上的斗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21:03:03 | 只看该作者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3#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21:03:13 | 只看该作者
振兴西欧国家的经济,加强其在世界的地位。
(2)处于地缘的原因和历史的宿怨,FaGuo对德国的戒备和恐惧之心比其他欧洲大国敏感的多。它唯恐德国东山再起,重新称霸欧洲,同时又想利用德国资源,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
(3)处于对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共同恐惧,且美国也想利用西欧联合武装联盟德国来增强对苏联的防御力量,德国也想乘机和解解除枷锁,恢复大国地位。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战后初期法德慢慢走向和解。
(4)法德和解,促使西欧国家走向联合。欧洲钢铁联营、欧洲共同体、欧盟的延续,终于使西欧成为以法德为主体的“以一个声音说话”的世界一极。但同时也考虑到法德和解,使重新武装德国成为可能。重新武装后的德国加入北约诞生了一个以美国为盟主,以联邦德国为支柱的西方军事集团。这一事件加剧了东西方的对立,催生了与之对立的华约,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的法英德关系及对国家关系的影响?
答:(1)战后的欧洲各国面对美苏两超的控制和威胁,认为唯有联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做到独立自强。5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西欧走向联合,而法英德关系就是围绕这一事件而展开。
(2)历史的教训使FaGuo认识到德国是长期仇敌,同时也是欧洲地区最主要的威胁。为使德国不再与法敌对,最好的办法则是在经济上同它联合起来,控制德国的工业不再向战争方向发展。而且法的合作还能使FaGuo在欧洲处于“领导者”的角色。西德的想法则是政治上作为战败国,要改变处境,最好的办法是同FaGuo联合,取得FaGuo在政治上的谅解;从经济利益着眼,走联合的道路也对它最为有利。于是FaGuo提出“舒曼计划”,1951年4月,两国又同其他国家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而英国对煤钢联营的态度则犹豫不决,既不参加也不反对。
(3)但在欧洲的联合过程中英法德的想法则是各有动机的。丘吉尔想利用“三环外交”的第三环即联合起来的欧洲,由英国充当盟主,戴高乐则毫不示弱:联合起来的欧洲,法充当领导当仁不让,而阿登纳则一心指望通过联合的欧洲恢复德国的平等地位逐步壮大自己,以求最终实现德国的统一。
(4)在筹建欧洲煤钢联营的同时,美又策划武装联邦德国,这自然得到FaGuo的强烈反对,但德国认为对其“结束盟国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有利。法觉得武装德国对其极为不利,但又无法抗拒美国的压力,只好提出一个折衷方案――普利文计划,提议组成“欧洲军”。由于受到美国的压力普利文计划作了不少修改,又使FaGuo忧虑重重最后终于被国民会议否决。而美国的目的就是通过重建德国来加强对西欧的安全保证,防止德国再度落入军国主义控制或者倒向苏联。最终使德国得到重新武装并成为北约的主导力量,西德加入北约促使另一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从此,西欧进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状态。
(5)英国虽然极力支持西欧联合运动认为它可利用这一组织作为其反苏堡垒及处理与美国关系的后盾,保持其世界大国地位,但又认为英国若成为其一员则与其世界大国地位不相称。英国看出舒曼计划所具有的超国家性质以及对欧洲一体化的深刻政治意义,认为它与自己非一体化的主张格格不入,再加上它认为加入舒曼计划无助于英国经济利益,会影响英国与美国、英联邦的关系的考虑,故英国表示了坚决拒绝参加的态度。

欧洲一体化的起源及影响?
答:(1)西欧一体化是战后西欧国家的一种联合形式,是为了通过经济、政治、防务和外交等方面的合作来建立超国家的共同体。
(2)原因分析:西欧原来就是资本主义的发达地区,各国的经济基础和水平相近,资本主义的统一市场使各国间早有密切的经济联系。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各国联合起来,共享资源和市场互通有无而在地缘上各国的疆界相连,客观条件具备建立经济区域一体化。
战后西欧面对美苏两超的控制和威胁,迫切要求得到自身的独立和发展,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自强。因此,走联合之路成为各国共同的愿望和需要。
(3)促使西欧首先由FaGuo提出然后得到联邦德国的积极响应。历史的教训使FaGuo认识到德国是长期仇敌,同时也是欧洲地区最主要的威胁。为使德国不再与法敌对,最好的办法则是在经济上同它联合起来,
4#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21:03:22 | 只看该作者
控制德国的工业不再向战争方向发展。而且法的合作还能使FaGuo在欧洲处于“领导者”的角色。西德的想法则是政治上作为战败国,要改变处境,最好的办法是同FaGuo联合,取得FaGuo在政治上的谅解;从经济利益着眼,走联合的道路也对它最为有利。但在欧洲的联合过程中英法德的想法则是各有动机的。西欧联合运动初期得到英国的有力推动,因为丘吉尔想利用“三环外交”的第三环即联合起来的欧洲,由英国充当盟主,作为其反苏及处理与美关系的盾牌,以利于保持其日趋衰弱的世界大国地位。戴高乐则毫不示弱:联合起来的欧洲,法充当领导当仁不让,而阿登纳则一心指望通过联合的欧洲恢复德国的平等地位逐步壮大自己,以求最终实现德国的统一。而美国则极力主张并大力促进欧洲联合,因为这样便利于它把西欧作为一支力量同苏联对抗,也更有利于它控制西欧特别是遏制德国的军事法西斯再起的“双重遏制”。
(4)欧洲一体化包括经济一体化、防务一体化和外交一体化。苏满计划和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促进了联营各国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法德和解,加深了他们的经济和政治联系,为欧洲经济共同体乃至政治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评述欧洲一体化
答:(1)1951年4月,法、德、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并与1952年正式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宣告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2)欧共体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A、建立关税同盟。1957年《罗马条约》规定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建立关税同盟和实现农业一体化。1961年底,成员国间贸易限额全部取消,1968年完全取消对内关税和对外统一关税建立了关税同盟,促进成员国之间贸易的迅速扩大,并保护各成员国的利益。
B、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即在共同体内部实行对农产品的保证价格,对农业生产者提供鼓励出口的各种补贴,并保证收购过剩农产品。这些政策大大促进了共同体农业的发展。
C、建立共同体的货币体系。1978年12月,建立欧洲体系,并创建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和欧洲货币基金。1986年底,又决定逐步取消内部的外汇管制,实行资本自由流动。
D、建立科技共同体。1985年“尤里卡计划”,促进了一体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E、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1987年生效的《罗马条约》修正协议《单一欧洲法令》,宗旨是建设欧共体统一大市场。它使共同体内的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实现自由流动的“四大自由”成为可能。
F、欧共体成员的扩大。
(3)欧洲的政治、防务一体化。
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道路是为了实现自立自强,不再受超级大国的控制和欺负,并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之地。他们搞欧洲共同体,最终目标不仅是要建立经济集团更要建立由强大经济实力作后盾的政治及权;甚至是一个政治实体。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走向政治一体化,而经济一体化又需要政治一体化的措施予以保证。共同市场建成后共同体国家不仅提出了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计划,而且迫切希望加快政治联合的步伐。
外交协调:1973年,“哥本哈根报告”,促使了“欧洲政治合作”制度的建立。此后,欧共体9国又提出应力争在国际事务中“用同一个声音说话”,以体现“欧洲原则”。
1973年10月爆发的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促使“用同一个声音说话”首先在中东得以体现。其次是对苏东推行“防务+缓和”的政策,基本上维持了欧洲的安宁,增强了欧洲独立自主一体化,并对东欧和苏联的和平演变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防务联合:70年代末,美苏在欧洲地区的新一轮核对抗,西欧成了他们对抗的“核人质”。使西欧国家深切地感到,没有自身的防务能力,独立自主就是一句空话。为此,FaGuo率先采取主动行动,得到联德的积极支持,两国决定加强军事合作,推动西欧防务联合。
西欧防务联合的主要进展有:
A 法德在防务领域的合作明显加强。1988年1月成立“防务理事会”,“法德混合旅”。
5#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21:03:32 | 只看该作者
B 在法德携手推动下,西欧联盟得到恢复和改造。它逐步取消了对德国的歧视条款,成为西欧国家专门讨论防务问题的论坛。
C 军工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是西欧防务联合自战后以来进展最快的时期。但总的来看,还处于较低的起步阶段,远未达到实施共同防务的程度。西欧国家争取的现实目标是通过他们之间各种形式的防务合作,加强北约作之中的“欧洲支柱”。

克什米尔争端起源
印度与巴基斯坦本来同属一个国家。1947年英国结束对南亚地区的殖民统治,公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根据这一方案,克什米尔可以自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的穆斯林要求加入巴基斯坦,而统治克什米尔的印度教王公则主张加入印度,印巴争端由此而起。经过联合国的调解,双方在1949年初实现停火,7月在卡拉奇签署协议,划定了停火线。印度控制克什米尔3/5的地区和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克什米尔2/5的地区和1/4的人口。
但印巴双方都视整个克什米尔是自己的领土。在54年的漫漫岁月里,克什米尔的归属争端一直是在南亚地区建立持久和平与稳定的绊脚石,也是印巴3次大规模战争的导火索,是印巴不和的主要原因。巴方当局希望,根据联合国决议,由克什米尔当地民众投票决定其归属。但印度拒绝了这一提议,宣称克什米尔是印度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尽管双方努力为会谈营造气氛,但在印控和巴控克什米尔边界停火线地区的枪声仍给会谈蒙上了阴影。

13、联合国: 二战后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成立经过:1942年1月1日,中、苏、美、英等26个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继续对德、日、意等轴心国协同作战。“联合国”一词,是在1941年12月起草宣言过程中,由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美国认为,只有建立一个以几大国组成的国际安全机构为核心的单一的普遍性国际组织,才能维持战后世界秩序和国际和平。1943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四国在莫斯科发表《普遍安全宣言》,提出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1944年8~10月,苏、英、美三国代表和中、英、美三国代表先后在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谈,讨论和拟订组织联合国的建议。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波兰因故未参加)的282名代表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6日,51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波兰事后补签)。宪章规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定实质性问题时采取“大国一致”规则,即中、法、苏、英、美 5个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同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51个宪章签字国为创始会员国。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但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直到1971年10月才得到恢复。宗旨和原则:《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作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促成社会进步和在更大自由中的更好的生活水平。联合国遵循下述原则:“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应该忠实履行它们依宪章规定所承担的义务”、“各会员国应该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它们的国际争端”、“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采取的一切行动应给予一切援助”、“宪章任何规定均未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项”。机构及其作用:主要机构有 6个:①大会:联合国主要的审议机构,由全体会员国组成。宪章规定,大会有权讨论宪章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托管、法律等问题,并向会员国或安全理事会提出建议。②安全理事会:负有维护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的机构。在联合国各机构中,只有安理会有权作出根据宪章规定各会员国必须执行的决定。安理会由中、法、苏、英、美 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在实质性问题上拥有“否决权”。③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在大会权力之下负责协调联合国和各专门机构的工作,研究国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事项,并就这些问题向大会、各会员国和专门机构提出建议。④托管理事会:负责监督托管领土的管理,以促进托管领土的自治或向独立方向逐渐发展。⑤国际法院:联合国的主要司法机构。⑥秘书处:任务是为联合国其他机构服务,并执行这些机构制定的计划和政策。秘书处的首脑是秘书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的推荐任命。联合国其他机构有: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
6#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21:03:41 | 只看该作者
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同联合国建立关系的机构有: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万国邮政联盟,国际电信联盟,世界气象组织,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这些机构在促进世界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的发展和保护妇女儿童、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总部: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欧洲办事处设在瑞士日内瓦。大会、安全理事会和其他机构的会议,通常都在总部举行。

14、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接任总统以后,美国正处在扩张势头上。杜鲁门政府采取了对苏“强硬”政策,大造苏联“扩张”的舆论,制造国际紧张气氛,并制订了以欧洲为重点的遏制战略。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咨文,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引子,提出了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他宣告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必须而且能够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以确保美国的安全和繁荣。杜鲁门这番关于外交政策基本原则的讲话很快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成为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公开破裂、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重要标志。

15、富尔敦演说: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富尔敦市发表的题为《和平砥柱》的著名**演说,提出“铁幕一词”。“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富尔敦演说公开而明确地发出了冷战的信号,表明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把苏联看成是最大的威胁,表明美苏对抗的局势已不可避免。

16、马歇尔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通过联合国救济总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给英国的特殊贷款,向西欧提供了90亿美元的援助。但到了1947年春,欧洲各主要国家的经济仍未能走出恶性循环,加上1946―1947年冬普遍的特大自然灾害。人民极度困苦,罢工频繁,社会动荡。美国害怕强大的FaGuo、意大利共产党会在这种情况下得势;同时,欧洲国家的巨额赤字使它们无力购买美国货物。于是美国感到自己的利益已经同西欧的复兴联系在一起了。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说,提出欧洲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已极为恶化,急需帮助,如无实质性的外援,任其发展,必然引起社会动乱。这种情况对美国经济必将带来严重后果。因此,美国就应该尽其可能帮助欧洲恢复正常和健康的经济。同杜鲁门的讲话不同的是,马歇尔在讲话中有意不强调**,只是含沙射影地说:“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在马歇尔的演说中强调的有以下三点:(1)其宗旨不是反对任何国家,而是反对贫困、饥饿和混乱,促使欧洲出现一种政治和社会条件,以使“自由体制”得以继续存在。(2)欧洲的复兴是欧洲人的事,倡议和计划必须来自欧洲,然后美国再根据需要给予帮助;(3)美援不能零散地分配给个别国家,而是要求至少一部分欧洲国家,联合提出一个总的计划,作为美国考虑援助的基础。在此之后,经过几个月的酝酿,到1948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经济合作法”,第一年拨款40亿美元援助欧洲,到1952年这项计划结束时,美国共援助欧洲130多亿美元。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计划。它的作用是:a.对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输血•的作用;b. 加强了对西欧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17、北约:西方主要国家组成的军事集团。1949年4月4日,英美等12国签署北大西洋公约组织,8月24日,该组织正式成立。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研制统一战线和行动计划,并就重大问题交换意见协调立场。组织机构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及其常设小组和五个地区性军事计划小组等等,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北约的建立是美国有了向西欧扩张和遏制苏联的工具,标志着美国全球
7#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21:03:51 | 只看该作者
23、第一次柏林危机: 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德国,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6月30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进展,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经过谈判双方在解决了“柏林危机”但是,大柏林的***却成为现实。

24、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1949年9-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巴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 6 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1959年3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 6 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

25、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二战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合作,对付帝国主义遏制政策的一个经济组织。1949年1月在莫斯科成立。成员国最初为苏、罗、保、匈、波、捷 6 国。后来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也加入。1962年6月,经互会修改了章程,非欧洲国家也可以加入。蒙古、古巴、越南先后加入。经互会的主要任务是交流经济管理经验,互相提供经济和技术援助。但由于苏联对经互会的控制和其他经济政治原因,经互会内部矛盾不断增加。随着 80年代末苏联、东欧的剧变,1991年6月28日,成员国在布达佩斯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议,签署解散议定书,至此,在法律上宣布经互会解体。

26、《旧金山对日和约》:1951年9月8日美、英、法等国与日本签订的片面和约。因和约在美国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签订,故名。在和约上签字的国家只有美、英、法等48国。和约除前言外,包括和平、领土、安全、政治及经济条款、要求及财产、争议之解决、最后条款等。1952年4月28日生效。主要内容有:日本与各盟国之间的战争状态自条约生效时起即告终止 ;各盟国承认日本是一个主权国家,日本对领土与领海拥有完全的主权;日本承认朝鲜独立;日本放弃对台湾及澎湖列岛的一切权利和要求;将琉球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等置于联合国托管之下而以美国为唯一管理当局 ;日本有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 ,“可自愿加入集体安全协定”,盟国可同日本缔结双边协定,在日本驻军;放弃对日本的赔偿要求 。同一天美日两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中国政府于1951年9月18日和1952年5月5日两次发表声明,拒绝承认这个片面和约

27、《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本和美国签订的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9月8日签署。条约规定美国有权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驻扎陆海空军,根据日本政府的请求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发生的暴动和骚*。1952年2月28日,日美两国根据《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又在东京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详细规定了驻日美军的地位及特权,如日本向美军提供基地和设施,承认美国使用、管理和保卫这些基地及设施的权利;美国军人及其家属犯罪,日本无审判权;日本每年向美国支付1.55亿美元的防卫经费等。1952年4月28日《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同时生效。1960年1月19日,被《新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所代替。与旧条约相比,增加了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合作,以及在日本行政管辖下的领域内日美任何一方受到攻击时将采取共同行动,行使武力时两国事前协商等内容;删除了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

28、艾森豪威尔主义: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对中东的政策纲领。美国为填补英国、FaGuo因侵略埃及战争失败撤出中东,从而造成这一战略要地形成的“力量真空”,于1957年1月5日由美国总统.艾森
8#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21:04:02 | 只看该作者
豪威尔向国会提出了由杜勒斯所拟定的关于对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其主要内容是:对中东国家实行“经济合作”和军事援助计划;授权总统在他认为必要时使用武力来“保护”任何请求军事援助的国家,以维护它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防止“共产主义侵略”;两年内额外拨款4亿美元,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并可随时使用美国武装部队。以后,这个中东政策纲领也被用于中东以外地区。

29、毛**建国前夕提出的三大方针 :毛**在 1949年春、夏之间,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另起炉灶”就是说,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说,帝国主义总是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对于帝国主义同中国建交的问题,“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中国要在同他们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一边倒”就是说,当时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下,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新中国完全依赖于苏联的。(意义)这三大方针有效地防止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武装干涉,回答了新中国建立之初如何制定自己的外交方针,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和如何对待社会主义国家等问题,为新中国外交关系规定了方向与原则,为迎接 50年代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30、毛**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1974年2月,毛**在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第一次提出该思想,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上详细阐述了这一战略思想。主要内容:美苏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这个战略思想同以前提出的”中间地带”观点在具体的敌我友组成的某些内容上虽然不同,但是所使用和根据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三个世界的划分,为当时的国际统一战线提供了战略依据。它从中国是第三世界观点出发,我们必然加强同第三世界团结,争取第二世界,联合反对第一世界的控制,在反对第一世界霸权的时候,要集中力量反对更加危险的苏联的扩张。

3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不但是联合国的创始国,而且是 5 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尽管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外长致电联合国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应该取消国民党政府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的一切权力,并派张闻天为出席联合国的首席代表,在联合国内还有苏联等国提出应该由新中国的代表代替蒋介石集团代表在联合国的席位,但由于美国政府操纵联合国的表决机器,直到 1971年10月25日,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才得到正式恢复。美国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的策略,可以分为 5 个阶段:①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前,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中国为所谓”侵略国”,以阻止中国恢复合法席位;②从 1954 到 1960年,则以”时机不宜”为理由,阻止将此列为议程。③从 1961年起,又以所谓”重要问题”需要三分之二的多数始可通过为借口。④ 1970年起,提出了所谓”双重代表提案”⑤在 1971年美日两国提出”两个中国”都具有联合国会员资格,但安理会席位属于北京的主张,但遭到了失败。中国以乔冠华为首的代表团于1971年11月25日正式出席了联合国全体会议。
32、中美上海联合公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中国访问。2月28日中美双方签订了《联合公报》。双方声明:①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②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③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 ―― 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④任何一方不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和谅解。台湾问题:中国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必须从台湾撤走,中国反对”两个中国”。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9#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21:04:08 | 只看该作者
3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论渊源)①列宁的”和平共处”理论②斯大林关于“三大矛盾”学说③近代中国思想家所追求的”平等”。( 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 1 、新中国建立后,外交政策的过渡性,有两个转变:①中国***由革命政党向执政党的转变②**领导人由革命运动领导人向国家领导人的转变。2 、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3 、中国领导人对中国外交的重新思考和调整。表现在:①重新调整对两大阵营理论的认识。②对国家外交政策认识的深化,把国家作为外交的对象。(提出的过程)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作为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得到印度的赞同,并写入 1954年4月29日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同年6月28日和 29日,在中印和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都确认了五项原则(把”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准则。1955年4月在印尼召开的万隆会议(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通过的和平相处十项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意义)1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阶段性界碑,是由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对外关系转变的关键性步骤。2 、从中国外交的发展全局来看,在当时对中国突破西方遏制,扩大对外交往产生重大的积极作用;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外交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政策,对中国外交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34、77国集团:77国集团 (Group of 77 -- G77) 是发展中国家在维护自己经济权益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虽然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在经济上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依然受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1963年第18届联合国大会讨论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时,73个亚、非、拉国家和南斯拉夫、新西兰共同提出一个联合宣言,形成“75国集团”。后来肯尼亚、韩国、越南加入,新西兰宣布退出。1964年6月15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产生尖锐分歧。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再次发表了《77国联合宣言》,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并以此组成一个集团参加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谈判,因而该集团被称为77国集团。虽然后来成员国逐渐增加,但集团名称仍保持不变。它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工业发展组织中的活动非常活跃。每届联大和贸发会议举行之前该集团通常举行部长级会议,协调立场,研究对策,部长级会议是该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该组织成立多年来,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组织**同利益的代表。它在促进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为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以及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主持的谈判中达成了一系列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国际公约和协定。

35、多米诺骨牌理论:1954年4月艾森豪威尔提出所谓「多米诺骨牌理论」,声称如果印度支那陷入共产党统治,东南亚其它地区将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很快陷落。他警告说,这种局势对西方来说,后果不堪想象。鉴于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考虑,艾森豪威尔在1954年FaGuo撤离印度支那后,开始大幅度援助及扶持1954年建立的吴庭艳政府直接插手越南内战,以至于后来美国越陷越深直至不能自拔的越南战争。

36、古巴导弹危机:1959年古巴人民推翻独*统治建立共和国,古巴成为美国在拉美地区的最大障碍。赫鲁晓夫乘机控制古巴,且图把它作为与美进行交易的筹码。1962年8月29日,美国侦察飞机发现苏在古巴建有导弹发射场。美国表示严重不满,但苏联不称根。随后美国开始对古巴进行封锁,美军进入戒备状态,核大战一触即发。最后在美国的强烈姿态下,赫鲁晓夫不得不退却,从古巴撤出导弹。评价:赫鲁晓夫的冒险是为了改变美苏力量的对比,使德国问题向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古巴导弹危机标志着苏联已经走上了在全球范围内同美国争霸的战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8-13 21:04:17 | 只看该作者
37、“布拉格之春: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合国涌起改革的热潮,史称“布拉格之春”。改革的目标要摆脱苏联一手操纵的华沙条约和经互会的控制,走出斯大林僵化制度的误区,从捷克的国情出发,建设捷克型社会主义。苏共认为这是20年前南斯拉夫事件的重演,“威胁了社会主主义大家庭的利益”与之置于死地。1968年8月]20日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改革被武力镇压,“布拉格之春”夭折。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不仅是违****主义国家关系的一切原则,而且是“无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造成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散的隐患。

38、戴维营会谈:赫鲁晓夫上台后力求美苏合作共同筑在世界。1957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他在戴维营举行会谈,但艾森豪威尔在柏林问题和涉及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利益问题上寸步不让,在戴维营期间,艾森豪威尔环希望何鲁晓夫对中国施加压力,赫不但对中国施加压力环试图制造两个中国,当然遭到反对。戴维营会谈标志着美国开始承认苏联的大国地位。

39、PKO法案: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日本以向美国提供130亿美元“资助”的代价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自卫队走出国门的梦想。这是二战结束后日本首次向国外派兵。打着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旗号,1992年日本通过《协助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法案》,即PKO法案。为消除其他国家对日本的怀疑和为自卫队出国提供法律保障,日本在制定PKO法时还提出了所谓的PKO5原则。这些原则对自卫队在参加维和行动时的武器使用、行动内容等做出了规定。

40、不结盟运动: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使夹在其中的广大中、小国家深受其害的情况,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倡议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在南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25个国家出席了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不结盟运动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文化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不结盟运动不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也无成文的章程。它定期召开首脑会议、外长会议、协调局外长会议及纽约协调局会议等。首脑会议为最重要的会议。从1961年到2003年,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先后举行了13次首脑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涉及国际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的宣言或行动纲领,为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不结盟运动各种会议均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  不结盟运动现有115个成员国(2004年5月19日,塞浦路斯退出不结盟运动),都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并于1992年9月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

41、“三和政策”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他是赫鲁晓夫初期苏联外交政策的总方针。借助“三和政策”苏联向西方国家展开一个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迫使西方国家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利益和大国地位但是赫鲁晓夫企图把美苏之间的“和平共处“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总路线,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服从于苏联的国家利益,这就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三和路线”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渊源。

42、朝鲜战争:冷战中唯一的一次热战,朝鲜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统一的战争。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国鸭绿江,抗美援朝开始。中朝人民并肩作战,连续进行5次战役,使战线稳定在38度线附近,迫使美国与1951年7月接受停战谈判。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在朝鲜战争中美帝国主义遭受到可耻的失败,但从此朝鲜半岛处于***状态。朝鲜战争的胜利,为新生的共和国赢得了几十年的和平,但中国是以牺牲解放台湾的机会和推迟国内建设的代价来取得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8 07:14 , Processed in 1.2500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