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急着对任志强的“高论”吐口水在博鳌论坛年会期间,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和居民工资收入相比房价等于没涨” 的言论,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引来骂声一片。他算了一笔账:1978年GDP大概3000多亿,现在是30多万亿,增加了100 多倍。1978年月工资全国平均28.6元,现在也增加了 100倍。1978年我们大白菜2分钱一棵,现在2元钱,也增加了100倍。房价只增加了16.6 倍,等于没有涨价。(4月19日《广州日报》)
任志强先生的身份注定了说什么都不会讨喜,除非他说“DADAO万恶的房价”、并带头拿房子出来做慈善。可是,这是个市场经济,谁不希望自己生产的东西卖个高价?回头看看,任先生只不过说了一句大实话,其实,无论你用归谬法还是反证法,逻辑上看,他说的并没有错,从倍数上说,房价涨得并不多。至于房价与白菜还是电脑看齐,既然官方统计数据都能出现不同的“口径”,恐怕也算不上大问题。再说,一个公民社会,当尊重并捍卫不同利益代表言说的权利,只要博弈渠道通畅,只要不悖逆公序良俗,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顺着任先生的这些数据,我们冷静想想,倒能发现几个核心问题:一是GDP增加了 100多倍,我们的购买力为什么没有正比率上涨?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有一个广为周知的分析:从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7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才增1.2倍。在当下,超过76%的资产属于公共拥有(即政府所得),民间只有不到25%的资产。任先生的话之所以让我们反感,不在于错谬,而在于它援引的数据离我们的感受太远,藏富于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启示我们继续温习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那句箴言:一个社会只有放手让每个人富裕起来,它本身的繁荣才有保证——尤其是在宏观政策关注房市、车市的当下。
二是平均工资涨了100多倍,为什么我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如此激越?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没啥好说的了。日前,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了2008年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为2.9万元的统计快报。据说,与2007年相比,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7.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1.0%——这与大多民众的实际感受相去甚远。身在统计范围之内的人体会不到大幅增长的喜悦,被忽略的群体更不会对每年4月例行发布的数据感到鼓舞。最大的积极意义,恐怕就在于据此提高了国家赔偿标准。开发商若据此来卖房,房地产业早就该关门大吉了。
说到底,房价的问题不在于“涨了多少”,只要“居者有其屋”,它就是涨到火星去也无妨。香港的房价就是贵得离谱,明星大腕所谓“千尺豪宅”也就百十平米,但是,民众从无我们这般对房间民意沸腾,原因何在?因为“公屋”等兜底环节做得好。商品房卖得高了,在贪腐几乎绝迹的情况下,政府则更有钱取提高居民福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市场体系。我们的问题却相反,因为保障性住房解决得差强人意,民众自然就把这一怨愤倾泻到商品房领域,都觉得是“房价”出了问题。因此,谁说高房价的好话就得被口水淹死。
这一倾向其实更无助于问题的纾解,也遮蔽了住房问题的关键,还可能影响到市场规律对资源配置的能力。我以为,土地成本大小都没所谓,房价高低也没所谓,只要体制机制健全,贪腐不再,政府能保障大家都有住的地方就可以。与其和开发商扯房价,不如省点心和职能部门研究研究如何分清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的责任范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