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考点5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没有完成工业化的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点: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突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②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③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结合。④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4)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①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②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③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加快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考点6
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1)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处理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促进全国经济合理布局,具有重大意义。
(2)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在达到小康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沿海地区和内地的协调发展问题。这一思想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对于解决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考点7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1)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2)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需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健全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健全合作机制,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机制,发达地区帮扶欠发达地区;健全扶持机制,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考点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是我国农业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
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具体体现:第一,农产品是解决人民生活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第二,农业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第三,农业、农村是工业品的重要市场。
③农业发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这是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基本思想。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邓小平关于“两个飞跃”的思想。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两个飞跃”的思想,科学地揭示了我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指明了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必须抓住机遇,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途径:一要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二要增加农民收入。做好农民“增收”“减负”工作。三要改善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四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五要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六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考点9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城镇化是由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我国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具体措施:一是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二是形成合理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三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四是健全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考点10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紧迫而又重大的战略任务。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贫乏,单纯依靠资源消耗来维持经济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使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大后劲。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发展新阶段,但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性改变,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客观要求。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我国具备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推动发展的有利条件。必须立足扩大内需,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保持经济增长的持久稳定。
第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之间结构比例不合理。必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加速发展服务业。
第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必须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3)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相统一。速度、结构、效益、质量是辩证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促进。首先,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只有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其次,经济发展速度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结构是速度和效益的基础。结构合理是保证高速度和高效益发展的基本条件。首先,结构合理是保证一定发展速度的重要条件,没有合理的结构,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确实可靠的高速度。其次,结构和效益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结构合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没有合理的结构,经济效益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良好的经济效益是结构合理的一种反映。
质量是速度、结构和效益的最终反映。发展的速度、合理的结构、良好的效益,最终是通过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来体现的。在处理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时,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结构合理是手段,效益是保证,质量是体现。从根本上说,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加了,才有利于处理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协调好重大的结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并取得较高的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