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FDIC前主席指出银行“国有化”并非灵丹妙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6 12:1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4日,前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主席威廉·艾萨克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国有化并非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
  艾萨克曾于1981年到1985年担任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主席。




他在任期间,美国政府对当时第七大银行大陆伊利诺伊银行和信托公司实施国有,艾萨克是这一事件的直接参与者。
  1984年,大陆伊利诺伊银行和信托公司因与石油相关的不良贷款而濒临破产。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作为政府代表直接收购该银行不良资产,撤换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聘请其他银行管理团队,政府在该银行的控股比例从80%上升到100%。政府介入之后,该银行任何决策,包括经营业务、人员聘用以及管理层薪酬都需经过审批。7年之后,政府完成这家银行的股权出售,1994年最终被美国银行收购。整个国有化过程造成美国政府损失16亿美元,公司原股东损失100%。
  艾萨克认为,目前美国前10大银行拥有美国全国银行资产的三分之二,任何一家银行与大陆伊利诺伊银行相比,规模都要大出许多,问题也要更加复杂。
  首先,在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滞胀风险正在加大,对银行进行国有化只能使目前情况更为复杂。如果政府对一家主要银行实施国有化,市场的卖空力量及其他投机资金会沽空其他金融企业,从而造成金融市场动荡。
  其次,政府在对银行国有化之后需要择机退出,将其出售给其他私有企业。但目前无论从法律还是从市场角度来看,由于涉及国家金融安全,政府都很难为美国大型银行找到买家。
  第三,在金融企业高管薪酬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很难找到合适的管理人才来接管被国有化的企业。1984年尚无薪酬限制时,政府在寻找管理人才问题上就已颇费周折,现在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艾萨克指出,上个世纪90年代瑞典政府的国有化经验在美国很难适用。原因在于,瑞典的经济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俄亥俄州,其国内最大银行的规模也仅相当于美国一家大型银行的10%,而且瑞典是在银行破产后才实施国有化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09:2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