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凡夜
<br>
<br>
<br> 首先声明,不喜欢《指环王》这个译名,因此按照中文版图书和港台译法《魔戒》
<br> 纯粹是 因为最近看到一些国内所谓的著名电影人或记者什么的对《魔戒》的评论,碰巧偶心情很好,过来给那些小白老白扫扫盲(其实偶知道那种人根本看不进的啦)……郁闷之作~了解魔戒的人就不用看了,不过也欢迎一起来郁闷啦~
<br>
<br> ******************************
<br>
<br> 误区一:这是是最典型的美国本土大片
<br>
<br> 这是是最典型的小白!说魔戒是美国本土大片恐怕所有的魔戒迷都会笑掉大牙!影片的导演,制片,编剧等一干主创人员都是新西兰本土人氏,而各位主要演员则来自世界各地。影片中那些令人敬佩的特技、替身和群众演员全部都是新西兰的普通民众。魔戒的全片在新西兰,其中后期制作有些部分在伦敦完成。当年PJ导演带着初步完成的魔戒企划去找米拉麦克斯公司投资时遭到回绝,对方对PJ将这个故事拍两部的计划不抱以信心,只愿意拍一部;而当PJ找到当时还是小公司的Newline新线时,新线当即拍板要拍就拍3部。尽管这样,当初魔戒的预算也只有1亿8千多万(只是第一部上映获得巨大成功才在后面追加了投资),平均下来每部只有6千多万的投资,只相当于美国一部中等规模的电影。不仅大片算不上,除了新线的上层是华纳以外,魔戒和美国也没什么关系。这部电影的成功是和新西兰全体人民的极大的支持和投入分不开的,可以说是这个国家的光荣,PJ导演最后更是被NZ人民视做国宝。虽然新西兰是一个电影小国,但是仍不乏济济人才,和能为之不泄奋斗的梦想。
<br>
<br> ******************************
<br>
<br> 误区二:“一个巨大的组织和巨大资金操作的结果。它表现了好莱坞人文精神的衰落,表现了对电影高科技成果的畸形重视”,
<br> “依然难以掩盖这些影片的思想空虚和内容浅薄”
<br>
<br> 诸如此类的典型中国式评论听得人有反胃的冲动,拜托,为什么国内总是有不少人因为魔戒有很多特效镜头与有很高的票房,就把它视为一个只用特效堆砌的商业大片呢?说这些话的人有多少人是真正认真看过电影看过原著的呢?是用一种正常的眼光看待的奇幻电影的呢?还是一说商业片就是媚俗就没有艺术性,奇幻片就是浅薄幼稚就是人鬼大战之类的打打闹闹,不要硬充自己多么有艺术修养,自己的眼光有多高品位了,(这种嘴脸做给谁看啊)。无知不是错,但是无视自己的无知就是大错特错了。
<br>
<br> 首先,说LOTR没有人文精神是对托尔金教授和两位辛勤改编剧本的女性最大的污蔑,托尔金的原著在世界上的知名和受崇拜程度,对于后来的文学以及流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不了解的人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托教授写魔戒绝不是也不是想单单地写部畅销小说,而是想给没有神话遗产的英国塑造一个神话,一段能够近似历史的文明。通过撰写《失落的传说》、《精灵宝钻》等故事构架了一个前人从未涉足的虚拟世界,甚至包括十几套语言体系的创造,其完整、深奥、庞大,不亚于世界现存任何一套神话体系。
<br>
<br> 也许正是这个故事太深奥了,那些热中于关在自己的象牙塔孤芳自赏的影评人士根本看不懂;它要表现的东西太多,但是主题却非常简单,就好比一个定理的背后需要非常庞大的论证过程,这些想当然的人以为魔戒只有特技或胡编乱造,但很讽刺的是,魔戒之所以在全世界受欢迎几十年,魔戒迷最迷恋的就是这个架空世界对于现实的深刻折射和复杂的人性刻画,它的主题成为至今不衰的话题;而电影之所以获得的成功,最主要的,也就是首先获得了那些铁杆书迷的认可,并在第一时间成为电影最忠实的FANS,可见电影对原著的再现有多成功了,谁都知道电影对原著做出了不少修改,也知道有些修改并不完美,但是谁都认可这样修改,因为电影维持了原著最珍贵的精神。魔戒的整个剧组,尤其是主创人员,出于对这个故事无比的热爱和对托教授的致敬,他们没有只想到拍一部大场面高科技的大片,而是想要把中洲的历史完全再现。正如PJ导演对特技和模型制作人员所说的:“你们不要以为你们是在做电影场景,你们是在挖掘、复苏一个文明,在你们的头脑中,中州是真正存在,不过它的文明已经隐没了,现在我们要把它再现出来。”
<br> 历来战争片大场面的大片都不少,但魔戒里所有的铠甲都没有用现代,里面的锁子甲全部都是手工做的!3个人花了1年的时间,用自己的手将一个个铜环串起来,为此这3人手上拇指、食指、中指的指纹都被磨掉了!他们做出了500件锁子甲,出现在电影里却只有几分钟!然而这不过是魔戒电影制作中众多杰出之一。去看看魔戒前两部4D9花絮就知道了——哈比人的村庄是花了1年时间在搭建的场景上种植植物农作物,1年后再开拍,只为了让那场景看上去无比自然!罗翰王宫是他们寻遍了新西兰才找到完全符合书中描写的场景,然后在那山丘上搭建了1:1的建筑物而非模型!影片中的精灵语不是演员信口胡说,而是请了研究托尔金所创造的语言学家来翻译、指正发音!因为托尔金也不单是写小说,而是根据古英语、冰岛、如尼文字等创造了包含精灵语在内的数种中土世界语言,从词根到语法到发音一应具全!罗翰国的骑士们和很多他们的马并不是请来的特技演员,而是新西兰全国各地很多农场的养马人赶着自己的马匹来参加拍摄的,里面的演员无一都在拍片时受过不小的伤,西恩(萨姆)戳穿了脚底板,奥兰多(莱格拉斯)摔断了肋骨……维戈(阿拉贡)在TTT里一个镜头是愤怒地踢掉兽人的钢盔然后为哈比人的死而伤心地坐倒地上,他的表情如此地感人,谁能想到他在踢头盔的时候把自己的脚趾给踢断了?而他却没有哇哇大叫中断拍摄,反而借助这痛楚继续自然地演下去,直到这镜头拍完导演他们才知道他的脚趾断了。这些感人的、令人无比敬佩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并非什么用高科技特效用俊男美女就能堆砌而成。
<br>
<br> 要说的话,魔戒在用一种实际表现向世人展示着什么叫人文精神,这不仅仅是专业素质或对于电影艺术的执著,比如那500件琐子甲。换了其它影片以及国内那些不把奥斯卡放眼里的大导演们,肯定就只用电脑特技蒙混过去了,而不会象PJ和WETA那样去真的做了500件锁子甲!WETA 小组将特技做得十分精致,但是并没有使魔戒成为特技的奴隶(否则就会落得《哥斯拉》《异形》之类的下场)魔戒的电脑特技是有灵魂的,它为一个强大的故事服务,特技是令它出彩的地方,却不是它的主导,从另一方面说,特技正是长期以来阻碍魔戒被搬上银幕的原因,科技水平的限制使魔戒很多场景不能拍摄,但是现在可以了,WETA做到了,作为一部奇幻影片,优质的特技效果是必要的,因此现在我们看到了美伦美焕,又深沉感人的魔戒。然而中国内地的一些评论往往根本不正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科技对于电影,和艺术是一样重要的,奥斯卡评奖的电影学院叫什么?艺术与科技学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当然偶知道国内电影人很有骨气总是说奥斯卡评出的结果不算什么,但是为什么每年都挖空了心思抖点国丑出去迎合外国人赚点提名啊~)人家用了些叫你目瞪口呆的电脑技术,就边流口水边说没有思想堆砌特效,那些评论的也实在太不上台面。
<br>
<br> 还有一点,通常魔戒的票房被当作商业化的特征,因此有人以为奥斯卡堕落了,要向商业化发展。我知道国内一向有种令人“惊恐”的逻辑,卖得好的就是太商业化,不好的就是太艺术曲高和寡,因此国内的电影人为了表现自己有多艺术总爱拍些卖不出票房的,或者卖得如英雄就号称大片了~(奥斯卡甩都不甩你!)你以为电影是什么啊?!
<br> 很佩服PJ导演的一点就是,他把商业娱乐和艺术人文的精神结合,因此LOTR叫好又叫座,卖得好不是商业,而是证明了它拥有很多FANS的心,在下我元旦期间就和朋友一起去香港看魔戒3,近期又要参加多场三连映活动,可以说从来没为任何一部片子如此投入……又比如星战、印地安那琼斯,流行了几十年,现在依然很多FANS,看了一遍遍仍然愿意看下去,这才是真正有延续性的强势。如果反应是:“难看死了,骗钱!这个XXX导再也不看了。”那么能期待这样的片子获得什么成功,或在短期内有一定收益,却永远无法达到魔戒这样的效应?
<br> 说到底,无论奖项怎么选,评论怎么讲,影片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影迷,如果一部片子没有影迷死心塌地的为它大把大把掏腰包,其他说的都是废话!在奥斯卡上失败的《冷山》、《怒海》之类的片子差就差在这点上(说实话个人觉得它们也不怎么样,每年这样层次的片子都有好多),因此不能成就气势,也谈不上经典。
<br> 我喜欢艺术片,更PF能把艺术和商业完美结合的电影。
<br>
<br> 无论是金球还是Oscar,还是标榜艺术的嘎纳,提倡娱乐的MTV,所有的奖项不过是一场闹剧,大家来了,作秀了,嘻嘻哈哈颁奖了~虚名抑或荣誉,结束了都一样,但是这种热闹过后,在影迷心中唯一留下的,还是电影带给他们的美好感受……那是任何奖项都无法统治的。
<br>
<br> ******************************
<br> 误区三、《指环王》是一部将西方民间神话和儿童文学剽窃得天花乱坠的高科技电影作品
<br> “引用剽窃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军事、神话领域的诸多细节资料。”
<br> “如果把《西游记》拍出来,这个故事的想象力张力绝对比《指环王》精彩多了”
<br>
<br> 这是令奇幻爱好者感到可笑的思维,明明对奇幻历史一无所知,还总是热中于掏出中国的东西来卖样,似乎中国的那一点点可怜的奇幻传统就能支撑起一点高傲的鄙视目光。
<br> 国人对于奇幻题材的偏见非常明显。 奇幻题材在西方的地位或许也不能跟传统抗衡,但是托尔金的这部小说也被列入了影响西方近代文学史之作。但在中国,它的地位恐怕更低,人们不屑于看奇幻,总是以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就足够的了,看看那些大导演们与记者的评论动不动西游记,真想敲敲他们的头,会不会看啊!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事,能做比较吗?真的要比较的话,个人以为西游记还是太孩子气,并且也没什么深奥的思想可以挖掘,除了华丽的描写,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最薄弱的一部。而作为纯正的奇幻作品,魔戒的基调还是十分阴郁而厚重的,更能撑起比较严肃的主题。
<br> 托尔金在创造中洲的神话过程中很多欧洲的传奇故事给了他启迪,有点相似之处是很正常的,到底是来自于一个文化环境,就算是世界各地的神话都有相似之处啊~~~然而,现代人接触的大部分奇幻概念,归根究底,都是来源于魔戒,遇到的太多,反而忘了本源。情况就像英国老婆婆看哈姆雷特,“一点都不好看,他们说的都是我们常用的谚语。”
<br>
<br> ******************************
<br>
<br> 误区四、“魔戒这次获的奖过多了............但是演员奖项什么都没得”
<br>
<br> 魔戒本来就是群体戏,并没有突出任何人,也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当然也就没有男女主角之说。从原著到电影,没有一个角色能够撑起全部故事,但是每个角色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作品的整体气质都非常重要。LOTR本来就不是为了体现演员的演技而拍摄的电影,和《神秘之河》这样非常依赖演员的表现的,可以使个别演员非常抢眼的电影不同。魔戒的成功也是归于整个团队,WETA的制作、幕后工作人员、特技演员、台前的众演员,如果看过4D9的花絮就会知道没有什么片子能够与之相比了。不是说影片表面的什么什么,而是一个团队的精神。
<br> 所以我觉得演员工会奖颁给LOTR的“最佳团体表演奖”真是当之无愧!
<br> 不管LOTR得了11项Oscar出于什么理由,我觉得最大的是对所有LOTR的演职人员,特别是导演PJ七年多来努力和他们的集体创作精神的肯定。
<br>
<br> ******************************
<br> 误区五、《指环王》是所有带续集里最成功的……
<br>
<br> 汗~~这是比小白更上一层的,老白的说法啊~
<br> 《魔戒》不是续集电影,它本来就是完整的,导演一口气拍完的一部作品。
<br> 从原著说,魔戒三部曲原来是作者托尔金写的一部完整的作品,然而由于二战后人们购买力,出版成本等原因,不能将那么大一部书一下子全部出版,因此托尔金被迫将一部书分成三段,又在出版商的要求下加了名字,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FELLOWSHIP OF THE RING》、《THE TWO TOWERS》、《RETURN OF THE KING》;而电影拍摄的时候由于预算等原因,PJ很明智地打算将三部一起拍完,因此魔戒第一轮拍摄长达15个月,上映的时候分开来放映,所以后面两部根本不是什么续集,按照PJ的说法,魔戒本来就一部长达9个多小时的超长电影,为了电影公司的要求也为了实际观看而被分成1、2、3集而已。\r<br>
<br>PS:写的真不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