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学大纲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政治的含义
一、政治观的历史演变
近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政治现象的复杂化和政治生活的不断发展,中外政治学者和政治家,又给“政治”下了许多定义。作出了各种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
1.“国家说”。即认为政治主要是国家事务,特别是宪法、法律所规定的一系列国家或者是政府制度。
2.“权力说”。即认为政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政治并不限于国家活动,而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3.“分配说”。即认为政治是为社会作出和执行权威性分配(或有约束力的决策)的行为。
4.“管理说”。即认为政治就是一种管理行为,或者说是一种管理公共事物的活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内容有:1、“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这一观点揭示了政治的基本特征。2、“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列宁选集》第4卷,308页)这一命题确定了政治的属性。3、“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4、“政治是一门科学,是一种艺术”。
三、政治的定义
我们认为,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对这一概念应作如下理解:
1.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2.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3.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四、政治的本质
权力和利益问题,可以概括包括阶级斗争问题在内的各种政治现象的本质。这是我们分析现实政治的新发展所应得出的主要结论。正是根据这些认识便产生了我们对于政治概念的新的认识。
五、作为博弈的政治
政治是一门艺术,是一门调节利益冲突的艺术。利益的冲突一直是历史与现实的主题,是政治产生的原因。社会生活中充满了矛盾与妥协、冲突与合作。社会主义社会仍要发展商品生产的根本原因也是利益的差别和矛盾。博弈论正是分析利益冲突的构架。
第二节 政治学的历史沿革
政治学作为一门十分古老的学问,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典籍和明确的发展线索,回顾和把握这一历史过程,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政治学的理解。
一、政治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创立于西方。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古希腊的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所写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政治问题的著作,因而被称为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亚里士多德也由此成为政治学当之无愧的创始人、奠基者。
二、中国政治学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政治文化遗产。从中国古代的历史来看,政治历来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早在《书》、《诗》中就有大量论及政治的内容。《书》指《尚书》、《周书》,实际上是一部政书,司马迁称“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在春秋时代出现的所谓“百家争鸣”,首先就是政治思想上的学派斗争。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政治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政治思想,是当时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三大政治学派。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政治学的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导致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它开创了人类认识和掌握政治现象的科学时代。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其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第三节 政治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当代中国政治学的任务
政治学作为一门研究以国家政权为中心的阶级统治关系和阶级统治活动的科学,一般来说主要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的。当代中国的政治学,总的说来,其主要任务就是为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活动服务,为我国新时期的政权建设、党的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服务。
二、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二,吸收和借鉴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全方位地透析政治学理论。
第三,正确采用先进的现代科学研究手段,赋予政治学研究以新的时代特色。
第二章 阶级、阶层和阶级关系
第一节 阶级
一、阶级的含义
阶级是政治学最简单、最基本的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出发点。
1919年,列宁在《伟大的创造》一文中写道:“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列宁选集》第4卷,第10页)这是一个完整的、经典性的定义。
列宁的定义提示了阶级这种社会集团所具有的四个基本特征:
第一,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第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第三,在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第四,对社会产品分配的方式与多寡不同。第五,“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不仅揭示出了对抗阶级之间在经济上的根本对立,而且指出了由这种经济对立所引申出的阶级斗争及其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后果。
二、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三、阶级的政治属性问题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但阶级产生之后,就必然要有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特点。
第二节 阶层
一、阶层、阶级与利益群体
(一)阶层的基本含义。
所谓阶层,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而分成若于层次的不同群体。决定这些不同群体存在的最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分工以及人们对生产资料占有的多寡。
(二)阶层与阶级
(三)阶层与利益群体。
二、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社会阶层的分析与研究
一是“社会结构”标准。二是所有制关系标准。三是“劳动性质”与“劳动方式”标准。四是利益群体标准。五是资源占有标准。六是综合标准。
三、从社会分层理论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第三节 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
一、阶级关系与阶层等“非阶级关系”问题
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很复杂的,有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等等。但是,在阶级社会,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和阶级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是人们之间的一种本质性的关系,它对人们之间的其它社会关系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这是由阶级社会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
(一)阶级之间的对立关系
(二)阶级之间的相互渗透的关系
(三)非阶级关系
二、阶级关系与阶级斗争的联系和区别
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但不能简单地将阶级关系等同于阶级斗争,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
阶级关系是指各阶级之间及其内部的联系,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阶级联合、阶级渗透等。其本质就在于各个阶级对于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特别是表现为和现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
三、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主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它既包括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也包括剥削阶级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斗争。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对于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国内阶级斗争同国际阶级斗争交织在一起。国内阶级斗争同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之间的渗透与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密切联系,相互交织。
第二,社会上的阶级斗争会反映到共产党内。党内外坚持反动立场的分子彼此串通,互相利用,从而使斗争形势呈现出复杂性。
第三,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在一起。极少数以反党****主义为目的进行罪恶活动的分子,他们同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属于敌我矛盾,而群众中的某些人,由于存在思想认识问题,或是受错误思潮影响而做了某些错事所产生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矛盾交织、混杂在一起,有时使政治局势复杂化。
第三章 政治权力
第一节 政治权力概述
一、权力的含义、构成及本质
(一)权力的含义
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存在于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权力是具有一定资格的人(权力主体),为了自己的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制约或支配他人(权力客体)行为的能力。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体现的是权力拥有者和权力客体两个意志主体不平等的关系。
(二)权力的构成
1.权力主体。它是相对于权力客体而言的,是权力的拥有者。在一定的权力关系中,处于主动和支配地位者即为权力主体。2.权力客体。它是相对于权力主体而言的。是权力作用的对象。3.权力目的。从终极意义上说,权力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权力主体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运用的一种手段。所以,行使权力必定为某种目的服务。权力目的就是权力主体通过行使权力所要实现的目的,主要表现为利益或价值。4.权力作用的方式。即权力主体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制约或支配权力客体的方法和机制。
(三)权力的性质
1、权力的本质。权力的本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其二,权力是一种阶级关系。其三,权力是一种利益关系。
2、权力的属性。权力的属性主要是:其一,人性与非人性。其二, 阶级性与非阶级性 。其三,科学性与非科学性。其四,主观性与客观性。
3、权力质的内在规定性。权力质的内在规定性表现为:其一,支配者的利益。其二,服从者的利益。其三,共同利益。其四,冲突利益。其五,创造利益。
二、政治权力的含义和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