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是美国早期对外政策的基石,是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其目标是摆脱欧洲列强的控制和影响,巩固美国独立的成果,其实质“只是一个DIZHI欧洲干涉、实现国家自我利益的策略口号。”(该思想的产生过程)
孤立主义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三个基本特点是: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其核心是不介入欧洲争端。所谓“孤立”,实际上主要是孤立于欧洲列强的纷争之外。
政治上和外交上的孤立不是绝对地与外界隔绝,也不等于在经济上隔断与外界的联系,经济上的孤立与资本主义的外向性要求相抵触。刚刚独立的美国一方面由于国力弱小、羽翼未丰,无法与欧洲列强搞实力外交,另一方面利用地理上的孤立状态,与欧洲维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以便在与欧洲列强的竞争中保持行动自由。
孤立主义主要是美国针对欧洲的外交方针和原则,而对于美洲和亚洲则是积极的干预和扩张。孤立主义在以后的美欧争夺中常常成为美国排斥欧洲列强的工具,它不只包括消极的战略防御,也包括积极的战略进攻。在美国漫长的对外政策史中,孤立主义常常与“不结盟”、“中立”、“不卷入”、“不干涉”、“海上自由”等一系列口号联系在一起。
(2)扩张主义
扩张是贯穿美国队外政策史的最明显、最永恒的主题。美国独立不久后就开始了它对外扩张史上的大陆扩张时期(1775-1897)。1803年从FaGuo购买路易斯安那、1810年和1813年进占佛罗里达等事件是美国独立后大陆扩张时期最初阶段的主要内容。
驱动美国向外扩张的动力是早期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商业精神和来源于清教主义的“天定命运”说。商业精神与重商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独立后,为了维护本国商业资本的独立发展,争取海上自由、发展中立贸易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来源于清教主义的“天定命运”说使来到北美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自认为血统高贵,他们以“上帝的选民”自居,相信他们征服落后民族和落后文明是上帝赋予的使命。美国人披荆斩棘的拓荒精神与刻苦勤俭的清教主义结合在一起,锻造出了美国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统一的外交理念,这一理念在美国对外扩张的历程中不时闪现。
结合17、18世纪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后,在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一种均势格局。到了18世纪初,欧洲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班牙、荷兰、瑞典和波兰沦为二流国家,FaGuo、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五强崛起。它们成为18世纪欧洲外交舞台上的主角,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外交思想。欧洲大陆中心地带的发、奥、普渐成三足鼎立之势,维持着一种均势。欧洲侧翼的两各国家——英国和俄国在努力确保欧陆均势的情况下,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这一时期“均势”具有以下特点:
(1)欧洲大陆间的力量平衡通过“均势”得以维持,欧陆几大国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状态,隔海相望的英国扮演着制衡者的角色。
(2)为了维持大国间的力量均衡,不惜牺牲战败国和小国的利益,对它们的领土进行肆无忌惮的分割、蚕食、吞并。
(3)通过均势防止了大国间战争的进一步升级和对现存秩序的破坏。
(4)各大国各自发展了自身的实力,相近的实力保证了均势的实现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5)这时的“均势”原则只适用于欧洲具有共同传统的大国,并借此来保证大国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统治。换句话说,此时的“均势”格局只是欧洲大国权力关系和结构的一种反映,“均势”原则也只是欧洲大国间制定和遵循的外交游戏规则,并不适用于世界其他地方。
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英国的对外政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关键点是维持欧陆的“力量均衡”,即平时通常置身事外,只在关键时刻关键之处实施关键一击来左右事态的发展。英国采取“力量均衡”政策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首先,英国是一个岛国,它无力在欧洲长期维持一支军队以在众强之中保障自己的势力范围,因而它干脆不在欧洲谋求任何势力范围而只在大陆维持一种势力范围的大致均衡。
第二,任何一国的强大都将对英国形成巨大的生存压力,这正是它反对一切霸权的原因。
第三,英国的经济发展使其在自足性和扩张性两方面都得到了满足,是欧洲各国当中惟一不需要在欧洲扩张便可维持国家最高利益的国家,因此它成为对欧陆仅求其不出现独霸的强权,此外别无他求的惟一一国。
1701年-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第一次主要为商业和海上霸权的利益角逐的战争,是英国金钱第一次慷慨地用在欧洲政治上的纷争,使第一次可称为“世界大战”的战争。在战争末期,由于眼看FaGuo就要失败,奥地利的野心却再次膨胀,甚至出现了奥地利与西班牙再次合并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可能,于是英国将自己的力量撤出欧洲大陆,不再支持反法同盟,以取得势力的平衡。在1713年签订的《乌得勒支条约》中,大国受到削弱,小国纷纷崛起,普鲁士的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这就使欧洲大陆的均势得到了维护并且更加稳固,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从一个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该合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英国获得了海上的主宰权。
1814年列强召开维也纳会议,并于1815年签订《最后议定书》,建立起了维也纳体系,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英国从此确立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直到一战之前其霸权地位基本上没有受到过其他国家的威胁。英国越发感到只有在欧洲大陆维持稳定的均势才能真正保障英国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战略利益,因而它自觉地在国际关系中扮演起制衡者的角色。在之后的近百年中,英国以自己为砝码,精心调节着国际力量的微妙平衡。如果某一国或集团的势力膨胀以致威胁到英国的利益,它总是毫不犹豫地与另一国或集团结成同盟。均势原则在维也纳体系时期日臻圆熟。
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1)西班牙:
① 国内因素:
第一,由于宫廷挥霍无度,封建传统浓厚,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凋敝。
第二,殖民地财富的大量涌入,阻碍了其本身资本主义的发展。因为大量财富只被用在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上,没有用于发展生产。而其大量金银的涌入还造成国内通货膨胀,生产成本提高,反而丧失了与别国工业的竞争力。
② 国际因素:
第一,不断卷入欧洲霸权争夺,到三十年战争时,其殖民霸权已经衰落。由于长期在欧陆上与FaGuo,在海上与荷兰激烈竞争,征战不断,财力消耗巨大。广泛持久、耗资巨大的战争使西班牙的国力不堪重负,经过长时间的较量,无可奈何地从霸权的巅峰跌落下来。其中,尼德兰革命的爆发是这个殖民帝国的急剧衰落的标志。
第二,欧洲其他国家与之竞争,其中经济竞争最为重要。17世纪初的西班牙已经不再是第一流的欧陆大国和海上强国了。
(2)荷兰:
在第一次英荷战争后签订的《威斯特敏斯特和约》使荷兰海上大国地位受到削弱;之后又荷兰又经历了三次英荷战争和法荷战争。经过这些战争,荷兰衰落了。荷兰的海上霸权至此已彻底丧失,再也不是英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了。
荷兰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与英法相比荷兰人缺乏保持自己原先的扩张速度所需的资源,而FaGuo人和英国人正在迎头赶上。
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1)是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也是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涵内容最广的一个体系,并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2)加剧了德意志和欧洲的***,削弱了当时几乎成为欧洲主宰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促成了一种多元整治格局,为欧洲建立了多极体制和均势,但却未能给欧洲带来和平。欧洲国家间频繁发生的战争和频繁变换的结盟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常态。现实政治和利益成为各国付诸战争或联结同盟的主要出发点,而不再是跨国利益和宗教信仰。
(3)主要反映的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但欧洲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大国间的战争已经开始影响到它们的海外殖民地,并对殖民地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
(4)其形成代表着欧洲走出中世纪的步履,事实上促成一场全球变局。
《提尔西特条约》(Treaty of Tilsit)
(1)背景:拿破仑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后,于1806年7月建立莱茵联盟,欧洲列强更感受到FaGuo的过分强大师对自身安全的威胁。随着拿破仑对德意志野心的显露,普鲁士向英俄寻求保护。1806年10月结成第四次反法同盟,之后普法交战,法军大败普军,拿破仑乘胜进逼俄国。
(2)1807年7月7日法俄签订《提尔西特和约》,两国结成同盟,俄国牺牲盟友普鲁士换取自己的利益,英国的反法政策反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了。7月9日,普鲁士也和FaGuo签订了屈辱的《提尔西特和约》接受了领土变更和赔款的惩罚条件。
(3)《提尔西特和约》的缔结宣告了第四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大陆封锁体系(Continental System)
(1)背景:由于海外贸易的竞争,英法长期对立。FaGuo大革命后,英国又多次组织反法同盟。且在战争中英国从没有遭受过FaGuo军队的打击,总是保持着良好的实力与FaGuo抗衡,拿破仑把征服的目标瞄准了英国。但军事征服英国是不可能的,于是拿破仑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开始推行“大陆封锁”战略。其目的是希望利用FaGuo在大陆上的优势消解英国的海上优势,以陆上力量去和英国的海上力量角逐。
(2)建立过程:1806年11月20日,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为大陆封锁体系奠定基础;1807年1月7日,英国宣布实行反封锁,拿破仑寸步不让,针锋相对的先后两次颁布“米兰敕令”,强化了“柏林敕令”的规定;1810年10月又颁布“枫丹白露敕令”,以立法手段完成了“大陆封锁体系”。
(3)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对英国的打击起初是沉重而有效的。但是,它从一开始就存在诸多困难,最终难逃失败命运。而FaGuo的征服和占领又激起了别国人民对拿破仑帝国的反抗。这一切都从根本上动摇了大陆联盟体系。
《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
(1)背景:拿破仑远征俄国失败,1813年结成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帝国迅速崩溃,如何处理战败的FaGuo成了争论的焦点,拿破仑又拒绝接受“法兰克福提议”;为了最终打败拿破仑,在英国提议下,反法同盟各国就战后欧洲安排问题进行了会谈和协商。
(2)1814年3月9日反法同盟各国签订《肖蒙条约》,规定了对法作战的条件和对欧洲未来疆界与政权的安排。该条约缓和了同盟各国内部的分歧与矛盾,加强和巩固了同盟对法作战的团结,同时也反映出列强恢复欧洲旧秩序的企图。它的基本原则后来在维也纳会议上得到了贯彻和确认。
(3)1814年3月20日,反法同盟攻入巴黎,波旁王朝复辟,5月30日,同盟国与波旁王朝签订了一个法、奥、俄、英、普的和平条约,称《第一次巴黎和约》。这是维也纳会议前的一个重要条约。在条约中,同盟各国的目的是让欧洲回到拿破仑以前的状态,而没有对之采取报复和惩罚的措施,没有割地和赔款,甚至拿破仑从欧洲各国掠去的艺术品仍被保留在巴黎。该条约标志着拿破仑帝国称霸欧洲的计划失败,但并不意味着FaGuo的失败。竭尽全力打败拿破仑的大陆各国也和FaGuo一样衰弱,只有英国和俄国没有遭到严重削弱,它们逐渐掌握了欧洲的主导权。同盟各国无意引起FaGuo的仇恨,对FaGuo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态度。同时由于均势原则的微妙作用。FaGuo被保存为一个强国而作为对俄国和英国势力的制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