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天又要离家了,心里没有太多离家的不舍之情,反而,兴奋的雀跃是有增无减。我是不是有些无情?或许吧。
小学的时候,随着外婆,开始了我的求学生涯,不知道这是个错误的开始,还是个辉煌的起点。小小年纪不会懂得太多与年龄不符的思想,不会想到自己的前途,不会想到父母的苦心,只知道自己要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陌生环境里,在熟悉的陌生亲人关爱下学习,在深夜的被窝里想我的小伙伴,想家,想爸爸妈妈,想那个充满童年笑声的大院,想那个处处有着自己贪玩足迹的乡村小镇……
大概是那时流的眼泪太多了,现在能把眼泪派上用场的时候太少了,想哭的时候不能哭,想留泪的时候没有泪。真可悲!人前笑脸,习惯了,连夜深人静也不能忠实自己真实的内心。不过,真实吗?也值得怀疑。
想家,却又喜欢自己过着孤独的生活,享受无时不来的寂寞。回家,想父母的唠叨,却不想他们为了自己的回家忙忙碌碌,那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客人。纠缠的矛盾,让家的感觉更浓烈,想家也更自然。
在外想家,其实家很近,要不了太多的路费,要不了太多的时间,却不愿放弃那份系念,依然用“忙、没时间”搪塞电话那头的期盼。读过余秋雨那篇关于家的文章,有共鸣的感觉。叶落归根的海外游子,其实并没有多少回来的意思,他们追寻的是一种家的感觉。不是具体的家,淡化后的家或是记忆中的童年,或是母亲因操劳而粗糙的手,甚至是父亲一次刻骨铭心的痛打,也可以是家门前那条清清流动着的小河。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每次回到梦中的小镇,踏在那片依然淳朴的土地上,却无奈地感觉到,我离它越来越远了,这不是我的归宿,不是我牵念的家。做在这喧闹城市僻静一角的家中,标志着现代生活的本本却标志不了心灵的古朴。留恋过去意味着背叛未来。忘了是谁说的这句话,有点意思。
离开家,是为了有家。想留住的只是那份感觉。风筝飞在天空,线头却永远被似有若无的家牵绊,不能自由,不会失去方向。
有根就有风筝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