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10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答案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22 15:09: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结合史实总结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
(1)从建立过程来看:通过与除FaGuo以外的各欧洲大国建立一系列的同盟关系。
(2)从核心思想来看:反法,维持欧洲现状
(3)从具体外交战略来看:在均势原则的指导下
(4)包含着极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凭借的是俾斯麦个人高超的外交手段,本质上是脆弱的,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只是一种拖延问题的权宜之计。
“门户开放”政策
(1)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英、俄、德、法、日各国都在中国抢占了港口,划分了势力范围,而美国则是个迟到者。但美国并不甘于无所作为,面对中国的政治现实,决定利用自己经济上的优势同各国在中国展开竞争。
(2)1899年9月至12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驻英、俄、德、法、日、意六国的美国大使向驻在国政府递交了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要求六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认三个原则。该照会是以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益为前提的,美国要求的是在几乎被列强瓜分殆尽的中国境内享有与列强相同贸易地位。各国均先后给予美国不同程度的答复。1900年7月3日,海约翰再一次向各国提交照会,主张保持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公正平等的贸易原则。这两次照会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门户开放”政策。
(3)“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而提出的独立的对华政策,在不再追随英国对华政策的同时,该政策体现了美国积极向远东渗透和扩张势力的战略意图。该政策得到了列强不同程度的认可,是因为当时谁都无法独占中国,打破它们在华势力相对均衡的局面。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获取了巨大利益,并声称该政策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危机。但实际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通告这次外交活动的对象中国,也没有向中国作出解释。这种做法是对中国主权严重而粗暴的侵犯。
“大棒政策”
(1)背景:美国在拉丁美洲有巨大的经济和战略利益。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美国在20世纪初先后提出了“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2)“大棒政策”是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又称老罗斯福,1901-1909在任)提出的。他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大棒政策”的依据,对“门罗主义”做了新的发挥和解释。“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美国依仗其日益增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向拉美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老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引申再后来被称为“老罗斯福主义”。
(3)“大棒政策”提出后,美国开始把它付诸实践:古巴、巴拿马、多米尼亚,美加关于阿拉斯加边界问题的讨论、1905年法德之间的摩洛哥纠纷
“金元外交”
(1)背景:美国在拉丁美洲有巨大的经济和战略利益。为了排斥其他各强国对拉美的染指,达到独霸美洲的目的,美国在20世纪初先后提出了“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2)“金元外交”是威廉?塔夫脱总统执政时期(1909-1913)提出并实行的,旨在鼓励金融资本向海外投资以实现海外扩张的对外政策,就是“以金元代替枪弹”的外交政策。然而,在美国这一时期的外交实践中,实行了一种将金元与武力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对外政策。拉丁美洲是“金元外交”所指向的主要地区,中国也是推行该政策的重要场所。
光辉孤立(Splendid Isolation)
(1)是英国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所奉行的外交政策。
(2)源于:1896年1月,G.E.福斯特
(3)指在和平时期,英国不与欧洲大国缔结具有长期义务,特别是军事义务的同盟条约,以保持充分自由行动,免收束缚。
(4)实行该政策的缘由与条件。
美西战争
(1)指1898年打着支援民族解放旗帜的美国和为维护自己海外利益的西班牙所进行的战争。
(2)背景:西班牙羸弱不堪,美国海外扩张初期。
(3)各国态度:除英国,都认为美国是侵略行为。
(4)结果:西班牙战败,189812月10日年签订《巴黎和约》
(5)评价: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大为提高,成为新兴的世界强国。
英布战争
(1)1899-1902年爆发,是英国与荷兰人在南非移民的后裔布尔人(Boer)之间为争夺南非而进行的战争。
(2)背景:布尔人于19世纪30-50年代在南非建立了三个共和国,英国已吞并一个(纳塔尔共和国)。为建立非洲殖民地国,占领那的金矿,意欲夺取另外两个共和国(德兰士瓦共和国、奥兰治自由邦)。为排除外交阻力,英国与德国、葡萄牙签订了条约。
(3)1899年秋,英国以德兰士瓦拒绝降低非荷兰移民取得公民资格的居住年限为由,派兵到其边境。在要求英军撤退未果后,10月11日战争爆发,1902年布尔人战败议和,签订《费雷尼欣条约》。
(4)欧洲列强乘英国陷入英布战争之机,纷纷向英国的殖民霸权发起挑战。列强在大捞殖民利益的同时,彼此间的矛盾也激化起来。
(5)评价:英布战争一度使英国精疲力竭,对世界其他地区的事务无暇多顾。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几乎整个欧洲都在谴责英国在战争中的表现,英国陷入了严重的外交孤立状态之中。英国为了摆脱这一窘境,开始调整它奉行已久的“光辉孤立”对外政策,转而走上结盟的道路。
日俄战争
(1)背景:日本队三国干涉还辽的德主谋俄国心怀怨恨,日俄关系日益紧张。日本积极寻找同盟,准备对俄战争。(英日同盟)
(2)1904年2月7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日俄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帝国主义战争爆发了。日本得到英美支持,俄国处于外交孤立状态之中,远东成为国际斗争的角逐场。中国领土是日俄战争的主战场,清政府软弱无力,自称“局外中立”,中国人民蒙受深重灾难。后来美国出面调解战争。1905年日俄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3)是垄断资本要求重分世界领土而发生的战争;其后果是把小国从竞争舞台上扫除出去。
波斯尼亚危机
(1)背景:日俄战争与俄国1905年革命削弱了俄国的力量,奥匈帝国利用俄国出现的颓势,加紧向巴尔干地区扩张,其目的是想先正式兼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两省,继而吞并整个塞尔维亚。俄国不想让奥匈独霸巴尔干,主张维持该地区现状。波斯尼亚成为多重矛盾的焦点。
(2)过程:1908年9月,奥俄口头协议:俄同意奥匈的兼并,奥匈同意黑海海峡向我开放;10月奥匈正式宣布兼并两省。俄试图在开放黑海海峡问题上得到各国支持无果,要求召开国际会议并支持塞尔维亚反奥。1909年奥土达成协议,土耳其放弃波黑获得赔偿;德国也支持奥匈反对俄国干涉。面对德奥战争同盟的威胁,俄国退却了。接着,拉塞维亚也屈服了。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平息下来。
(3)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首先,俄与德奥关系恶化到无法缓和的地步;其次,塞尔维亚对奥匈的痛恨达到了极点,买下萨拉热窝事件的祸根;更为重要但却非常隐蔽的是,由于阻碍了意大利在巴尔干的扩张,意大利对奥匈改变巴尔干的均均势十分不满。对此怀恨在心的意大利语俄国秘密缔结《拉匡尼基协定》,表明意大利因巴尔干问题与奥匈逐渐疏远,三国同盟的离心使未来战争中德奥的处境更加孤立。
意土战争
(1)1911年9月,意大利乘英、法、德三国为摩洛哥剑拔弩张、无暇顾他之机,发动了旨在吞并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合称利比亚)的意土战争。战争前,意大利通过一系列条约协调了与欧洲其他大国的关系,使土耳其陷于孤立状态之中。在意大利装备优良的部队面前,土军土崩瓦解,迅速溃败。意军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后,兼并了黎波里和昔兰尼加,恢复其旧称利比亚。1912年,土耳其因巴尔干战争爆发,国内危机严重,急于结束战争。土意签订《洛桑条约》,土耳其承认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归属意大利。
(2)在这次战争中,意军首次使用了飞机,使传统战争的二维空间向三维扩展,战争的形式发生革命性变革。
(3)外交插曲:“恰雷科夫的外交行动”。俄国打算利用战争机会,再次试图使黑海海峡向俄国海军开放。
萨拉热窝事件
(1)背景:1911年,塞尔维亚成立“黑手会”,旨在“实现民族理想、统一所有塞尔维亚民族”。许多热血青年投身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中。奥匈帝国十分恐慌,决定通过摧毁塞尔维亚来消除这一心腹之患,其王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主持对塞作战计划,并得到德国帮助。
(2)起因:1914年,斐迪南决定在波斯尼亚进行军事演习,并肌肤挑衅性地选定1389年奥斯曼土耳其征服塞尔维亚那一天到萨拉热窝巡视。这一带有侮辱性的挑衅,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黑手会拟订了行刺斐迪南大公的计划。塞尔维亚政府察觉后向奥匈作了通报,但斐迪南一意孤行。
(3)1911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被普林西波射中,命丧萨拉热窝。
(4)萨拉热窝事件在原本就紧张异常的国际背景下立即造成一次新的战争危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1914年6月28日到7月28日的“七月危机”外交中,各国都在争取盟国,紧张备战,都打算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先发制人。1914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

试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德奥同盟国集团:1882年,德奥意三国在反对俄、法这一共同立场下,结成同盟国集团。
(2)英法俄协约国集团:20世纪初期,英、法、俄三国为了与同盟国集团争夺世界霸权,受各自利益的驱使,结成协约国集团与之抗衡。(英德同盟谈判的破裂使英国转而与俄法协调了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的利益争夺和冲突,并于1904年和1907年相继签订了《英法协定》和《英俄协定》,在欧洲形成两极军事对峙的局面。)
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人力、物力耗资之巨,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世界人民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浩劫。
(1)深刻地改变了旧有的国际关系体系。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奥斯曼一齐****,苏维埃俄国成立,欧洲新产生9个共和国。
(2)从世界范围看,战前所形成的英、法、美、俄、德、日六国争霸格局变成元协约国与美、日的争夺。全世界的革命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着正在变化的国际关系。
(3)彻底打破了旧有的国际关系格局。世界性强国以不同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国际关系的整体系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相互需要彼此。——休战二十年。
简述两次巴尔干战争。
       复杂的国际环境(背景):矛盾交汇点的巴尔干(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领土矛盾);意土战争,土耳其衰弱,巴尔干人民乘机展开民族解放和独立的斗争,但由于列强的插手,巴尔干局势趋向复杂。
(1)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1913):1912年,门的内哥罗、保塞两国、希腊相继对土宣战;土耳其求和,1913年签订《伦敦和约》。
(2)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巴尔干各国因所得领土不均争吵,列强对巴尔干国家的政策则加剧了巴尔干的紧张局势,1913年保加利亚向塞尔维亚宣战,保加利亚战败求和,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君士坦丁堡条约》。
       这次战争使巴尔干国家***为两个相互对立的阵线:俄国控制下的塞、希、罗、门等国和保加利亚与土耳其。保加利亚因战败而心怀不满,土耳其则因进一步靠拢德国,两国最终倒向同盟国集团一方,巴尔干各小国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大国争霸的漩涡。巴尔干态势成为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相互对峙的一个缩影,巴尔干半岛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898—1922年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19世纪80年代末,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到90年代初,美国工业生产跃居世界首位,基本上完成了大陆扩张。为了获取海外市场、原料供应地和投资场所,缓和国内矛盾,美国开始步入海外扩张时期。
(1)1898年美西战争
(2)1899年“门户开放”政策
(3)20世纪初“大棒政策”、“金元外交”
(4)1917年美国参战
(5)1918年“十四点计划”
(6)1922年华盛顿体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1-5-12 20:3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1-12-4 09:06: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18 23:4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