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经济振兴规划逐步“扩容”--海西经济区将成中国经济新增长点(图)
海西经济区的建设,不仅仅链接了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与台湾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打通内陆的作用。江西、湖南、湖北这些非沿海城市,因为海西经济区将更顺畅地与台湾联系,有利于内陆省份产品的出口。海西经济区为周边省份的发展提供了一块腹地,中国经济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亮点。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继今年初和上月底分别发布《2008-2020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后,又一个统筹区域发展的国家级战略试验区。
“海西经济区将被打造成两岸经济合作和试行对台开放政策的试点平台,这已经获得到各方人士的共识。”福州大学副校长王健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或将是包括海峡两岸在内的‘海峡经济区’。”
“机场、港口是最直接的受益者。物流业也将得到长期受益。而随着基础建设投资的增加,建材行业和工程机械行业也将受益。”王健分析指出。
从区域性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
“海西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了浙江温州、广东潮汕、江西赣州等相邻地区。东接台湾地区,南北承珠三角、长三角,同时辐射周边地区。”王健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了“海西经济区”的地理位置。
由于福建独特的地理位置,具备“山、海、侨、台、特”的优势,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此前因为受台海局势影响,福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在长三角、珠三角急速膨胀的时候,惟独福建不温不火地发展着。如今,福建依靠地缘优势,在海西经济区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海西经济区概念在2004年提出,最初由时任福建省省长、现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福建省人代会上提出。”王健全程参与了这一过程,他介绍说,“5年的时间,海西经济区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区域战略上升到了国家战略。”
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年至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随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
福建亮出“海西大平台”优势
5月8日至10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Jiabao在福建考察。他来到厦门、泉州、福州等地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和干部群众共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大计。
温Jiabao在考察中指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经过长期准备出台的一项重大决策,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抓住当前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这从根本上有利于两岸人民的利益。二是进一步完善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从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都做了部署。福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背靠中西部地区,和港澳以及海外也有着密切联系。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福建比较优势,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地带。三是有利于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海西经济区”的整个发展中,福建的大平台作用不容忽视。台海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