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07年新改)(背熟)(三)★★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相对同一性和绝对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2)同一性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用同一性分析)
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③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规定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斗争性的作用是: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4)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三)★★矛盾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解决的形式:(多选注意)
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③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①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②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07年新加)对立的焦点是: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②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③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④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
21、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07年新加)(三)★★★★
(1)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发展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科学发展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
(4)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
(5)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协调矛盾各方关系的辩证方式;
(6)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体现了辩证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22、认识(认识论三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反映论和先验论、能动反映论和直观反映论)(四)
(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①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②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③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认识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的人;主体对信息的选择表现:感觉选择;信息能动选择;自觉选择
(3)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4)认识中介是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及其操作程序和方法。主客体关系:改造被改造,反映被反映
(5)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这是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唯物和唯心认识论区别: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对象,实践是基础。
2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四)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决定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四点:提供新课题;经验材料;研究手段;规定发展方向
(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本身不是现实力量,和实践相结合才会变现实,被群众掌握才起作用
①实践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
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
③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实践的基本特征:①物质性。唯物实践观与唯心实践观的区别;②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③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与生物适应活动区别;④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
24、传统哲学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四)“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以行验知,以行证知
①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知行相须,知行互发。②知和行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知行两端,不离不一。③重视“知”的作用。知然后行,“行为知功”。④重视“行的”的作用。行而后知。
25、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四)★(感性是基础,理性是升华)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1)相互区别:经验论的错误表现为: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
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③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
④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是起点,是初级阶段,不能说是认识的来源);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2)相互依赖:(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区别: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在于她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
26、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四)★★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的条件:认识完成的标志:运用于实践并取得实际效果。
①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加工制作。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①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③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行动;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认识的辩证过程是:①实践认识实践无限循环;②感性-理性-实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