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政治学概论〉资料1A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5-24 09:1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章 绪论
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
(1)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结为伦理道德。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孔子、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将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代表人物:凯尔逊
(3)将政治视为争夺权利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代表人物:我国古代的韩非子、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
(4)将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事”即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代表人物: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第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第四,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
  儒学的主要典籍是《论语》和《孟子》,它的政治原则为:“礼治”“德治”和“王道”。
  法家的代表作《韩非子》,主张“法治”和“霸道”。
  道家的代表作《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5、西方政治学
  1、西方政治学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古希腊时代最为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提出并论证了“神创等级论”、“正义国家论”的政治理想和主张,他所设想了《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第一个试图将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加以区别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当时的主题是人与上帝以及教会之间的关系,其主导思想是神学世界观。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世界观。
  3、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
  4、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马基雅维里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他的代表作有《君主论》,布丹的代表作《共和六论》,莫尔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代表作有《乌托邦》和《太阳城》。
  5、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荷兰的格老秀斯和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FaGuo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斐逊、潘恩和汉密尔顿等,他们根据自然权利和自然法理论提出的天赋人权学说,社会契约理论、分权制衡学说。
  6、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发展和变革阶段。以孔斯坦、边沁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政治思想家。
  7、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矛盾也日趋尖锐化和复杂化。
  第一个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个时期的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
  第二个阶段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为适应这一变化,资产阶级政治学也从国家制度的研究转向政治权利的研究。
  第三个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研究方向又从以权利研究为主逐渐转变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


6、《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并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阐述,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宣言》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第二,《宣言》明确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第三,《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四,《宣言》强调指出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真正的民主。
  第五,《宣言》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7、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学研究还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其中比较常有的有:
  (1)历史研究法。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目的是探讨政治活动和政治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并预测政治现象的发展趋势。
  (2)制度研究法。就是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探求制度结构类型变化规律的方法。
  (3)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现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来发现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方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政治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主要是试图通过剖析政治结构和政治功能来揭示政治系统运转的规律性。


8、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方法是本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行为主义政治学在方法论上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即单纯使用现象调查和计量的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无法认识政治现象的本质。


第二章 国家与阶级
1、氏族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第二,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第三,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2、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第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第二,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第三,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第一,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第三,部落联盟出现。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第一,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第二,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3、国家的起源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4、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揭示了国家在氏族制度废墟上产生的三种主要形式:
  第一种是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二种是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第三种是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5、国家与氏族的区别
  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两点:
  第一,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第二,公共权利的设立。


6、剥削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
  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利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
2.契约论
  契约论的基本论点,把国家的产生说成是人们相互之间或人民同统治阶级相互订立契约的结果,即国家是共同协议的结果。其中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集契约论说之大成。
3.暴力论
  暴力论者认为,国家起源于掠夺和征服,是人对人使用暴力的结果。


7、如何理解列宁关于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的具体含义:
  第一,国家是阶级社会的组织。
  第二,国家是统治阶级。所谓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
  第三,国家是个机器。


8、公共权力(国家权力、政治权力)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9、国家三要素
  往往从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三个方面来界定国家,故称为“国家三要素”说。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它的要害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的。


10、国家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的反抗的政治管理职能。
  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执行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社会管理职能。
  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
  它们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是:政治职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范围的缩小而逐渐缩小其作用范围,而社会管理职能则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日益扩展、深化。


11、国家消亡的条件
  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完全消灭,是国家消亡的政治条件;
  旧社会分工和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差别的消除,是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
  全体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国家消亡的精神条件;
  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获得解放,是国家消亡的国际条件;
  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消亡的最根本条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7 17:0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