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对于多极化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10 09:4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上传一个关于多极化思考的东西,这个东西是辅导班里,我和几个关系不错的同学一起讨论的结果,这里先发一个我的,明后两天再发唐博的,我认为讨论对思考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唐博,张蕊,井浩等人的意见,对于我形成自己的看法很有帮助。发到上面也是希望大家一起思考 ,一起写作,把自己的观点写出来。
                 冷战后多极格局的发展与未来

多极格局是冷战后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应该说它体现了当今国际形势的发展态势,是一个值得多多研究的课题。多极是相对于单极和冷战时期的两极而言的,从冷战中后期的发展来看,确有多极化的苗头出现,美苏以外的西方国家和中国以及日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使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如同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所述,在他心中,未来国际上起重要作用的将会有美国,苏联,西欧,日本,中国和印度。可是目前有很多人在提及多极化一词时,大多把它当成一种必然的结果,甚至于是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这就使这一名词的使用进入了一种误区。诚然,尼克松的论述相当精辟,并时至今日仍然有其超然于世的一面。但不要忘记,他当初提出这一论断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实力对比,并不完全反映国际政治发展的全貌,更不能依此来对现今的国际政治形势做主观臆断。下面我就多极格局作我自己的一点论述

1冷战后时期的多极格局的发端

自冷战伊始,国际政治的多极格局便悄然酝酿于各国的国家利益斗争之中。从西欧各国领导人的各自外交政策中,便可略窥一二。丘吉尔的三环外交,和欧洲合众国的思想,已经体现出英国仍想维持自身在世界上的地位。而FaGuo舒曼计划的成功,则意味着西欧想要联合起来在苏美当中求生存的顽强愿望。而美国利用西欧做为防范并进攻苏联的前沿作用,也鼓励西欧尽快恢复实力,从马歇尔计划到遏制战略,可以看出西欧在维护美国既得利益的重要地位。从对德国和日本最初的严苛的政策,到扶持两国工业的迅速恢复,美国的对外政策是有意识的扶弱抑强,维持欧亚大陆的均势,让西欧各国和日本为维护美国既得利益服务。这就是冷战后多极格局产生的远因。

而各国的民族主义浪潮的再次高涨,尤其是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胜利,促进了全世界各殖民地的独立浪潮,严重削弱了各大国的实力,造成了国际关系中新的作用因素。各国领导者对世界权力格局的不满,成为多极格局产生的重要主观因素,例如中国与苏联的决裂,和FaGuo从北约军事一体化中的强硬退出都是体现了民族主义的重要作用。

再有,美国及苏联,在冷战时期的自我中心倾向也让双方各盟国的离心性越来越强,尼克松著名的越顶外交,以及苏美双方的多次双边会晤,使日本和西欧对美国的信任不断减少。而苏联的几次勃列日涅夫主义的行动,使共产主义阵营出现了尖锐的矛盾。欧日等不同集团对两极体系产生了变革的需要,是多极格局产生的客观推动因素

欧盟和日本的崛起是因为美国国家战略的客观需要,是美国有意扶持起来的,欧日的崛起虽然当中的决定性因素是其自身的努力,但美国的因素也至关重要1经济方面有马歇尔计划,特需繁荣。2军事方面有北约,美日联盟。3政治方面有支持西欧联盟,旧金山对日和约。从这三方面讲,对于西欧和日本作为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强大,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另外,美国和苏联的相对衰弱,也成就了多极格局的产生趋势。60年代欧盟和日本的经济开始对美国产生不利影响,连续的狄龙回合和肯尼迪回合,说明美国的经济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和其后美国经济的疲软,就是美国经济付出的代价。尼克松对此眼光独到,提出尼克松主义,把美国从对盟友沉重的义务中解脱出来,开始战略收缩,鼓励欧日自己负起更多的防务责任。加强与欧日的联系并改善美中关系,以此来抗衡苏联。此后卡特的三边主义更是此方针的延伸。苏联的过度扩张政策也使其吃下了苦果,阿富汗的泥淖以及苏中关系的持续恶化,造成了美苏冷战中后期的大体格局。

综上所述,冷战后的多极格局趋势在冷战时期已具明显雏形,是美苏冷战的必然结果。但是冷战结束的突然和戏剧性,使冷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各国的外交政策同时也在调整。就时间来说,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一个国际新的格局还远未形成,就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的这十年,单极化的倾向要明显大于多极化倾向。

2冷战后时期各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

冷战末期,美苏力量对比发生逆转,加上西欧和日本的经济政治力量也迅速增长,使两个阵营的均衡被打破。苏联自身的改革失败,和东欧共产阵营的解体,使冷战两极体系瓦解,国际关系进入新的时期。各国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做出了自己的外交战略和策略的改变。其中,美国先后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世界新秩序,和参与扩展战略,以及新大西洋主义,目的就在于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体系,实现美国治下的和平。而欧盟面对新的形势,通过马约,加快欧盟联合的步伐,并积极采取步骤进行欧盟东扩,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同时和中国维持长期的友好关系,牵制美国。俄罗斯在冷战后前期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俯首贴耳是因为俄罗斯的经济需要西方的援助,可在本国的休克疗法失败后,口惠而实不至的西方援助让俄罗斯重新调整了其外交政策,改行东西方并重的双头鹰战略,中俄关系进入蜜月期,俄欧关系也因为欧对俄之能源的需求而变得更加密切,这其中当然也有欧借俄美双方相互平衡的因素。而日本在冷战后期提出,成为在国际上有与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政治地位,仍然是其外交的中心,PKO法案的通过,军事预算突破GDP1%限额,美日之间的经济斗争,在冷战后时期形成了美国求一方独大,欧日俄相互借力制约的局面。

从中分析可以看出,俄罗斯面对其他国家对其的传统忧虑,以及体现出来的趁势打压的行为深有不满。对于其国家传统势力范围的被侵蚀,逐渐采取强硬态度应对。虽然其经济实力一落千丈,但其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仍然雄厚,在西欧各国和刚刚摆脱俄国影响的东欧各国,仍然有较大威胁。美国在冷战后仍能留在欧洲,并继续执北约之牛耳,一方面固然有欧盟各国内部因德国统一而产生对德国的忧虑,须借美国在北约框架下制约德国,但最重要的仍旧是俄国传统军事优势对欧洲各国的威胁,以及俄越来越强硬的外交政策。而需要论述一下的还有中国的强势复兴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美日联盟在97年的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订立,其主要目标便是指向中国。美国在对台军售问题上的态度,和日政治走向的明显右倾化,表现出冷战思维的延续。西欧和日本在经济上的强势和军事上的孱弱,使他们的国际政治影响力大打折扣,并使他们面对俄国的存在时不得不靠美国的军事力量来平衡。这就给美国在冷战后仍然存在于欧洲和东亚提供了客观需要。而美国对于东欧和中亚各国来说,更是摆脱俄罗斯传统影响的唯一依靠。但在其中,也有欧盟东扩与北约东扩的不同利害关系,西欧对于美国利用北约东扩插手东欧地区,制造出老欧洲和新欧洲之分就十分警觉,欧盟东扩进度明显加快就体现了欧美两方在对待原苏联地区和东欧中的暗中较量。

从经济上看,美国在冷战后成功地保持了经济增长,创造了新的经济奇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更是使区域经济成为国际上的主流,使美国的经济可以在与欧盟和日本的竞争中取得抗衡的能力。同时欧盟在进一步联合的道路上受挫与日本经济十余年来的停滞,使美国在国际形势中重新掌握主动。而在新世纪的近十年里,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使以能源出口为主要经济来源的俄罗斯获得恢复实力的机会,其成功使用能源供给为杠杆,分化欧美关系,并借与中国的军售关系,牵制美国。使国际关系又有重回两极体系平衡的可能性。

3在国关理论中体现出的各种后冷战论调和其本质和影响

在国关理论中关于多极格局的论调也有很多,由于美国在国际领域的主导地位,近年来的冷战后国关理论多体现出美国色彩。冷战刚结束时,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其为美国单极体系造势的用意十分明显。而文明冲突论中故意分化中日文明,统合西方各国,夸大异种文明间冲突的用意也在于树立美国的单边体系。而进攻性现实主义则完全反映出美国学者对多极格局倾向的态度。

4多极格局的未来(我的意见)

多极格局的确是历史发展之倾向,但只是历史发展众多倾向之一,而不是唯一。综先所述,今日国际政治多极格局,是来自于美国与苏联的相互斗争之需要,是两极体系的一种产物。在其中有美欧日之间的共同利益驱使,也为美欧日利益冲突所制约。而且多极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国际政治权力的分散基础上的,而国际政治权力的分散的核心原因则是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各国综合国力对比的变化的原因很多,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变数很大。多极格局只是一个国际斗争的结果,而决不是我们观察国际问题的前提,多极格局只是国际形势变化的一种可能性而已,至多算是一种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方向。

多极格局少不了趋于平衡的各国实力,而在这其中,中俄两国又处在关键地位。关于日本和欧盟的地位,则处于次一级地位。可能在这一点上,我的意见与许多人相左,不过就现实欧盟能力而言单独对抗俄罗斯是不现实的,日本对于东亚地区也是一样,作为美国利益的间接保护者而言,日本与欧洲仍然需要美国的合作才能维护彼此的共同利益。中国的强大让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传统利益受到了潜在的威胁(注意我的用词“潜在”而非“现实”)而日本担心由于中国的强大而使自己在东亚的地位被边缘化。这两个原因使本已因冷战结束而面临危机的日美联盟重新变得紧密起来。

多极格局的变化还有文化层面的因素必须要考虑,从文明冲突论开始,到民主和平论,都是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特点有混合了基督教与古希腊文明的扩张型世界观;普世性宗教与种族主义相结合的新型变体(对于其他宗教的不尊重与对非白种人的歧视性,当然我不否认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对种族和宗教的宽容已大大改善,但那是纵向比较,如果横向比较,这种歧视与不宽容仍很严重,无论是西方国家屡出不绝的渎神事件,还是各移民国家对待非白裔移民的不公正待遇);而当国际力量格局发生变化时,也可能因为文化上的相近性而产生新的联合,从而使国际体系再次进入到两极格局当中。

多极格局的主要决定因素还是在于经济,世界经济的趋势就在于全球化和区域化并存,进入激烈竞争时代。从欧盟共同市场到北美自由贸易区,再到日本的贸易壁垒,区域化是保存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经济繁荣的必要步骤,全球化则是赚取最大商业利润的有效工具,无论美日还是欧盟,都在全球化的口号下,拿起了区域化的盾牌。在亚太地区已经贵为第一大经济地区时,美欧组建大西洋共同体的倡议也悄然流传开来。

多极格局是一个对中国有利的格局。便这一格局的形成还在进行,远未完成,如何构建这一格局并确保中国能在其中得到利益,则需要中国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利用国际上的有利形势,相机而动。

另外的看法:从九十年代至今,国际形势是以单极格局为主线在发展,从海湾战争,到波黑战争,再到反恐和伊战,如果加上北约东扩在内,美国对国际局势的左右能力实际上已经超出多极甚至传统两极格局的制约了,伊战时,抛开联合国单边行动,充分说明了美国的能力在俄中欧三方都力所不逮的地方能够有效而充分的展示。而在多极格局最具代表性的时代里(拿破仑之后的欧洲)任何一方想要取得霸权,都会受到其他国的一致阻遏,而且会迫使想要称霸的一方放弃霸权。而今天美国的行为,中俄欧三方如果也算上日本的话,这几个国家在十余年间没有形成一个针对美国独大的合力,同时也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对美阻遏,这也就说明了单极格局在现在,还是在短期的未来,仍会是国际政治的一个客观存在事实。

再次补充:多极格局需要各国实力的对比趋于平衡,而如今能看到的情况是:美国经济仍有小幅增长(尤其是克林顿时期,美国走出多年的经济停滞状态,持续增长)。日本经济却在经历十多年的停滞期,由顶峰时期相当于美国的66%到如今的30%多,欧洲经济虽然整体规模比美国大,但其对美国的依赖与自身的结构缺陷,制约了它的作用。而中国的经济在二十年中高速增长,但总体讲,只占全球经济总量的4%强,相对于24%左右的美国经济,和26%左右的欧盟经济,弱势明显。就是相对于9%的日本来说,也是处于下风。至于俄罗斯,虽说近十年来的能源经济对其国力的重新强盛起了很大作用,但相对于苏联时期来说,还是有差距的。虽然加入了G8,但只是因为其政治大国的地位和能源重要性的原因。所以,在经济层面上讲,多极格局远未形成,目前美国之所以能由参与扩展战略发展到小布什的单边主义,强调先发制人并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实施,就说明美国现如今的能力还是超群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09:44:09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这个是唐博的原稿
    苏联戏剧性的解体之后,国际局势多极化的趋势日渐明显,这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一个共识。可是说,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应该说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然而就是这个“时间的问题”,告诉人们对不远的将来的国际局势的发展态势还不容乐观。
    尤其是在最近发生的俄格冲突实则为美俄战略的较量,这既是俄罗斯长久以来对美国狂妄积压俄罗斯生存空间的一个爆发,更表明了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美国对“一超独霸”的世界领袖地位无论从客观条件上还是从主观因素上都没有放弃的追求。多级格局对未来世界的和平与稳定究竟是好还是不好我们无从得知,但至少我们看出,只要美国的霸权思维存在一天,多级格局的最终形成就晚一天。

    从罗马治下的和平到英国治下的和平,然后再到如今的貌似“美国治下的和平”,霸权稳定论在西方学者的心目中依旧有着不小的地位,尽管除了美国之外,其他西方国家未必真的接受。然而,与其让中国、俄罗斯甚至日本这三大力量中心成为今后国际舞台的主角跟自己同分一杯羹,美国的霸权更容易得到他们的好感。
    对中国,自1500年以后,西欧一直是轻蔑有余。俄国则是他们的传统警惕区。日本暂且不论——它想要成为政治大国的梦想还有待时日。后来的印度也委实只能算得上准力量中心。尽管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西欧就开始了抗衡美国的苗头,并在即后来的岁月中愈演愈烈,然而这种抗衡至今仍旧局限于 西欧地区。似乎他们的想法,仅仅是试图把美国从他们的欧洲请出去。然而如同西欧对俄罗斯的能源需求似的他们不可能对俄罗斯有太大作为一样,他们在短时期内更不可能成为可以和美国平起平坐的伙伴。遭遇了两次大战的西欧,既没有俄国一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主义渊源(或许FaGuo除外)来支撑自己采取强硬的对美政策,在心理上也尚未真正的强大起来,很多方面仍旧不得不跟着美国走。这样多级格局的5大力量中心,只剩下尚在复兴的中国以及不被逼到墙角不还手的俄罗斯,一个暂时“不出头”,一个是心有余而力道还欠缺点火候。所以,尽管多级格局已经成为一种似乎必然而为之的趋势,但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这一步不可为不艰难 。其中充满了变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09:54:06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唐兄对我意见的反馈,和我与他的讨论,蓝色的是他的意见,黑色的是我的
我和唐兄关于多极化的讨论:
我感觉论述多极和单极首先应该明确级的概念,什么是极什么又是多极,不然没有个标准也就无所谓判断了。
你的描述大体是冷战前西欧各国、日本还有其他国家实力在上升,而美苏实力总体在下降,形成对比得出结论多极化的发端。其中详细阐述了各国的互动及其带来了一些列的影响。可是正是因为全文就没有个标准,也可以被理解为仅仅是两个世界的实力在不同层次上波动而已,结果是什么得不出来,也无法做出预测。
冷战后的描述也是这样,美国实力的相对增强,原因种种,分析很精彩。可是这里也有由于两级体系瓦解而导致世界权势进一步分散的一面。如果把这一部分也算进去也会看到除美国俄国之外其他大国也获得了叫冷战时期更多的权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衡量格局走向呢(一个富人给他一百不多,可给穷人一块他就不少了)
另外,在论述的时候我建议应该按年代和大国分开说。如70年代,有民族主义高涨,有苏美攻守易位等等再做个小结这样冷战前做个大节。冷战后也是这样。脉络就会很清晰容易让人有个推断。
再有为什么没有把中国放入互动之中,这样不完全。
你的论述很有大局观,而且事实很清晰,真的很佩服。
我的意见:唐兄的意见很中肯,点中我东西的要害。的确,我写作的时候并没有清晰地想要表述一个我对多极格局的观点,因为我本身对这种格局就不确定。我写这篇东西的时候只是想探求一下“多极格局”的来源,我不同意现存的多极格局是因为两极体系瓦解造成的这一说法。我想要写的就是这个,至于中间有很多东西透露出的中心不确定性,这一点是我真实想法的体现。因为我看不出世界政治的趋势,而至于趋势而言,人的主观因素又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细说一下此点,美国在冷战中后期,理论界便有衰落论和霸主论的区分,而衰落论的最有力论据便是美国经济的走弱,和在国际上相对实力的式微。你不能说这是错误,甚至到今天,它仍旧是用来说明美国衰弱的有力证据。但冷战的结束,美国经济的复兴,使美理论界的论调为之一变,历史终结论的大行其道就说明问题。世界新秩序,参与扩展战略都是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的产物。在如今我们说的多极化倾向明显的时代里,美国的战略却变得越来越强硬,新帝国论,布什主义,美国从来没有这么倾向于建立单极世界。这就和我们想要建立的多极化世界背道相驰,这体现了什么?是各自的利益所在。双方都在使自己对于世界的理想建构为现实,而在这中间,反反复复肯定要很长时间,会发生的事情也会很多,难保不会再发生像苏联解体那样的突然性事件造成整个国际体系的大改动。所以,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多极化会是多种国际关系变化趋势的一种,而是否会实现,则变数多多。我很看好它,但短期内世界仍会是以单极化色彩浓厚为特点。多极化对我们有利,但需要我们去创造它 ,让它从一种趋势变为一种现实。
时间上的分段,历来是我的弱项,我向来不善于按时间总结东西,对于历史来说,我也是偏喜欢史记那种文体,而对编年体有意见。
对于中国在多极格局中的作用,的确没有怎么写,原因是多极格局的表现,以欧日的崛起为标志,以苏美的相对衰弱为必要条件。而中国起作用的发端是在七十年代。以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而言,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并不大(东亚地区事务除外),举例来说,G8会议始终没给中国足够的参与权就很说明问题。
谢谢唐兄的批评意见,对我来说太有价值了。同时欢迎大家共同讨论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4-10 12:51:46 | 只看该作者
厉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4 04:16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