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白手起家的真实故事-小康之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8 09:0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闪光灯下,亿万富豪总是气度不凡,处处显露睿智又为人和蔼。向公众回忆自己创业的艰难和不屈不挠的经历时,令无数人感到敬佩和仰慕,引无数渴望成功的人竞相模仿。但多数的人仍然一生碌碌碌无为,因为他们无法看到辉煌的背后,无法明白积累财富的途径和与人打交道的手段,这些是万千的普通人一辈子都不会知晓的。下面是一个亿万富豪创业历程中鲜为人知的一面,不要错过,而且越往后越精彩。 ____作者序
  
  
  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白手起家的真实故事(一)
  
  Paul Condrall,一个美国穷学生,怀着对美国百年史前淘金热的向往,尽管只是道听途说中国经济神奇发展,就毫不犹豫地来到中国,在既没背景又没人脉的情况下,仅凭一张外国人的脸面和通过模仿,在中国白手起家,仅用短短几年就获取超过十亿的财富。如果你从中获得启发,也许你就是下一个亿万富豪。
  1983年Paul大学毕业,他初次踏足中国是首都北京,由于当时中国能说流利英语又能让外国人听懂的人很少,他马上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中文。他首次体会到美国与中国的文化差异,Paul每天下课后操着五音不全的普通话四处找人聊天,晚上用中文写日记。不到二年,他就能说一腔流利的普通话,比许多国内其他省份的学生还纯正,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如果不见其人,只闻其声,还以为是个中国人。反观中国学生,只会背诵课文,拼命做习题,埋头啃外国文学小说,结果花了十年学习英文,还是很烂。
  1985年的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还很低,外国派驻北京的机构不多,跨国公司也未成气候,且不屑于他没有行业经验,而私人在北京创业环境很困难。Paul操着得意的中文,用半年的时间四处混,但到处碰钉子,什么也捞不着,只好回美国。他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法律,毕业后回到出生地华盛顿,面对竞争激烈的律师行业难以立足,郁郁寡欢。经过思前想后,他总觉得凭借自己流利的中文,应该作为连接美国和中国两地的纽带才有优势,于是他写信给美国美开乐服装纸样公司的总裁,信中说中国有八亿人口,都是自己在家缝衣服,颜色仅有灰色和黑色,最后他毛遂自荐为美国美开乐服装纸样公司打开中国市场。与公司总裁面谈时,他带了一些旧纸样,说自已从小到大所穿的衣服都是妈妈购买该公司的纸样做的,凭着流利的中文,他终于获聘为该公司打开中国市场的前哨。
  1989年他再次来到北京,按计划逐家拜访所有的大百货商场。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末期,商场的主任十分傲慢(还没有采用经理头衔),普通厂商代表除了要找熟人介绍走后门外,还要天天到场,等候主任有空闲又好心情才可以请求入场事宜。但他所到之处,只要一听到有美国人找,主任都丢开手上的工作,热情地接待,Paul一腔纯正的普通话总能引起对方惊诧和钦佩,在接触和商谈的过程中,他深深体会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崇洋媚外和害怕外国人向上级投诉,事情总是意想不到的顺利,即使面对海关和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这些都成为日后他常向别人炫耀的故事,亦让他从骨子内瞧不起中国的官员。

  美开乐纸样很快就铺满北京各大百货商场,但销售不理想,原因很简单:售价昂贵。一套纸样要三十多块,价钱足够买布缝好衣服的花费。Paul每天亲自到各个专柜推销,他把自己引以自豪的表演才能发挥到极点,总能吸引人群驻足观看,令其他柜台眼红,可惜旺丁不旺财。二年来,他负责经营中国市场一直亏本,按他自己所说的是全亏在支付他和老婆(Stacy,他在北师大时认识)的工资上,美国美开乐公司不干了,他只好打包袱回美国。在美国,他每天看到塞满邮箱的目录,灵机一动,设想如果在中国开展邮购美开乐纸样,不但在北京可以买到,全中国各省份都可以买到,销量一定不得了。但美开乐公司不买账,因为Paul没有邮购的工作经验,只愿意授权给他成为中国地区的经销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Paul决心模仿美国的邮购目录,用他和老婆赚回来的工资共3万美元自己创办邮购公司,销售美开乐纸样。
  前次的失败,使Paul决定离开北京,寻找一个更好的营商环境。1993年,他跑到相对开放很多的广州,认识了曾在党校混过二年、时任一个文化单位的宣传干事的李某,在李某的帮助下成立广州美开乐中心,送给李某一部分干股后戴上红帽子,挂靠到该文化单位下。他到广州三元里村租一间平房,招聘六个员工开始创业。除提供美开乐纸样邮购外,还加上羽西化妆品、针织衣服、玩具、邮票等物品。Paul从中国迈向小康水平的口号中得到启发,把公司品牌称为小康之家,自取中文名“康保乐”,尽管已经30岁了,还是让别人称他为“小康”以套近乎。尽管小康绞尽脑汁去不断尝试改变每期邮购目录,但中国人对这些物品还是不感冒。创业时期,小康每天在破旧的平房内勤奋工作16个小时以上,为了省钱连秘书也没有请,并养成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请秘书的习惯。但结果仍然一样,不到二年,他把老本亏光了,只好再次打包袱回美国。他心有不甘,付费入场参加美国一年一度的邮购行业年会,由此认识美国美来特首饰邮购公司的老板,这家邮购公司规模不大,主要采用带欺骗性的传销方式。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合伙做中国邮购生意,小康不是缺钱吗?没关系,由美来特公司全部提供印刷好的首饰目录和首饰货物,并发货到香港小康之家公司(是小康在香港注册的一个空壳公司,用以对外付款和中转货物),小康在香港付费给人走私带货到广州进行邮购传销,获得利润后与美来物首饰公司五五分成。
  与中国社会不同,在美国只要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属犯法的事情,人们都可以做,直到立法禁止为止。美国大学的法律系百年来培养出众多出类拔萃律师,一直所灌输的首要观念都是:不择手段取胜以求掠夺利益。小康毕业于法律系也深谙此道。那时候广州大力鼓励个体经营,即使出了大乱子只要不往上捅,就没有人管,当时也没有人知道传销是什么。利用邮购渠道销售,公司只通过信件和目录与顾客接触,能够遍及全中国各个地区,没有现场的店铺和摆卖的产品让广州工商局等的大爷们检查,也可以完全避开邮购顾客当地的工商局和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和查处,除了收到目录邮件的当事人,只有天知道信中说了什么,目录卖的是什么,更别说给政府部门批准。小康从1995年开始,在全国最有影响的《读者》等杂志刊登广告:让人免费索取美国美来特首饰目录,就可以省钱或赚钱!如果顾客来信选择省钱,就可以获得特别的折扣劵,按目录标价的三折购买;如果顾客选择赚钱,则在省钱的基础上额外再给予三折优惠,让顾客拿着省钱的整套资料向亲朋好友推销美来特人造首饰。美来特首饰实际上是位于东南亚的人造首饰山寨厂生产的劣质货,相嵌了一些宝石的边角料,镀金通常配戴半年不到就掉色,成本只值几元钱人民币,而目录则以美元标价上百元,折换成人民币后再大打折扣仍让人感觉到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而小康则有十多倍的利润。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杂志上登一个广告可以引来十多万人来信索取进行传销,然后这些人疯狂地向亲朋好友推销,普通一个选择赚钱的人每月购货金额可达几万元。一年多后,小康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____一亿元人民币。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每月都由小康亲自负责审核和修改会计账后电传给美来特公司,双方不时因成本计算和利润分配问题产生激烈的矛盾,不久后美来特公司的老板就因家里失火被烧死,合作告终。(待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6 03:46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