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大公司:再困难研发不能差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1 14:1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华尔街日报》日前公布的一项统计报告显示,在除汽车和医药企业外的美国28家大企业中,2008年第四季度收入虽较前一年同期下降了7.7%,但研发费用只微幅下降了0.7%。



其中,微软、IBM、波音、杜邦、卡特彼勒等许多巨无霸企业研发开支还出现了明显增长。

  以软件业巨头微软为例,去年第四季度该公司收入基本保持不变,但研发费用仍达到了22.9亿美元,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21%;而英特尔公司去年第四季度利润下降了90%,但其研发费用仍达到13.2亿美元,大大高于前一年同期水平。


  许多美国公司都强调,它们之所以力保研发开支,是因为过去的经济发展规律都显示:如果要想在经济复苏时展现更大竞争力,就必须在经济困难时期保持研发投入。这一规律,在过去的经济危机中也显露无遗。

  在互联网泡沫破灭的1999年至2002年,苹果公司收入虽下降了6%,但研发费用则增加了42%。2001年底,苹果推出了新产品IPOD,该产品迅速赢得了市场的认同,并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为苹果公司获得巨额的利润。

  更远一点,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化工业巨头杜邦公司正是靠加大研发投入,随后开发出尼龙等新产品,颠覆人们对衣服的传统概念,也为该公司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由于新技术商品往往需要1到2年甚至更长的研发时间,因此企业在困境中能否未雨绸缪就显得异常重要。作为反例,《华尔街日报》批评说,在2002年摩托罗拉公司曾将研发费用削减了13%,尽管2004年该公司开发出了极受市场欢迎的RAZR手机,但随后几年却没有好的新产品出现,导致其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最大的教训无疑是美国的汽车业。在过去几年,美国汽车业未能在混合动力或电力驱动汽车等新技术上获得突破,而是将重点放在卡车和SUV等传统高耗油的产品上,当油价飙升、消费者习惯改变后,美国汽车业也随即面临更大困境。

  即使是一些在经济危机中不得不削减开支的公司,也尽量保证最核心的研发产品获得足够的经费。在去年第四季度,美国惠普公司研发费用降低了18%。但该公司表示,被削减的主要是在一些传统电脑产品的研发开发,而研发创新型电脑产品的惠普实验室费用并未减少。

  美国玻璃业巨头康宁公司则明确表示,压缩研发费用是该公司压缩成本的最后一个选择。在去年第四季度,康宁公司收入下降了31%,营销和行政开支削减了30%。为渡过难关,该公司冻结了招聘活动,裁剪了3500个就业岗位,但研发费用基本保持不变。该公司首席技术官JobMiller表示,该公司今年的研发预算为6.27亿美元,与去年持平。

  从美国大公司研发费用的强劲表现可以看出,金融危机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各个产业可能重新洗牌的机会。许多大公司早已未雨绸缪,为经济复苏后的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企业的远见,也应引起其他国家企业注意,并学习借鉴。(刘洪)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钟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02:2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