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9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区域经济振兴规划逐步“扩容”--海西经济区将成中国经济新增长点(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9 09:10: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区域经济振兴规划逐步“扩容”--海西经济区将成中国经济新增长点(图)




海西经济区的建设,不仅仅链接了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与台湾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打通内陆的作用。江西、湖南、湖北这些非沿海城市,因为海西经济区将更顺畅地与台湾联系,有利于内陆省份产品的出口。海西经济区为周边省份的发展提供了一块腹地,中国经济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亮点。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继今年初和上月底分别发布《2008-2020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后,又一个统筹区域发展的国家级战略试验区。
  “海西经济区将被打造成两岸经济合作和试行对台开放政策的试点平台,这已经获得到各方人士的共识。”福州大学副校长王健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或将是包括海峡两岸在内的‘海峡经济区’。”
  “机场、港口是最直接的受益者。物流业也将得到长期受益。而随着基础建设投资的增加,建材行业和工程机械行业也将受益。”王健分析指出。

从区域性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

  “海西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了浙江温州、广东潮汕、江西赣州等相邻地区。东接台湾地区,南北承珠三角、长三角,同时辐射周边地区。”王健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了“海西经济区”的地理位置。
  由于福建独特的地理位置,具备“山、海、侨、台、特”的优势,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此前因为受台海局势影响,福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在长三角、珠三角急速膨胀的时候,惟独福建不温不火地发展着。如今,福建依靠地缘优势,在海西经济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海西经济区概念在2004年提出,最初由时任福建省省长、现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福建省人代会上提出。”王健全程参与了这一过程,他介绍说,“5年的时间,海西经济区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区域战略上升到了国家战略。”
  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年至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

福建亮出“海西大平台”优势

  5月8日至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Jiabao在福建考察。他来到厦门、泉州、福州等地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和干部群众共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计。
  温Jiabao在考察中指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经过长期准备出台的一项重大决策,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抓住当前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这从根本上有利于两岸人民的利益。二是进一步完善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从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都做了部署。福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背靠中西部地区,和港澳以及海外也有着密切联系。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福建比较优势,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地带。三是有利于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海西经济区”的整个发展中,福建的大平台作用不容忽视。台海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09:10:49 | 只看该作者
系分析人士黄日涵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2004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福建省对台经贸依然快速发展。2008年,按可比口径福建实际利用台资22.7亿美元,增长25.1%;对台贸易额75亿美元,增长8.7%,成为2008年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目前,台湾地区已成为福建的第二大吸收境外资金来源地、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第三大贸易伙伴。”
  “福建与台湾地区一衣带水,最近距离仅130公里,80%的台湾同胞祖籍福建。”黄日涵认为,对台优势是福建最大的优势,在目前形势下,福建正因其特殊位置而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历史发展机遇。
  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道路和港口的建设。中国商报记者从福建省交通部门了解到,福建省正在通过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和港口群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以铁路为例,福建省今年新开工建设赣龙铁路复线、京福高速铁路福建段、漳州港尾铁路,目的是打开腹地。今年3月,福建第一条沿海快速铁路温福铁路全线铺轨贯通,同时福厦铁路正式进入铺轨阶段,这是我国东南沿海铁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向北可以直通杭州、上海,继续往南连接正在加快建设的厦深铁路,纵贯广东潮汕地区并最终达到深圳市,东南沿海铁路建成后,海西经济区连成一片,将出现一个新的沿海3小时经济圈。”王健介绍说。
  此外由于海西经济区沿岸分布着包括福建的厦门、马尾、三都澳等众多优良的港口,“我国台湾高雄港、基隆港均为世界著名的优良港口,通过对接,对中国商品输送到全世界意义重大。”王健认为,这也将在东亚和东南亚一带形成竞争优势。

最终发展成“海峡经济区”

  “海西经济区是大陆与台湾地区最直接的交流平台。”王健认为,“海西经济区的建设,不仅仅链接了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与台湾地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打通内陆的作用。江西、湖南、湖北这些非沿海城市,因为海西经济区将更顺畅地与台湾地区联系。有利于内陆省份产品的出口。海西经济区为周边省份的发展提供了一块腹地,同时由于长三角、珠三角连成一片,中国经济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亮点。”
  “海峡经济区”的未来发展是构建两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直接畅达的沟通管道,同时藉由结节区功能的提升及其扩散与辐射作用的加强,进一步扩大两岸经贸交流规模和范围(包括产业范围、地域范围),推动两岸经济整合空间不断演进。从区域经济整合的层次来看,“海峡经济区”的未来发展在于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深化发展,矫正两岸经济交流中的制度性扭曲,建立两岸商务仲裁制度,设立两岸自由贸易区等,达成两岸经贸直接、双向、共赢,最终形成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互动发展格局。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沿海“3小时经济圈”的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发达,区域协作日益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最终要发展成海峡经济区”。这是许多研究人士达成的共识。
  如果海峡经济区构建形成,将是构建两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直接畅达的沟通管道,无论是台商企业还是大陆企业都可以在两岸自由往来经营,产业链也更加顺畅。

■链 接

海西经济区:福建热度最高的名词

本报记者  林茂阳

  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及其特色发展方向,提出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福建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标志着备受瞩目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即将步入实践阶段,也意味着国家的区域经济振兴规划正在稳步推进,逐步“扩容”。
  在此番原则通过该《意见》的会议上,为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出七项重点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30 00:4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