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德铭称中国非世界经济救世主 海外并购勿跟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6 11:5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永蔚独家访问:对话商务部长陈德铭 中国并非世界经济救世主
    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全球经济低迷,现在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好时机吗?中国频繁的对外投资和采购是否非常时期捞取利益?对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是否会举手还击?发放消费会否全国推广?
    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首席记者任永蔚独家采访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请他对上述问题作出权威解答。
  企业家组团再访欧洲 机械电子业寻商机
    任永蔚:我们知道3月8号商务部又一次组织中国企业到欧洲进行投资和并购,这次并购的目标和领域是什么?
    陈德铭:这个团是我们上次政府采购团的贸易投资促进团的任务的延续。 主要想做并购的应该是围绕着机械、电子这两个产业,以及国外一些名牌、名品和销售网络,围绕这么一些东西去做。
    任永蔚:为什么把方向定在这些方面?
    陈德铭:因为投资总归是要自己想怎么发展,自己才去做,就像购买一样,我应该买到我需要的东西,投资也应该得到跟我现在的事业发展相融合和结合的。
    为什么主要会在机电产业呢?这和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有关系。因为我们国家的机电产业现在占的比例很多,产业优势也是最强的,但是高档的机电产品加工,我们向相对处于一个劣势的地位。所以在这个产业比重比较多,也有一些,像做纺织服装的也有,因为你知道名品、品牌主要是在欧洲,像服装主要是在欧洲,所以到欧洲有些去看欧洲的服装品牌。
    另外一个角度为什么呢?也是对方提出来,他们有这样一些企业,希望我们去,这样就有一个供需的吻合问题在里面。
    帮助企业“走出去” 商务部供信息避弯路
    任永蔚:我们知道在现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对走出去很有热情,作为主抓这项工作的商务部为他们能做些什么呢?
    陈德铭:从国务院各个部门“三定”的分工来讲,我们是牵头企业走出去投资的,现在的国际市场机会下,企业走出去我们应该起牵头作用。
    同时,我们在国外有200多个商务参赞机构,他们了解各个国家的情况,有发达国家的、新兴国家的,也有欠发达国家的情况,这些国家有的企业是想到中国来投资,有些现在难以为继,而有些则希望中国有合伙者去参与共同经营,而恰恰那些合伙者也是想走到国际市场,我们会给他们一些帮助、指导和支持。
    首先,在信息和服务上面,我们这一年两年在编各国投资指导这样的书籍,对每一个国家的经济法律环境,主要的产业结构有介绍,而且有不同语种的对照,可以作为参考。
    第二,我们跟各省的商务机构合作,帮助企业走出去,我们海外的机构为他们服务。

    第三,我们按照不同的产业,会组织一些企业有序地到一些国家去考察投资环境,走出去之前首先我们境外的参赞机构会介绍对方的要求,有这样的需求了我们才去,不会盲目地走出去。
    “走出去”遇好时机 行动谨慎勿跟风
    任永蔚:您说到商务部会协助中国国内的企业走出去,参与一些并购,您认为现在是企业走出去的合适时机吗?
    陈德铭:
    从当前国际的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的衰退,从外面来讲,应该到了一个比较好的、该走出去的时候,但是我觉得不用着急,因为经济还在往下走,可以边看边走,要具体分析。但从国内企业的发展规模、人才和资金的准备方面来讲还不是充分,我们多数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人才准备还欠缺一点。但这个时机稍纵即逝,所以我觉得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应该走出去,但也要总结我们一些企业这几年走出去也有一些失败的案例,虽然不多,也有全军覆没的,也有被人家坑蒙拐骗的,也有经过市场探索最后失败的,虽然非常少,也要总结这些案例,防止走出去一哄而起,带来很多的困难。这里面特别要了解国外的《劳工法》,国外的工会组织是怎么组织活动,往往这些问题我们有时候没准备,只注意了大的投资环境,没有注意劳资关系的问题。所以我想我们大家要积极而谨慎地做这件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31 06:0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