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桑花开满山谷,金珠玛米来修路,带来了毛**的光辉,带来了春风和雨露……”这首传唱了多年的歌曲饱含着西藏人民对人民解放军的深情,他们把人民解放军视为亲人,亲切地称为“金珠玛米”。
西藏民主改革50年来,军民双拥共建,携手共建美好家园,驻藏广大官兵大力弘扬我军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积极支持、参与地方建设,为群众排难解困,为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民军队是“宣传队”和“生产队”
西藏民主改革以来,驻藏部队承担着“宣传队”的作用,引导西藏各族群众坚定信念跟党走。从解放军进入西藏起,驻藏部队就本着“驻军在哪里,就让党的阳光照耀到哪里,让党的影响扩展到哪里”的原则,始终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民族宗教政策和各项惠民措施作为
今日国内聚焦
······网言网语·
···
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程来抓。
西藏民主改革50年间,西藏军区累计派出了300多支宣传小分队,进学校、进乡村、进牧区、进寺庙开展“信党爱国”宣传,发放宣传书籍80多万册,教育光盘10多万张。同时,西藏军区还利用有线广播、宣传文化车、标语板报等载体,以及开展军民联欢、军民友谊赛、文艺演出、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片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占领了思想主阵地。
党的十七大代表、武警西藏总队阿里支队中队长扎本平措经常为驻地群众结合身边事、身边人宣讲十七大精神,传播科学发展观,最大限度地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3·14”事件后,武警西藏总队举办图片展15场,制作、散发藏汉双语传单2万多份,制作标语3000多条,深入揭批**集团的反动本质,使广大群众认清了事件性质,自觉与不法分子划清了界限,有力地孤立和打击了***势力。
在西藏,有287个“第一”是驻藏部队实现的。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天起,广大官兵就用生命和热血书写了史无前例的篇章:修建了第一条公路,创办了第一所学校,建起了第一座机场……人民军队是名副其实的“生产队”。
西藏民主改革后,西藏军区积极支援地方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出动兵力10多万人次,参与了格拉输油管线、满拉水利枢纽等100多项工程。
进入新时期,西藏军区再次出动兵力35万人次,参加了“一江两河”治理、布达拉宫广场扩建、林芝机场、青藏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数万名官兵昼夜奋战在施工第一线,与专家一道创造性地破解了20多项世界性施工难题。这些“造福工程”的建设推动西藏经济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人民军队是“突击队”和“服务队”
在抢险救灾中做人民群众的“守护神”,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极力帮助人民群众,驻藏部队不愧是“突击队”和“服务队”。
去年10月6日,西藏当雄县发生里氏6.6级地震,造成多人伤亡,100多间房屋倒塌。武警西藏总队立即出动330名官兵赶赴现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在海拔4560米、零下5摄氏度的恶劣环境中,连续奋战十几天,搭建帐篷141顶,搬运和发放救灾物资13吨,安置受灾群众126户,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灾区群众的财产损失。
受高原特殊地理条件和气候影响,西藏雪灾、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频发。但是,每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西藏驻军都以人民利益为重,全力以赴抢险救援,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菩萨兵’”,这已成为藏族群众对解放军最亲切的赞誉。
几十年来,西藏军区参加重大抢险救灾行动1500多次,为国家挽回损失5亿多元。从一次次亲身体验中,西藏广大群众充分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感受到了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
模范军医、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被藏族同胞誉为“雪山好门巴”,多年来,他亲自带领医护人员深入边远牧区、雪山寺庙,满腔热忱、尽心竭力地为各族群众防病治病,送医送药。目前,西藏军区所属5所医院都设有便民门诊和爱民病房,满足了驻地群众治病和住院需求。各所属医院采取发放免费医疗证的方法,实行挂钩定点服务,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帮助地方培养医护人员,改善医疗条件。
2006年藏历新年前夕,武警西藏总队到拉萨市城关区慰问孤寡老人时,得知藏族女孩益西卓玛因家庭生活困难,不得不辍学在家,总队领导当即拿出1000元钱,让孩子开学时能重新回到学校。总队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当年4月启动了“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至今,武警西藏总队的捐资助学资金已达60余万元,600多名贫困学生受到资助。
除了关爱儿童,解放军也关心老人的生活。白玛玉珍是生活在工布江达县的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丈夫常年卧病在床,生活仅靠19岁的孙女来照顾。武警西藏总队林芝支队得知这一情况后,仅在2008年这一年就4次组织医疗人员免费为白玛玉珍上门送诊,还投入7.5万元为老人建房修路,老人逢人便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金珠玛米好。”
人民军队是“先锋队”和“工作队”
西藏驻地部队是维护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中作表率的“工作队”,也是把现代文明播撒到西藏各族群众心坎上的“先锋队”。
西藏和平解放之初,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只有少数上层贵族才识字。为改变这一落后面貌,西藏驻地部队同西藏人民一道,挑起了发展科教文化事业的重担。1951年,解放军第十八军途经昌都,办起了西藏第一所帐篷小学。50多年来,西藏军区因地制宜,帮助地方在各地办起“马背小学”“鱼水小学”和“爱民学校”152所。
除了扶持教育,西藏驻军还大力传播科技知识。2007年5月,正是农牧民发展种植养殖业的黄金季节。一天,武警尼木县中队来了一批客人,到中队后,他们就直奔中队温室大棚而去。原来,这是中队利用种植养殖培训基地的优势,为农牧民群众举办的一场农业生产现场观摩会。
西藏军区也紧贴西藏实际,积极开展科技兴农、科技兴边活动,设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援建示范点325个,建起科技兴农扶贫点900多个,在7个农牧区创建了8个科技种养示范基地,培育出66个适应高原生长的农作物和果树品种。
在送知识的过程中,西藏驻军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维护西藏的稳定,促进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
长期以来,西藏驻军坚决揭批和打击以**为首的***破坏分子,保护藏族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自觉学习、宣传和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藏民族风俗习惯,支持地方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高原官兵自觉践行人民军队宗旨,有力地维护了西藏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在平安西藏、小康西藏、和谐西藏建设中发挥了特殊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郑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