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自由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
个体是出发点,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参与和个人经济活动
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普遍权利(生命、财产、平等)
所有个人都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自我改善、自利的能力)
个人理性得以运用,社会必然会取得进步
40、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假定
个人和社会集团是主要行为体;
个人和社会团体具有有限理性,即利用有限的信息和机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个人之间有共同利益和冲突利益
41、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假定
国家不是单一行为体,是利益集团斗争的舞台
国家不一定是理性行为体,利益集团竞争的结果决定国家的利益目标和政策选择
国内政治制度影响竞争的结果
42、自由主义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
自然状态的特征是“和平、意愿美好、互助以及保存”,是人们享受彻底自由和平等的状态。唯一缺陷是缺乏组织、法庭、法官和成文法
43、自由主义思想家:斯密(Adam Smith)
对于人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来说,自然的智慧比政府驱使的公共行动更具有效率。人在追求私利的同时,也服务于公共利益。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个体。
44、自由主义思想家:边沁(Jeremy Bentham)
幸福是人类使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习惯的结果。当每个人都通过理性的幸运盘算努力获取幸福时,他就自动地对社会的善作出了贡献。
国际议会的运行并不依靠任何强制性的力量,而仅靠人类理性本身。影响国会决策最有力的工具就是公众舆论。为使世界公众能够公正理性的作出判断,世界公民必须能够自由和经常地得到关于国家间冲突的信息,必须废除秘密外交。
45、自由主义思想家:康德(Immanuel Kant)
在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这一虚假伪装背后,没有人的国际社会是空的。国家不是人,他们没有意志,只有人的意志在处理事务,在国际社会这一法律虚名下面,真正的国际社会是由人构成的。
由于每个人通过事实都可以发现,承担战争重负并为之牺牲的将是他自己,而不是统治者,因而它不可能自愿承担战争开来的祸害。各国民众应该在理性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在共同的和平利益上形成跨越国界的共识。
46、理想主义的基本观点
人性可以改变,人类可以进步。
国家之间的利益可以和谐一致。
战争可以避免,与人性无关。
制止战争的方法:建立国际组织和国际法、改变公众舆论、改变国内政治制度
47、、威尔逊(Woodrow Wilson):十四点计划
“不得有秘密的国际协定”“外交必须公开”
“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自由、坦率和绝对公正的调整殖民地,民族自决
建立国际联盟,保证所有国家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
48、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
人性 可以改变 性恶不可改变
国家关系 根本利益和谐 竞争性关系,利益冲突
国家目标 许多,安全、经济发展、人权、正义 首要目标是生存
国家主导战略 集体安全 军备、结盟
未来认识 乐观 悲观
49、自由主义的理论分支
社会自由主义;商业自由主义;共和自由主义;制度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
50、社会自由主义
社会层次的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交往的增加,造成利益重叠,可以减少冲突
社会交往水平提高可以形成安全共同体
51、多伊奇:安全共同体
基本含义:人们学会互相沟通,互相理解,超越了单纯的货物与服务交换;
两种类型:合并型(民族国家);多元型
社会交往培育新的认同,形成共同体观念,关心共同体命运,因此 “能够切实保证共同体成员间不仅不会彼此开战,而且能通过其他途径妥善解决彼此间的争端。”
52、米特兰尼:功能主义
只有跨国合作才能解决日益增加的技术问题
解决技术问题需要技术人员,不需要政治家。
扩展效应。具体问题的合作逐步形成网络,推动合作由一个功能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
功能性合作可以减少战争并最终消灭战争。(合作态度转变,和平规范得以创立)
53、哈斯:新功能主义
福利问题与权力问题不可分割,经济和政治精英是推动一体化的关键人物。
各国官僚机构中的专家进行合作是推动一体化最有效的方式。
外溢效应。一体化过程中一个领域的问题将会提出另一个领域的问题,或要求另一个领域的解决办法,因此,一体化必然向外延伸,能从一个部门外溢到另一个部门。 (也可能回缩)
54、商业自由主义
经济增长基础变化导致增强实力的手段改变
自由贸易和相互依赖能够抑制战争
55、自由贸易与和平
自由贸易通过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参与各方获得收益,提高效率。
自由贸易获得关键资源的成本低于征服和自力更生。(例子:日本)
自由贸易需要和平环境,因此自由贸易能抑制战争,促进和平。
56、相互依赖的定义
一个体系中的行为体或者事件相互影响的情势,其中必然涉及成本和收益。
对称/不对称相互依赖。不对称相互依赖是指“相互的但不平等的依附关系”。经济领域主要指贸易和投资相互依赖。
57、相互依赖的收益
正和(大家都获益); 零和(你的所失即是我的所得);负和(大家都受损)
58、相互依赖的成本
敏感性指依赖效应的强度和速度,即体系一个部分的变化在多长时间里引起另一部分发生变化。(短期成本,成本越高,越敏感)
脆弱性是指改变相互依存体系结构(如逃离体系或改变游戏规)的相对成本。替代选择越少,越脆弱。
59、相互依赖与和平
高度相互依赖使得冲突战争得不偿失,造成经济上相互确保摧毁的效应;(例子:欧盟)
相互依赖促成和平游说,跨国公司希望维持与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例子:中美贸易关系)
60、复合相互依赖
各个社会之间存在多渠道联系,包括政府精英之间的非正式联系或对外部门的正式联系;非政府精英之间的非正式联系;跨国组织的联系。
? 世界政治中各问题之间无明确等级之分,军事安全并不始终居于议事日程首位,内政与外交之间界线模糊;
政府不在自己所处的地区内或在某些问题上对其他政府使用武力。军事力量不起主要作用。”多数情况下使用军事力量的结果不仅代价高昂而且还难以预料。”
61、现实主义的批评
?贸易和相互依赖不是和平的必要条件。没有自由贸易、不存在相互依赖,一样能维持和平(例子:冷战期间的美苏关系)
?贸易和相互依赖不是和平的充分条件。(例子:一战前的德英关系)
?国家内部相互依赖水平更高,但依然爆发内战。
62、相互依赖与冲突
?贸易和相互依赖可能带来冲突;
?基本原理:贸易预期收益下降
利用不对称性胁迫
?和平导致相互依赖
63、共和自由主义
?民主国家之间很少开战
?民主是一种政府体系,公民可以在法治和政治自由的环境中,通过竞争性、公平和定期的选举选择最高领导人。
64、民主和平论:制度解释
?选民对战争的巨大成本很敏感,选举制度可以使选民通过投票惩罚无端发动战争的领导人
?决策制度制约领导人迅速作出战争决定,战争动员决策过程缓慢。因此,不易发动突然袭击,可以缓解安全困境
65、民主和平论:规范解释
?民主国家都认同自由主义原则,因而彼此认为是合法、正义的政权,代表着人民爱好和平和自由的愿望,因此不相互视为威胁。
?国内规范的外化。民主国家解决内部冲突的方法是妥协,而不是把对手消灭。这种规范外化使得民主国家之间也能够根据民主价值观,理性地与对方和解,以非暴力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
66、民主和平论:缺陷
?选民推动政府发动战争(例子:美西战争),政府引导选民支持战争。
?并非所有战争都是安全困境升级导致的,动员缓慢无法抑制利益冲突导致的战争。
?判断一国是否是自由国家,主观性过强,可以人为操纵。(因为是敌人,才不是自由国家。)
?民主国家也采取强硬手段解决分歧。(19世纪,美英之间发生过多次危机;美国干涉中美洲国家)
67、民主和平论:缺陷
?一战前,统计不相关;民主国家之间爆发过战争(两次大战、印巴、秘厄)
?民主国家少,结论缺乏说服力。
?替代性解释太多(两极结构、核武器解释欧洲和平更有说服力;以实力对比解释法绍达危机和委内瑞拉危机更合理)
68、制度自由主义: 基本假定
? 接受新现实主义的基本假定,但推论结果不同
无政府状态并非必然导致冲突
国家是理性行为体,所以才需要秩序
国家注重维护利益,可能实现互惠合作
69、冲突的类型
?死结(没有共同利益,利益冲突无法解决)
?悲剧(存在共同利益,环境限制无法实现合作,例如囚徒困境、猎鹿博弈)
70、合作的类型
?和谐:一方政策自动促进其他方目标的实现
?强迫:强者根据自身利益迫使对方合作
?协调:行为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但调整各自政策之后,相互的实际或预期效用更为接近,达成合作,实现共同利益。
71、新自由主义的研究问题
?不解释死结冲突和强迫性合作(承认现实主义解释更为有力)
?和谐不需要解释
?关注协调型合作,即如何避免悲剧性冲突?如何克服集体行动问题,促进合作?
72、囚徒困境博弈
合作 背叛
合作 3,3 1,4
背叛 4,1 2,2
73、国际合作的障碍:欺骗
?无法确定对方意图
?无法实施有效监督
?搭便车
74、国际制度的定义
国际制度指持续的、相互关联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体系,这些规则体系可以界定行为规范、制约国家活动、帮助国家的期望值趋同。
75、国际制度的形式
(1)有明确规定的规则和章程的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间和非政府组织,如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
(2)国际规则,即政府之间经协商同意和达成的、涉及某一问题领域的明确规则,如海洋法、国际货币体系等;
(3)国际惯例,指有着非明确规定和谅解、可以帮助国际行为体协调各自的行为,达到期望值趋同的非正式制度,如未以明文确定下来之前的外交豁免、非世贸组织国家之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国际互给行为等。
76、国际制度的特征
(1)权威性,是国际社会成员认可或达成的规则,代表了某个领域的行为准则。
(2)制约性,对国家行为有制约作用,使国家行为符合国际制度的规范,但是由于没有强硬的法律执行机制,这种制约力较弱。
(3)关联性,国际制度的延展使得在世界范围内可以逐步建立起一种国际制度网络体系,使各个问题领域的制度联系在一起。
77、国际制度促进合作
?实施监督和惩罚,减少不确定性
?制度相互联系增加欺骗成本
?提供可靠信息,减少交易成本
78、两性大战
合作 背叛
合作 2,2 3,4
背叛 4,3 1,1
79、协调与分配
80、相对获益与绝对获益
?相对获益,即计算自己所得是否多于别人所获
?绝对获益,即考虑在合作中自己是否有所收益,不顾及自己的收益比他国是多还是少。
81、相对获益、绝对获益与合作
?如果国家只关心绝对获益,那么国际合作的障碍是欺骗,则国际制度可以有效促进合作
?如果国家只关心相对获益,那么达成协议,实现合作会非常困难。只有各方获益相同,或强迫才能实现合作
82、国家目标的决定因素
?国家追求相对获益还是绝对获益,不是固定不变的
?决定因素主要包括:
问题领域(高位/低位)
获益方(敌人/朋友)
合作期限(短期/长期)
83、对制度自由主义的批评
?循环论证(因为需要制度,所以有制度)
?推论逻辑的缺陷:声誉;被迫接受协议
?没有经历符合理论的经验检验(冷战后美国的霸权优势扩大了而非衰弱了)
?没有说明制度变迁的原因;无法解释不同制度的作用不同
84、国际制度的建立
?供给模式(霸权根据自己利益建立)
?需求模式(源于功能需要,避免政治市场失灵)
?需求模式的关键是说明制度过程中如何避免集体行动问题
?基本方法:预期收益大于成本;霸权承担大部分成本;从小型、既有组织开始
85、国际制度的延续
?取决于力量分配和强国的利益,制度无法满足强国利益时,它会退出(美国推出反导条约)
?权力分配变化之后,依然能够延续。
退出丧失既得利益
退出破坏声誉
重建制度成本过高
既有制度形成的跨国个人网络希望制度延续
86、新-新比较
新现实 新自由
无政府状态的影响 制约作用很强,导致冲突。 又制约作用,未必导致冲突。
国际合作可能性 可能,消极合作 经常,积极合作
国家关注目标 安全、相对利益 福利、绝对利益;事实上难以区分
制度作用 作用微弱,依靠权力维持 促进合作,缓解无政府状态
87、新-新融合
?本体论趋同(物质主义)
?认识论趋同(科学实证主义)
?理论框架趋同(假定基本一致)
?分析层次趋同(体系层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