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学人:硅谷再次进入“核冬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3 14:2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上没有“免费午餐”
2001年4月,《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近年来,消费者渐渐习惯于享受各类在线免费大餐:新闻、音乐、电子邮件,甚至是快速的互联网接入。但今天,互联网公司提供更多免费服务已不再是新闻,相反,倒是他们裁员及宣布开始向享受其服务的用户收费这样的消息更吸引媒体眼球。”虽然这些话出自八年前,但同样适用于互联网公司今天的状况。
在互联网繁荣时期,提供免费午餐,或至少免费的网络服务,这样的想法在业界很盛行。提供网络内容和服务的大大小小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期待着最终通过出售广告,将数以百万计的“眼球”变成钞票。但是,这些公司并未得偿所愿,互联网泡沫破裂也击碎了他们的美梦。从此,互联网公司开始尝试其他商业模式,如向使用其服务的用户收费,但鲜有成功的案例。

相同的一幕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次始于2004年的谷歌上市,吹起了新的“Web 2.0”泡沫。谷歌可以将针对性很强的文本广告植入搜索结果和其它网站上,这意味着原本被认为在互联网泡沫破裂时被一网打尽的许多商业模式现在死而复生。表面看来,只要你能做到精确定位,互联网公司就可以通过吸引广告财源广进。
进入另一个“核冬季”
业界普遍认为,这种商业模式第一次之所以没有奏效,原因只有一个:宽带连接不足。互联网公司故伎重施,再次开始吸引“眼球”的注意,诸多互联网新星粉墨登场:MySpace、YouTube、 Facebook,现在则是Twitter。每家公司都提供免费服务,以尽可能多的吸引“眼球”,从而在未来某一天,获得广告主的巨额投入。毕竟,有像谷歌这样的成功案例摆在他们面前。于是,“免费午餐”的日子又回来了。
如今,残酷的现实再次摆在他们面前,而结果又是如此的相似。依靠广告生存的互联网公司数量远低于人们之前想象的数字。美国硅谷似乎进入另一个“核冬季”。随后,互联网公司又开始走回头路:有的裁员,有的缩小规模,有的倒闭,有的主动向业界巨头抛出橄榄枝,有的重新考虑向使用他们内容和服务的用户收费。
MySpace、YouTube这样的Web 2.0新宠在泡沫破裂前找到了买家,将探寻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这一难题抛给了别人——分别是新闻集团和谷歌。Facebook 和Twitter如何获得足够收入以继续吸引数百万用户尚不得而知。Facebook已开始尝试自己的商业模式——Facebook Connect便是其为实现此目的而推出的一项服务。Twitter创始人原本打算在2010年前不考虑营收问题,但现在这家网站看上去准备在其服务中植入广告。
注重盈利或被淘汰
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想法似乎很天真:将互联网打造成一个免费派送礼物的平台,希望以后再吸引广告实现盈利,这样的招牌无疑对用户颇具吸引力,用户也因此享受到免费的服务。这也具有商业逻辑。互联网的性质意味着,新公司入门的门槛低,而实际上,由于技术不断进步,Web 2.0时代的门槛甚至比互联网泡沫时期还低。
另外,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企业可以利用网络效应非常迅速和低廉地吸引和留住用户。所以,搜索引擎、社交网站或视频分享网站为吸引用户争相提供免费服务,将盈利这个难题抛在脑后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你在发展初期过于注重盈利模式,那么你很可能会冒着被用户抛弃的风险。
但是,无论如何,企业要生存就要有收入,而来自广告的收入显然并不足以维持他们的生存。内容和服务免费的鼓噪确实很诱人,但两次互联网泡沫带给我们的教训是,有的地方有人还不得不去给别人的午餐“埋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2 07:3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